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热剧综分享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活着为什么死后又是一片空虚?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活着为什么死后又是一片空虚(死而生的一种状态)

活着为什么死后又是一片空虚

#新热剧综分享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桃子好吃(来自豆瓣)

活着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活着,有时候比死去更需要勇气和决心。有句老话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与其痛快地结束生命倒不如好好活着。

我们在观看一部电影时常常喜欢将他和原著作对比从而来评定它的艺术价值,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是有它的不可取之处的。小说与电影本是两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其呈现手法自然不同,小说主要是作者的匠心独具,而电影短暂的时长考验的完全是导演的执行水平及其团队成员们对于小说的理解和演绎。这个自然就见仁见智了。如果非要将《活着》的原著与电影进行比较的话,我只想说前者让我懂得生活的困难远远没有人承受苦难的内心强大,而后者告诉我生活可能经历无数坎坷悲伤离别但要相信只要活着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在绝望中得生存,以向死而生的姿态活着是我在余华的《活着》里读到的。两个《活着》都有体现人在极端艰难的生存环境下可悲的顽强与坚韧。

关于电影对原著的改动我觉得是合理而且是比较到位的,导演将整个故事上升到一个相对温和的基调上,喜忧参半的表现手法也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也更能被观众接受,乡村转至城镇的改变使得人物所在生存环境不会显得太过苦闷,对于台词的处理也是恰到好处地触动观影人的内心从而引发我们去思考活着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都是可以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重点聊聊这部电影。

关于影片的的音乐与线索:

影片开头以悠长哀伤的音乐缓缓进入,对背景音乐的处理也拿捏得很好,足够感染观者的内心,以绵长的音乐讲述悲伤的故事使影片生动而又独具韵味。在每个时间点合理使用富有时代特征的音乐来切换使故事发展不会太过突兀和生硬。

整部影片以时间发展为轴线讲述福贵的一生。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仿佛是被推着向前的,福贵亦是如此。四十年代的内战与打倒地主消灭剥削、五十年代的大炼钢铁与大跃进、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以及以后的生活,这就是光影世界里的福贵的一生,人世间的所有悲欢离合都在荧屏上被演绎,有限时间里我们见证着的时间跨度所包含的故事是令人心酸的,只能感叹生命之短暂生活之不易。

其中皮影是贯穿整个影片的线索之物,影片开头徐家少爷在赌场技惊四座的那一唱就注定两者会有所联系,败家之后皮影班主龙二将皮影借与福贵使他有了得以继续生活的家伙什,皮影陪伴福贵讨生活上战场一路奔波,之后在文革时期被烧毁,最后皮影箱子成了馒头装小鸡的场所,这何尝不是一种岁月的见证,何尝不是福贵这一生的缩影,波折的经历就像是福贵一生的坎坷,也曾风光也曾苟活,千疮百孔但依然活着。其实生活的盛衰荣辱大抵如此,一波三折的人生才更加叫人难以忘怀。我想导演选用皮影来做这部影片的相关之物自是有他一定的道理,皮影戏是咱中国民间传统戏剧艺术,生动而又传神,当它被当作四旧烧掉的那一刻我心痛了,现在的我们不能只去说那个年代的愚蠢与无知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那些手艺人的生活,保护好先人传给我们的文物传承好上一代人的匠心才是我辈之人该做的。

关于人物:

看了好几次电影,我对影片里徐福贵的父亲印象一直很深,老先生年轻时也曾花天酒地,老了儿子不争气,面对债主时的他镇定自若俨然是一个封建大家长的派头,签字画押后拿起拐杖要打福贵最终气绝身亡的他多少有些可怜,老先生对福贵是恨铁不成钢却又无可奈何的。我们在年少时总要经历一些或轻狂或无知的岁月,等年老时成熟了,对生活多了理解或者说是接受甚至屈服了这本就不美好的社会,面对年少的遗憾就会希望儿女们不要走我们的老路,可是谁都是要在青春里走一遭的,都是要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才会收敛的,我想后来的徐福贵一定能够深切体会他父亲当时的感受。

说到徐福贵,这个人物其实挺简单的,刚开始是玩劣不堪的大少爷,一朝家被自己败光后妻离爹死,窘迫的生活逼得他不得不放下少爷的身份做起了平民百姓,家珍回来以后福贵的家也就完整了,自此以后他就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好好活着。当然他曾经也是个爱面子的人,记得他输掉家产前家珍去找他,他赢了一把不肯就此收手反倒觉得家珍来找他触了他的霉头丢了他的颜面所以他训斥了家珍。败家以后福贵拿着自家的东西出去买又张不开嘴去招揽生意,他自小衣食无忧过惯了衣来伸手翻来张嘴的生活从没有伸手与人,但是为了活着他放下了所谓的尊严与面子。龙二受刑那天他被吓傻尿湿了裤子从此也就在他心里种下不可与政府为敌的种子,想要好好活着就得一切跟着政府走。所以后来有庆把面倒到别的孩子头上被人说是破坏大食堂福贵立马就打了孩子,学校要有庆去炼铁时听说区长要来不可落后所以硬背着有庆去了学校,那个年代就是喜欢给人扣各种各样的帽子,父母也自古就喜欢用打孩子来解决大人们之间的一些争端。输光家产时他的手足无措,连家珍离开他都傻傻地不知挽留,反应过来后他大哭着应该也在后悔着,看着往日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父亲又被自己气死母亲又生着病,妻子又回了娘家,这时的福贵应该是彻底从那个纸醉金迷的国度里清醒过来,一朝一夕少爷一无所有了,赌博就是一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行为,生活的变数很大,这也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福贵这样的人。

