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最新城市规划(漫谈运城道路的变迁)(1)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正上小学,从村里到运城还没有一条正经的路,也没有客车,如果和奶奶去西安看望我的父母,就搭上一辆顺路的马车到运城乘坐火车,马车从我们村口一条窄窄的、凹凸不平的小道上走上四五里路,才能到通往运城的那条石子路上,感觉去运城的路好长好长。

后来有了一趟运城到临猗三管的小型客车,每天一趟,路过我们村口是下午两三点左右,也不是很准时。如果想坐这趟车,要早早在村口的路上等着,然后伸长脖子朝三管方向的半坡上望啊望,因为那时车太少了,只要看到半坡上有移动着的车辆,那一定就是要等的客车过来了,心情顿时激动起来。

当时运城的铁道以北,除了发电厂、运城拖拉机厂等几家企业外,别的还真没有像样的建筑,显得比较荒凉,路也很不好走,因北郊发电厂排出的电灰污染,使周围的建筑物及路面都显得灰蒙蒙的一片。后来我在镇上参加了工作,离运城也近了一些,但去一次运城,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路还是老样子,客车虽然有了,但每天也就那么一两趟,还是固定的班次。

到了八十年代初,有消息说,通往运城要修柏油路了,我们很是兴奋了一阵子,每天都在期待,听人说修柏油路很贵的,相当于十元面值的人民币一张张铺过去。终于有一天,那条石子路上有了动静,修路的机械车辆成天轰隆隆地响个不停,我们在下班后喜欢到路边去看,盼望着柏油路修好的那一天。

过了不久,小镇通往运城终于有了一条在当时看来非常宽广和平坦的柏油马路,我们骑自行车去运城,四十多分钟就可以到达了。更有厂里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互相打赌,骑自行车几乎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运城,真是快得难以想象!输得一方心甘情愿地买上一包点心让大家分享。那时,每逢运城电影院放映新片,厂里就会组织我们去看电影,大家都骑着自行车,路上免不了你追我赶,自行车带和路面摩擦时发出的“吱吱”声,让人听着都格外舒服。

后来的几年里,这条路又加宽了几次,路上的车也越来越多,通往运城的客车,隔把个钟头就会有一趟。九十年代中期,我调回运城工作,更是见证了运城道路的快速发展。十几年间,运城通往四面八方的高速公路陆续建成,去往西安、太原、郑州的进货客商,当天就可打个来回。因为开车两个来小时就可以到距运城二百多公里的西安,就有人调侃说,中午不想做饭了,去西安吃顿羊肉泡馍吧。更大的变化还在市区,环城高速早已投入使用,骑着车子在运城市区转一圈,就会发现不少新建的连名字还没听过的马路,从每一条路上都能感到运城日新月异的变化,行进在一条条宽阔明亮的马路上,欣赏着两边花带里的各种花卉,令人心旷神怡,犹如流连在大都市的某条街道。解放北路、工农东路、工农西路拓宽后,那宽阔、敞亮、平坦的马路,更是让人瞬间幸福感满满!

一九八六年,运城市区的第一座立交桥——解放路立交桥,在运城人的期盼中,登台亮相,让人们津津乐道了好长时间。一九九二年,圣惠路立交桥建成通车,成为西部城区连接南北方向的重要通道。紧接着,禹都双龙桥、中银大道建北桥的建设,给周边居民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市民的幸福指数也不断得到提升。进入二十一世纪,运城更是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首座现代化互通式立交桥——学苑路立交桥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在运城人面前亮相,行至桥上,让人有一种身处大都市的感觉。它是市区环东线南北向互通的重要枢纽,极大地改善了城区东北部的交通环境,促进了该区域的快速崛起。工农街跨解放路高架立交桥,是城区的又一处美丽风景,它有效地缓解了老城区与北城区的交通压力,雄伟的高架桥敞开了胸怀,迎接八方来客!成为镶嵌在北城区的一颗明珠。人民路跨南同蒲铁路的下穿式立交桥,经过近一年的奋战,也在牛年来临之际剪彩通车,成为今年运城城市建设的又一亮点,是给新年的最好献礼!目前,在建和规划的几座立交桥,也将成为运城市民新的期待!

不光是市区,在乡镇、在农村,也已经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民们串亲戚,赶集会,不是骑摩托就是开“蹦蹦”,甚至驾驶着私家车,行驶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不会再为雨天出行而发愁了,村里的街道也一改过去的土色,被平整的水泥路所替代。曾经的“晴天扬起一身土,雨天溅到两腿泥”已成为历史,成为以后讲给孩子们的故事了。

通畅的大路不仅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巨变,更是运城经济腾飞的象征,路在人们心中已不仅仅是用于通行了,它承载了人们昨日的梦想,也寄托着人们明日的希望。条条大路见证了运城七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我们默默祝福脚下的路,伴随着运城人走向富裕的脚步,展得更宽、伸得更远。我们祝福运城,愿她更加富裕、更加美丽!

我爱运城,我爱我的家乡!

运城最新城市规划(漫谈运城道路的变迁)(2)

作者:王 洪

责编:马国青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