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备受瞩目的今天,"国学热"成为了新的文化潮流。究竟何为国学?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

学习国学,他孜孜不倦;研究国学,他融会贯通;传播国学,他锲而不舍;推广国学,他不遗余力。

温润如玉、彬彬有礼是他;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是他;手不释卷、专精覃思是他;妙语如珠、睿智幽默是他。

恩师的话他一直铭记于心,用有温度的国学温暖他人是他的坚持。

他就是国学鸿儒崔永军。

任重道远小古文(知古鉴今任重而道远)(1)

崔永军: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社会学学科带头人。

崔永军,1964年出生于吉林省农安县,199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及工程系,现任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社会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吉林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老年福祉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社会民生领域)时事评论专家、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专家、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经济金融艺术委员会研究员。

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社会资本的管理与运用、儒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等。现有研究成果:在《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 、吉林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三部,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等各类课题10余项。

与国学的不解之缘

妙不可言的缘分,却是终其一生的追求。

三十年前,还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崔永军来到老师李运福先生家中做客,书架上一本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引起了他的注意,翻开这本书,崔永军便爱不释手了,如同翻开了自己思想文化的新页。"我很喜欢南怀瑾先生在书中表达的想法,也让我对国学产生了兴趣。我很感谢我的恩师李运福先生,是他告诉我'国学是有温度的,可以温暖自己,也可以传递温暖,惠及他人。若人人可做到如此,那么社会也会更加和谐美好。'这番话让我铭记于心。"

国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零基础却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究竟何为国学?崔永军给出了他的答案:"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称,以经、史、子、集四部为主要代表。涉及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星相,建筑诸多方面。我认为国学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就是家道、家业的传承和发展,这些需要靠人,而人靠的就是修养,《中庸》有言:'君子必慎其独也。'学会修持自身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也有人会问我,国学有什么用,没学过国学照样可以工作生活甚至是发家致富,在我看来国学无用乃大用,国学培育的是君子情怀和大爱情怀,无论什么阶层,都需要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

崔永军的话如春风化雨般不知不觉就能渗透到心里,一句"国学无用乃大用"道出了国学智慧,让所听之人受到影响且心有感悟,或许只有真善为先,心如明镜之人才能做到用语言便能如此的感染他人。

任重道远小古文(知古鉴今任重而道远)(2)

随文入观 知行合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崔永军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

老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尽头的,但知识的海洋是没有尽头的。说到读书,崔永军拿出了他视如珍宝的《大学》,珍惜和爱护之情溢于言表,记者小心翼翼拿起这本《大学》,书的颜色已经泛黄,纸张也有些破损,字里行间是用不同颜色的笔做的标注,显而易见这本书已经被翻阅过无数遍了。"国学的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群体不同,学习的起点也大不相同。《三国志·魏志·董遇传》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论学习什么,持之以恒的耐力是不可缺少的,静心慢读,日积月累,才会有所感悟和体会。不要心浮气躁,更不能半途而废。"崔永军如是说。

博览群书的崔永军研究成果丰富,在吉林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了三部学术著作,主持完成了教育部等各类课题10余项。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有所写,做到如此,又岂是只读百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大学教授的崔永军无疑是成功的。多年的教学经验让崔永军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睿智幽默的语言、达意通畅的互动,生动的讲学让他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当记者问起原因,崔永军笑言:"其实当代的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却不容易接受传统思想,所以我也不会去强硬的给他们灌输,晦涩难懂的知识他们从心里就会抵触,那我就用接地气的方式去教学,既能够更好的和他们交流,他们也更容易接受。不是表面接受,而是打心底里接受。"

国学教育需要慢功夫,需要持久性的耐力,几十年来崔永军正是如此身体力行着。

国学回归 言传身教

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国学来自于天地,故国学亦有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行。国学的回归是思想的回归,也是美的回归。

"国学热"的浪潮席卷而来,崔永军不禁面露喜色:"其实国学热现象的兴起代表了一种社会的需求。国学的回归是人们对当代教育重新审视之后所提出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被大家重新重视起来,自然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国学也并非全部都是正确的,其中优秀的文化占绝大多数,但仍需要辩证的去看待。"

国学回归后,一些家长"随大流"的给自己的孩子报国学班,对于家长们不加思考的从众心理,崔永军显得有些无奈:"很多家长盲目跟风的去给孩子报国学班,我认为这是很不正确的。《论语》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国学的初衷在于读心明德,培养的是孩子的心智修养,很多以盈利为目的功利性国学就已经背离了国学初衷,影响自然也会大大的减少。学习国学自然是好的,毕竟大多数人还是需要以听课的形式来深入了解国学,但需要在合理的区间内,不能超出底线。"

君子重德,小人牟利。崔永军以国学涵养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胸中淡泊,宁静致远。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看似孤独的坚守却是最得人心。

社会管理是崔永军主要的研究方向,说起和国学间的关联,崔永军坦言:"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就是家庭,家庭是最重要的元素。换言之,社会建设也就是家庭建设,家庭建设自然离不开国学。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完成的就是德行教育,家庭建设中的德行教育做好了,那么人们就会有良好的修为习惯,从而也会让社会更加和谐。"

亚里士多德曾言:"教育的根是苦的,但是果实是甜的。"自古以来,如何教育孩子在家长眼中都是一个难题,家长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总是绞尽脑汁,很多时候却难如所愿。教育孩子真的这么困难吗?崔永军谈到了自己博士在读的女儿,眼中满是骄傲的神采:"我希望我的女儿在小时候能多读书,长大后做一个明理的孩子,所以我下班回到家后就会有一段时间坐在书房里看书,充实自己的同时也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其实除了社会和学校,家庭教育才是最为重要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肩上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说到这里,崔永军很是慨叹:"很多家长会觉得教育孩子是个难题,我认为其实很简单,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的人,那你是首先就要成为这样的人,你希望孩子彬彬有礼,那你就要有礼貌有修养,你希望孩子知识渊博,那你就要多读书多学习,你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那你自身就需要具备这样的三观。言传身教是重中之重。"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传统和现代的对接总是意蕴深长。其实我们从来不缺少传统,只是缺少把传统带入现代生活的创意和有效的方式方法。

近年来,崔永军为机关干部、人民警察、部队官兵、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了百余场讲座,直接听众达到万余人次。讲座中的崔永军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丝丝入扣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带入,学者讲师的光芒自然真实且耀目生辉。

他认为"社会从工业开端到如今的现代化、信息化,在不断的发展延伸,现代化可以说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但是国学无法用数据衡量,这是因为国学注重的是人们内心的成长和修养,不是数据所能完全概括的。那是不是说国学和现代文化就完全不相融了呢?并不是,现代文化也讲究规则,国学的传播和发展也运用到了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和途径,就像我的讲座视频也是通过网络广泛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国学,所以二者是可以互相借鉴和互相促进的。"

两千多年来祖圣先贤留下来的国学文化博大精深,时间的流逝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并不会让传统文化被取代,更不会让其没落,"国学热"的回归很好的印证了这一观点。青春的流逝和年岁的增长并不会把一个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做学问的坚持消耗殆尽,反而会让其内心得到更丰富的发展,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国学鸿儒崔永军很好的印证了这一观点。

文|瑞元素杂志社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