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晚上,正在和同事吃饭的中建芳白城际五工区项目办公室主任白晶突然收到一条信息,“中建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项目总包部紧急动员,需要志愿员去往白云区的不同点位进行核酸检测支援。”1小时内,广州青年防疫应急志愿者储备队中建集团分队已经到达支援点。当晚20时30分,白云区正式启动24镇街设近500个核酸检测点,就近为居民群众提供采样服务。

增加的病例数和等待核验的市民督促防疫工作与时间赛跑,与病毒竞赛,志愿力量及时增援给了防疫工作者力量。

截至4月13日,125个专班已全部到位,团市委、荔湾区分别抽调防疫经验丰富的骨干支援白云区“三区”管理工作,并对各片区专班班长进行了业务培训。目前,全市169个街镇已经累计超8万人次志愿者上岗,其中,白云区已开展五轮全员核酸检测,累计完成采样超1700万份。

抗疫志愿者招募深圳(大家有需要我们就来了)(1)

紧急驰援: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

4月8日晚上,天气有点闷热。中建芳白城际九工区项目专职副书记李海八点已经到达核酸检测点,他是广州青年防疫应急志愿者储备队中建集团分队的队员。当晚,他和其他几名队员要负责引导居民扫码填写资料。在此之前,李海也曾在3月参加过简单的防疫志愿服务,但是这次有点不一样。

“8日晚上是我第一真正在防疫一线穿着防护服工作。”李海说,刚到现场时,有一种兴奋劲包围着他,慢慢地,六、七千村民陆续来到检测点,他隔着口罩、面罩和防护服,不停地向居民发出指引,逐渐感到吃力,那股兴奋劲慢慢变成了辛苦。在广州闷热的天气里,大家汗湿了衣服。

“其实村里、镇里给我们的后勤服务是很好的,但是我们所有人从一上到那个岗位开始,就要不停地引导,相当于4个多小时不停地说话,很辛苦。”李海说,没有一个人去喝口水或者是去上厕所,或者是坐下休息一下,大家都在抢时间,“我们只是来做志愿,可是基层的工作人员可能每天都在做。”

到了10日,防疫应急志愿者储备队中建集团分队再次报名参加志愿活动,9人队伍被分配去黄码检测点。看着长长的队伍,每一个来做核酸检测的人员都是黄码,李海才开始有点担心。“随着后面疫情的发展,我们慢慢意识到,‘这次不是闹着玩的’。”

即便如此,他们依旧从8日坚持参加志愿服务到12日。服务居民数千人次,帮忙布设水马超过1.2公里。

2021年年底才跟着工程来到广州的他坦言,他们到广州的时间很短,但是也很快地融入了这座城市。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中,李海加深了对这座城市的认识。

“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项目在哪里,我们人就在哪里,哪里需要我们,就往哪里走。建工程一样,防疫也是一样,大家有需要,我们就来了。”李海说。

疫情防控青年专项志愿服务队伍组建以来,团市委依托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响应机制,累计储备了志愿者队伍3.7万人。截至目前,组织调动1.71万名志愿者参与防疫工作,累计上岗8.01万人次。

抗疫志愿者招募深圳(大家有需要我们就来了)(2)

就地支援:

老邻居变抗疫志愿“战友”

“这么多年的老友邻居,大家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以这样的方式一起战斗。”家住白云区景泰街的番禺区健康管理中心医生蒋川感慨地说,景泰街被划分为管控区后,居住在管控区内的医护人员因被管控无法返岗上班。

看着每日核酸检测忙不停的医护人员,他们自发集结起来,在社区内组建了一支近60人的应急医疗队伍,就地协助社区开展防疫工作。就这样,居民摇身一变,成为支援一线的志愿者。

医疗互助群成立后,医护人员便迅速将情况与社区进行对接,随之第一个任务就来了。

“景泰街广源汇核酸检测点每日要检测的人数超过1.2万人,支援的医护人员检测压力太大。”蒋川说,医疗互助群有医生、护士、药师及医疗行政管理人员,大家都有防疫的专业培训及实战经验,迅速补上了核酸检测点的人员需求。4月10日、11日、12日,医疗互助群就分别在早上和下午派出6人和9人,接力完成核酸检测工作。

“大家可能一辈子都难得有什么交集,如今却为了战胜疫情,一起留在管控区并肩作战。面对每天数以万计的检测量,群里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蒋川自我调侃地在朋友圈记录下这段特殊的日子,“大家都秉承着同一个信念:早点战胜疫情,早点把娃送回学校。”

充足的医疗力量,也为应对更多突发情况提供了可能。

广州的4月,已经有了盛夏的温度。11日,景泰街广源汇广场核酸检测点,一位居民因中暑突然晕倒,还有居民在排队时突发癫痫。医疗互助群的麻醉医生刚好在场,及时发现并化解了市民的突发状况。

