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字,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在启蒙阶段就认识的一个汉字,不过,它为什么要这样写?该怎么理解这个字?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一头雾水。
我们首先来看病字,病由“疒”和“丙”组成,“疒”是形部,“丙”是声部。形部“疒”在古文字里也是一个单独的字,它的读音是nè(尼厄切)。“疒”字就像一个人躺在床上,是一个象形文字,造字本义就是“病人或孕妇卧床休养”。《说文》称之:“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 字有“倚,靠着”、“病”、“手足麻痹”等义。
既然病字的形部偏旁已经代表了广义上的“病”字,那么,偏旁之外,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个“丙”呢?古人云: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冂,徐锴释为:“门也,大地阴阳之门也。”“丙”位南方,处夏月,夏月是阳气释放最隆盛的时节,然而盛极必衰,所以,阳气在夏至以后,就要逐渐地转入到收藏。
“疒”这个形符加上“丙”义以后,就揭示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疾病的相关性。医学所关注的最核心问题就是相关性问题。
传统文化的意义,已经在这个字形结构和意蕴里体现出来了。一种病跟什么因素相关?从发生的角度说,什么因素导致这个疾病,这个发生的相关性是什么?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个疾病还会导致什么不良后果,它们的相关性又是什么?医学的探讨,归根结底就是探讨疾病的相关性,继而找到解决之道,不管是什么医学类别和流派,无论中医、西医,藏医、蒙医……都概莫能外。
│李霞/编
【我们只提供经专业记者编辑采编的靠谱内容,恭请您在此订阅,或移步关注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dzws001”,获取更多实用健康卫生资讯,参与每周有奖答题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