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粟斋

初春的一天,与俞星伟、范笑我等几位对嘉兴的文化历史怀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在融融的阳光下,骑车向南,去寻访拜谒嘉兴史前文化的遗存,探究嘉兴先民们的踪迹。

嘉兴历史文化底蕴(寻访嘉兴史前文化遗存)(1)

你知道马家浜吗?

在离市区西南7公里处的南湖乡天带桥村,我们看到了“马家浜”,这是一片绿油油麦苗的平坦农田,唯独两块“马家浜遗址”文保牌,如哨兵,静静守卫着一个昔日的辉煌故事。

56岁的马家浜人陆正观挑着水桶,携着6岁的孙儿,从河边走来,他清楚地记得几十年前那个初春,在脚下不起眼的土地里沤肥挖坑时,会挖出数不清的兽骨和古代遗物。

于是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省博物馆的专家赶来了,杭大历史系和杭师院历史系的教授赶来了,由六个单位共同组成的考古队,在这里掘出一个中国早期文明--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马家浜文化”。

专家们从遗址里发掘出的大量骨器、石器和长方形房屋遗迹,认定这是一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远古文化遗址。

据当时的记载,在这里出土的文物有骨镞、骨锥、骨凿、骨针等骨器53件;石斧、石锛等石器12件;玉器和不少罐形陶器陶片;水牛、鹿、野猪、麝及龟、鱼骨头1000余公斤,还发现一只碳化的菱,与现在的南湖菱相仿,从马家浜遗址来看,嘉兴的先民早在公元前475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已过上定居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渔猎为辅,过着没有私有财产的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当时的先民,已能栽植水稻、制陶和编织。

“马家浜文化”至今还是太湖周围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文化遗存。它的发现确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论断:“长江流域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

38年时间,就像陆正观挑了趟水一样,一眨眼就过去了。当年18岁的毛头小伙子,在挖掘现场四处都要张一眼的陆正观,对记忆犹新的往事,平时只是热心地讲解给6岁的孙子听,也不知东张西望的孙子听进了多少。

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马家浜遗址,当年向人们展示的才200多平方米,便使学者论道至今,而马家浜遗址本身刚开了个头。先于或相同时代的河姆渡遗址已在1987年建成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晚于马家浜文化至少2000多年的良渚文化,也于1994年在余杭建起“良渚文化博物馆”。

而“马家浜文化”,这部堪称嘉兴先民用血汗和智慧写成的珍贵“史书”,不知何时才能让后辈细细研读。

嘉兴历史文化底蕴(寻访嘉兴史前文化遗存)(2)

陶墩哪里去了?

嘉兴地属杭嘉湖平原,志书说到地貌时,往往用“四望如砥”来形容,但行进在乡间,往往会发现一些不寻常的土墩,如岛屿,漂浮在平田之上,这种和周围环境不相称的自然实体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谜已被考古工作者解开,考古发现太湖流域平原地区取名墩和山的高地,多数属于史前文化遗址。如余杭反山、江苏吴县张陵山和武进寺墩,都是人工堆筑而成,在嘉兴一些大土墩,如王坟山、曹墩、白坟墩、刘家墩、陶墩等等,都已被市文化局立为文保点。

在被称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略东,便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陶墩遗址。

从机耕小道拐入大桥乡云西村,新近被取过土的痕迹,一路不断,见一老农,蹲在菜地边吸烟,便请教去陶墩的道路,老农手指往脚下一戳,道:“喏,这就是。”

早就听说陶墩有两层楼房高,怎么成了一块平常的旱地呢?细细问来,原来前些年砖瓦石厂来这里买土,经过1995年一年的“挖山不止”,陶墩除原来最高的“墩峰”孤零零地耸在那里外,以前的陶墩,基本上已成平地。