随着检测的开展,检测点的队越来越短,但医疗互助群内接龙的名单却越来越长。有医护人员刚进群,还来不及自报家门就立刻问道:“请问有什么任务吗?刚进群。”

目前,社区已经解除管控。经过这次疫情管控,蒋川和“战友”在志愿服务基础上建立起了医疗志愿服务队机构和机制,“这个机制是长期的,所以后续我们还会在合适的领域,在居委的需求和指导下,继续参与街道服务工作。”

抗疫志愿者招募深圳(大家有需要我们就来了)(3)

巾帼志愿:

“广州家姐”中的一个缩影

早上7点多,白云区同德街妇联常务副主席梁颖昕一起床就立马与管控区对口的医院联系,“一般凌晨他们才能敲定当天过来援助的医护名单,而核酸检测点一早就要开,所以这是我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梁颖昕说。这是她忙碌一天的开始。

作为广州市妇联的干部,她也是广州家姐巾帼志愿者中的一员。像她一样坚守防疫一线的巾帼志愿者还有很多。

4月8日晚至今,广州市妇联已经发动万名“广州家姐”巾帼志愿者第一时间驰援村居防疫一线。

白云区同德街辖区面积大,核酸检测点最多的时候共有21个。每天,梁颖昕都要协调医护人员,并将他们送往不同的点位。她要跑在时间前面,确保他们能准时到点为开始工作。

“这只是检测点开场前的工作。”梁颖昕说,“在居民来之前,我还要依次检查他们的账号是否正确。只要账号出错,所有的工作都会白费,核酸的数据就没有办法上传到正确的后台。”

细心细致是她的工作,面临突发情况也是她的工作。

“你好,我老婆可能马上就要临产了,现在在管控区该怎么办呢?”4月9日上午,同德街管控区内一名孕妇杨女士突然肚子阵痛,家属马上联系了社区。

每个街道针对特殊人群都有预案,梁颖昕心里是有底的。但是杨女士的身体情况需要他们加快速度走通预案的流程。“不能再等了。”梁颖昕从就医需求群到白云区卫健局的医政科再到管控片区驻守特警……十多个电话一环接一环,终于加速开通了产妇绿色通道。

当天晚上8时12分,杨女士顺利诞下一名女婴。梁颖昕也松了一口气。

“9日是我们被划入管控的第一天,产妇就在这一天发动,所有的程序都要加速度,对我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好在都很顺利。”接听完产妇家属报来的好消息,梁颖昕转身又开始了当晚居民底册数据的核对工作,每天20多个小时的工作状态都已经是常态。

“我的小孩一岁多,每天都很早就睡了,等我回家的时候就见不到小孩了。”梁颖昕说,自己已经近半个月没有和家人面对面说话,只有偶尔休息的时间给家里打个视频电话,“这场疫情,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我只是巾帼力量中的一个缩影。”

■相关阅读:

“幕后英雄”也不简单

102通电话支援流调工作

4月9日下午6点,接天河南街流调需求,团天河区委充分发挥“街道点单,团委接单”的组织优势和统筹效率,短短一个小时内召集了15名志愿者报名参加充当“电话幕后英雄”。

长期从事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林唤平经过应急培训后,她正式上岗,一头扎进纷繁复杂的流调信息中。

“每一个流调对象的排查并不是打出一两个电话那么简单。”林唤平说,“打三遍被挂三遍是常有的事,也有居民害怕电信诈骗拒绝让我核对信息。”

坐在街道的办公室里,林唤平从晚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多,在楼下租借的充电宝也被耗光了电,手机里102个通话记录让她嗓子干哑。

志愿者需要不厌其烦、事无巨细、持之以恒地询问流调对象的生活细节、工作轨迹,希望能从对方的言语表述中捕捉到关键信息。长期从事志愿工作的林唤平也留意到了居民更多的需求。

“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家提到行动不太方便,可能也有一些基础疾病,我就把他的情况大概在登记表上面记了一下,表明特殊的情况,希望街道能给他一些帮助。”林唤平说,“疫情这几年,社区工作人员、防疫工作者、医护人员都很辛苦,作为一名比较喜欢参加志愿活动的年轻人,就尽己所能能参加就多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回馈这座城市。”

4月9日起,团天河区委在团市委的指导下发布《关于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议书》,号召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在做好核酸检测和自我防护的基础上,就地转化为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支持天河区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同时,紧急集结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行业近500人次青年志愿者奔赴防疫一线开展志愿服务。

【南方日报记者】马艺天

【通讯员】王海燕

【作者】 马艺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