家珍是个好女人,是个典型的三从又四德的好妻子,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人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为和福贵过安生日子甚至不惜与父母反目。这个女人实在太好。

我一直疑惑的是春生这个人物的设定,当初福贵赌钱时春生在旁边记账倒水,之后又突然冒出来和福贵一起搭班唱皮影,后来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看到一地的死尸和共军冲锋时的阵仗也应了老全的那句:兵败如山倒。战场上富贵一心惦念家里老婆孩子和老娘说啥也要好好活着,春生一看到汽车就两眼发光,坐在汽车里手舞足蹈的他倒是也挺可爱。戏剧性地是他最后因为开车出了事一辈子良心不安,电影里的春生是个知道内疚的官员,只是他的后来电影里没表,不知道他是卧轨自杀了还是听了家珍福贵的话好好活着。

有庆是个苦命的孩子,自打出生就没过过好日子也没睡过几个完整的觉,他活泼可爱凭着自己小小的力量爱护着他的姐姐,后来睡在学校墙边被区长撞到的墙砸死,而这个区长不是别人而是和福贵一起从死人堆里跑出来的患难兄弟—春生,这是多么戏剧化的死法。有庆虽然不在了,但他一直在家珍福贵凤霞的心里。

凤霞是我看这部电影给我触动最大的一个人,她那让人心头一暖又会不自觉潸然泪下的笑容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她善良、坚忍、乖巧懂事、疼爱弟弟、孝敬父母。后天失声是上天开给她的玩笑,与二喜的结合是上天留给她的一扇窗。被男孩欺负无法开口的苦楚,弟弟死后连放声大哭都没办法做到,结婚时唱不出欢乐的歌,大出血时疼痛惊慌却连声尖叫声也喊不出口,凤霞这辈子真是太苦太苦了。但是她却一直在笑,这也许就是余华所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绝望中活着的体现了吧。

万二喜这个人物我一直都很喜欢,影片里他是个深情的男人,耿直率性。一眼就相中了凤霞并且把光明带给了苦命的凤霞。跛脚一点都掩盖不了他的光芒,迎娶凤霞时的他手舞足蹈的样子让我觉得他浑身都带着光。机智的他去牛棚把王教授带来虽然最终没能救下凤霞那也不是他的错,也一直善待凤霞的父母,他是正直又温暖的人。

龙二这个人物挺悲催的。最大的梦想就是住进福贵他家的大房子,为了这个梦想也是做了手段,但他也不是十足的恶人,最后也因为梦想而丧生,这样的人物其实是可悲的。

牛镇长一直是相信革命相信党并且一直沿着党的路线走的好干部,后来却要被调查而且调查结果也没有交代,这样的处理是电影的不到之处。

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鲜活地存在于世,每个人又都是善良的,也就更加使我坚信人性本善的道理,的确,既然活在世上就该与人为善地好好活。

关于台词:

福贵说:没有老王八蛋哪来的小王八蛋。(只这一句话便把他的父亲气得够呛,其顽劣的脾性也是显露无遗)

家珍说:我什么都不图,就图和你过个安生日子。(这句话多次出现,也是这个傻女人一生的追求,影片最后算是圆了她的梦,只是她的有庆和凤霞都没了)

春生说:我要是能开上汽车死都愿意。(这句话其实是为后来的事故做了铺垫,也是够讽刺的)

春生说:福贵,咱们可得活着回去。福贵说:回去了可得好好活。(两者的对话深刻点题,好好活着也是福贵一生的追求)

春生说:怎么会是你的儿子呢。(真是可笑,难道是别人家的孩子你就内心不会有波澜了吗,你就不用负责任了吗)

家珍说: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有庆死后对春生的怨恨最终还是在听说春生要自杀时放下了,人性的善良往往比残酷的生活要强大要伟大得多,也更加说明人在困难面前要好好活着,活着是种荣耀,只有活着你才能真切感受这个世界的善与恶)