1982年出版的《嘉兴市地名志》称“陶墩遗址面积较广,未经测量,分三部分,东北和西北部多黑陶及橙黄色陶片;西南部为印纹陶片堆积。此遗址属良渚文化,对研究印纹陶与良渚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那天,我们在已被篱笆分割成一块块菜地的遗址上,没有见到一块陶片。一位67岁陈姓老汉轻声告诉我们,挖泥时,陶墩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农工无知,有的就一锄砸碎了。

一直注视着我们的一位青年人,得知我们仅是来“采风”后,内行地说,陶墩出土的陶器盛行镂孔,纹饰造型奇特绚丽,属典型的崧泽类型。问到出土后的东西,在场众多的围观者都说不知。村民道,泥也不是他们挖的,只是据说,那时收古董的,来了一批又一批。

我们寻访已被立为遗址或遗存保护的,那些可能包蕴涵着史前文明,被称为中国式“土筑金字塔”的土墩,有的已消失,有的已残缺,夕阳西下,残阳似血,站在“陶墩遗址”的遗址前,我们无言以对。

嘉兴历史文化底蕴(寻访嘉兴史前文化遗存)(3)

白坟墩的碎片?

白坟墩,在市区东南16公里处,《嘉兴地名志》没有收录,但在当地,提起这个地名无人不晓,我们是在听同行人对它的介绍中,不知不觉走近白坟墩的。

听这位当地人讲,“白坟墩”前原来有许多和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石人石马,前些年墩的边缘在开渠中,曾挖出不知何用的陶罐,都被砸碎了,后来还挖出过铜器,也被当作废铜卖掉了。

去年,在距白坟墩不到两里处,新建一家砖瓦厂,很快白坟墩成为取土目标,并和当地农民办好买土合同,“白坟墩”眼看就要遭灭顶之灾,幸当地一青年,上书市政府,市文化局当即在此地立文保牌,保住了主坟。

白坟墩如小山般兀坐在旷野之中,透着一股苍凉。呼啸而过的春风,带动漫坡枯黄的芦苇、凄凄的茅草,飒飒作响。攀上约八米高的土墩,天地一下变得空旷。以前是谁堆成这座面北朝南的高墩?是谁站在上面俯视大地?

土墩西侧,一片如足球场大取地后的平地,站到还散发着泥腥味的平地上时,不禁大吃一惊:陶片,满地的陶片。这是夹砂红陶,那是黑陶。镂孔的豆底座,鼎的三角足,罐的碎片。碎陶片上有绳纹,几何纹和云雷纹。

我们不是考古工作者,但这明显是从土墩下,从漫长岁月过来的碎陶,在阳光下,要告诉我们什么历史信息呢?

嘉兴从良渚文化到吴越兴起,即夏、商、周时代,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都很缺乏,许多历史情况都不得而知,在这些随随便便就挖开了的土墩里,在这些随便乱抛的碎片里,是否正携带着谜底呢?

嘉兴历史文化底蕴(寻访嘉兴史前文化遗存)(4)

嘉兴史前文化知多少?

在初春里,我们去寻访嘉兴的史前文化,心中是怀着祈望的,这就是盼望嘉兴曾经辉煌过的史前文化,能展示在世人面前,不再冷落,让世界了解嘉兴,让嘉兴走向世界。

寻访的时间虽短,但了解的东西,是那么令人兴奋。仅郊区南片,就听说,孩子在河边会拾到珍贵的玉琮,割草的老太,每天路过都要坐上一坐的,竟是一块玉璧。

据载,距含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在嘉兴市境内截至现在已发现16处;距今5000年崧泽文化,已发现7处;距今4000余年的良渚文化,已发现113处。

数千年过去了,嘉兴马家浜人以及崧泽、良渚时代的先民们所做的一切都已成了历史陈迹,我们可能在这块历史陈迹上种过地、盖过房,但一直没有惊动过她。

然而,就在我们意识到她的重要时,她的存在受到威胁,特别是取泥制坯烧砖,经营者们的目光,总是有意无意地瞟过这些史前文化遗存。

这些经历了千百年风风雨雨的历史文物古迹,是我们祖先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牺牲才保留下来的,是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自公众号:一素斋】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