语病出现的情形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但我想关键是语法、逻辑和修辞的问题。

我之前写过一篇《提高文字能力的一般方法》,里面说到了相关的内容,我摘录一段。

公文写作修改病句(讲讲公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病句)(1)

善用语法、逻辑和修辞。带兵打仗,不能光靠人数,而必须讲求战略和战术;写好文章,不能光靠字数,而必须讲求章法和布局。打仗时士兵再多,如果思想不一致,上下不齐心,目标不聚焦,纪律不严明,不能把力量拧成一股绳,一群散兵游勇、乌合之众,毫无战斗力可言。写文章也是如此,字数再多,没有中心思想,每段文字都各行其是、毫不相干,或者记流水帐、一盘散沙,文章是立不起来的。要把不同的文字有机整合在一起,就要考虑语法、逻辑和修辞。语法,就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规范,词语有词语的规范,短语有短语的规范,句子有句子的规范,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连接也分别有各自的规范。比如,一般来讲,距离相近的短语应尽量保持相同的结构,每句话都应有谓语,用几个定语(包括形容词、数词、量词)形容同一事物时应讲求先后顺序,一句话不能出现歧义,主语要一致,句式不能杂糅等等。逻辑,主要解决推理的问题,关系到前后衔接和不同板块之间的关联。好的文章之所以让人有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感觉,因为其逻辑是通畅的,犹如水银泻地,牵引着读者不由自主往下看。文章中的逻辑主要通过连词来实现,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比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仅……而且……”,“尽管……还是……”等等。当然,逻辑有大小之分。小逻辑解决小问题,大逻辑解决大问题。从大逻辑的角度说,还要关照文章立意的一致性,也即文章的前提是否成立,文章的前、中、后部分是否自相矛盾。文章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前提,如果前提是个假命题,文章不仅会毫无疑义,而且可能带来负面作用。比如,关于党大还是法大这样的假命题。文章不能脱离对矛盾的分析,但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尤其是并列的观点之间不能相互拆台。一旦出现“内耗”,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会大大减弱。修辞,也即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等。表达一个意思,如果平铺直叙,味道可能会差些,辅以恰当的修辞手法,会增加文章的力道和美感,也会让读者觉得文章更加真诚。古人说,“修辞立其诚”,就是后一个目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这里用的就是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的则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修辞,如同不同的兵器一般,都各有所长。比如,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以引用,以求持之有故;为了强化文章的气势,可以排比,以求排山倒海;为了形象化,可以比喻,以求一目了然;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可以设问,以求引人入胜;为了表达常规方式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反问,以求强化感情;为了表达讽刺,可用反语,以求风趣幽默;为了显得工整,可用对仗,以求相互衬托,等等。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不要忽视标点的作用。标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断句,对表达情感和辅助修辞有很重要的作用。标点也是作者手中的武器,不可不用,不可滥用。

作者:疑义相析(老秘网公文课堂主讲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