福贵说: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牛啦,牛以后呢?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啦,就天天吃饺子天天吃肉了。(福贵其实并不真得明白共产主义是什么意思,他只知道那是当时的一种口号,所以后来他再说起这句话时他不知道牛以后就变成什么了,还是家珍说牛以后馒头就长大了他才跟着说的)

关于导演和演员:

张艺谋是我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人说《活着》是张导的最好的一部电影,我觉得他前期的几部电影都挺好的,没必要凡事都比较出个之最。

看了《活着》之后觉得徐福贵这个人似乎非葛优莫属,看得次数多了甚至觉得葛优就是消瘦版的刘烨,言语里眼神里都是戏,巩俐也演得很好,他们都不像是在演绎某人倒像就是某人一样。

有些不足:

怎么说,我觉得电影还是没有把活着的含义说得透彻深刻,我们能够看到导演有在努力的淡化意识形态讲述历史本身,但比起其他一些与那个时期有关的电影是不够好的。对这部电影导演妥协了很多,我们能够看到影片里基本没有大恶之人,反倒处处是温情,生活的残酷并没有抹杀人们善良的本性,这是好的,但是活着的主题的表现的不够深刻。比如有庆的死似乎是区长春生误伤却被家珍多年记恨的处理是不合理的,弱化了权力的作用反倒是有些不与现实接轨了。还有对春生和牛镇长的后来没交代清楚,使得整个故事的线条不够清晰等等。

很多温情:

凤霞与有庆的姐弟之情是整部电影暖心的地方之一,凤霞被欺负有庆护着他姐,有庆死后凤霞去砸区长的车这些都有体现。家珍对富贵的不离不弃,还有富贵对家庭的依恋对妻儿的关爱以及久别重逢的喜悦都是影片温情之处。因为有庆的死家珍一直对春生无法释怀但是听到他不想活了就放下了恨让他好好活着这是善良的人性。万二喜的耿直和凤霞的善良,两者的结合是天大的喜事,两人的婚礼也是这个影片难得的喜景。有庆给富贵送了加醋的茶,这本来是温暖人心让人会心一笑的父子情,但看到后面有庆去世才想到富贵吐在皮影布上的醋水也许是导演的伏笔。

影片结尾福贵家珍二喜馒头吃饭的场景温暖的让人感动,虽然我知道小说的结局是只剩下福贵一个人,但还是挺喜欢导演这样的改动,嗯,就这样幸福下去吧。没错,人就是更乐于接受喜剧式的结尾即使我们都知道现实的残酷。

写在最后:

有庆死后家珍在他的坟头说应该拦着福贵不让他带他去学校,福贵什么也没说。凤霞大出血死后福贵在凤霞的坟头说我要是给王大夫少买点馒头就好了。馒头说,有庆吃饺子凤霞看照片,这些画面每次都让我泪流满面。我想起了我的大爹大妈,大哥的不幸离世给整个家都蒙上了一层怎么也散不开的雾,大爹是个不善言语甚至是有些木讷的人,记得哥哥出殡那天他默默掉眼泪,整个人突然憔悴了许多老了许多。假期听人说大爹放羊的时候常去哥哥的坟头大哭,想想都令人心疼。死亡永远都是人无法战胜的,时间其实是抚不平伤痛的。但生者仍要勇敢地活着,大爹是这样,福贵他们也是这样。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很受不了不好的画面出现,也一直在想请不要再这样不幸下去了,到这里就停止吧,就让他们一家子这样幸福地生活下去吧,可每次都会有新的悲伤席卷而来,这就是生活,残酷的生活。面对悲伤的那种无力感就像是一个人在沙漠里迷失看到另一个人正在忍受饥渴时的无能为力。例子其实不够恰当,毕竟我对活着的认知并不像老一辈人那么深刻,当然对于《活着》里的人物遭遇不仅只是同情,还能理解,并且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我想说,对于对你爱的人的关爱必须要在随时随地付诸实践,不可一直推脱以为日子还很长呢,我们都无法知晓哪一天自己会突然的后悔,因为失去而后悔因为没有及时行孝而后悔。所以,请让爱在当下吧。

再来说回电影,影片的最后皮影箱子成了馒头装小鸡的地方,一家人在憧憬馒头长大的样子,一家四口围坐在一起吃饭的镜头很温暖,他们相信只要好好活着日子就会越来越好,这起码表明他们对未来是有期盼的。余华曾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话说的有些刻薄但是却不无道理,我们看的人会觉得福贵他们一家经历的事很可怜,但是对于福贵本身来说,他有家也有过与家人共度的欢乐时光,生活的不幸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装着与亲人与朋友美好回忆的他也许是幸福的呢。

电影想告诉我们生活有诸多不平但最终会归于宁静,那我们就以笑的方式好好活着吧。生活那么不尽人意我们何不向死而生呢。以向死而生的姿态活着是电影和小说教给我的,更是我身边的人教会我的。无惧生死,不但要活着还要好好活,活得好,只有活着生活才有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