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融,会意兼形声字,读作róng。甲骨文字形为上下结构,上为三个虫(蟲)向上蠕动,下为土(堆)。商代至春秋时期金文有四种字形:①“师{左右结构,左上为才,左下为食,右为丸}鼎”承接甲骨文字形,土字线条化;②“融卣[yǒu]”左中右结构,左为虫,中上为倒鬲[lì],中下为鬲,右为虫;③“邾公勋鐘”字形左右结构,左上为虫、左下为虫,右为高字的金文字形。战国时期竹简承接西周春秋金文字形,左右结构,左上为虫、左为下虫,右为高字金文,或者左为高,右上为虫、右下为虫。篆文承接商代“融卣”金文,字形稍作改变,左右结构,左为鬲,右为虫。隶变后,楷书写作融或螎,规范为融。另,籀文融字是鬲 蟲。本义惊蛰。


汉字大概有几千年历史(汉字探源融及融姓)(1)

融字的演变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此时,入蛰(钻到土里冬眠)的各种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惊蛰时,气温回升很快,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冰雪迅速溶化。

  融字有三个来源,分别是甲骨文字形、商代金文字形和周代金文字形。

  首先,甲骨文字形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描绘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即每年冰雪溶化时,虫子从土中钻出的样子,有的金文也这样写。不过后来,这一字形被废弃。

  其次,商代金文字形产生于新石器时代(陶器时代),描绘的是一种人为产生的现象。冬天,人要喝水,就把冰雪放进鬲[lì](一种三足中空的炊具)中溶化,烧水做饭。人们发现,溶化的水中有许多小虫。于是,人们就把这一现象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融。

  再次,周代金文及战国楚简字形,产生于人们能够建造城池的时代,描绘的是春天苏醒的小虫爬在城门楼上的样子。后来,这种字形也被废弃。


汉字大概有几千年历史(汉字探源融及融姓)(2)

春天的蜗牛

  冰消雪化之时,会有水气蒸腾出来。甲骨文字形的土字被鬲字取代,造成甲骨文字形表示的本义惊蛰消失,而引申义溶化取代了本义。因此,《说文解字》认为:“融,炊气上出也。”这是就金文所作的解释,非本义。

  融字的引申义:

  1.冰雪受热由固体化为液体甚至气体,引申为溶化。①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消融则成河流,聚合结为山岭)。②杜甫《晚出左掖》: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楼雪湿城街,云低压宫殿)。如,融化,融解,消融。

  2.冰雪从固体变为液体,使得固态个体化为整体,引申为调合,贯通,和谐。①《左传·隐公元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在大隧中相见,多么快乐啊)!②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云行雨施,品物咸融(风调雨顺,万物和谐)。如,融合,融洽,融会贯通。

  3.液体或气体都能流动,引申为流动,流通。宋·吴文英《西河·陪鹤林登袁园》:春乍霁[jì],清涟画舫融洩[xiè](春天,雨雪之后天放晴。清澈的河水,微波荡漾。精美的画舫,在河中悠然穿梭)。如,融泄,金融。

  4.冰雪溶化成气体,引申为蒸汽升腾。晋·顾恺之《风赋》:惠风飏以送融,庆霄埯[ǎn]以将雨(柔和的春风送来温暖,满天的祥云带来喜雨)。

  5.借指金属从固体变为液体,引申为熔化。如,熔融(熔化过程中的固液共存状态),融炼,融解。

  6.引申为文学上文字精心雕琢。清·顾起纶《国雅品·士品四》:(孔汝锡、包元达)二家意象都新,融炼并工,令人倾炫心目,斯江鲍之流欤(孔包二位大家的诗文意象新颖,文字精心锤炼,令人心驰神往、目不暇接,颇有南朝江淹、鲍照之风)。

  7.冰雪溶化动物惊蛰,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引申为长远,长久。唐·牛僧孺《享太庙》:湜湜颀颀,融昭德辉(高大的太庙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仁德的光辉久久照耀着人世间)。如,融远(长久,深远)。

  8.引申为待人热情。《晋书·文苑传·王沉传》:融融者皆趣热之士,其得炉冶之门者,惟夹炭之子(雍容舒适的人都是待人热情的人,他们就像深得炉火冶炼的法门,惟有多给炉中添炭)。

  9.春天日照增加使冰雪溶化,引申为明亮。(1)宋·梅尧臣《和谢希深会圣宫》:日月融光盛,山河王气增(日月之光明且盛,山河王气与日增)。(2)郭沫若《女神·蜜桑索罗普之夜歌》:上有星汉湛波,下有融晶泛流(上有银河荡碧浪,下有江河泛波光)。

  10.温暖的阳光使冰雪溶化,引申为暖和,和煦。宋·范成大《三月四日骤暖》:日脚融晴晚气暄,睡馀初觉薄罗便(晴日夕阳春意暖,醒来薄衣不觉寒)。如,融畅,融暖。

  11.春天,风和日丽,让人感觉舒服,引申为和乐,恬适。其乐融融,融懿(和美),融浑(犹融和,和顺)。

  12.从冬眠醒来的昆虫,钻出泥土,舒展身体,引申为长大。《尔雅疏》:宋卫荆吴之间曰融骏者,长大也(宋、卫、荆、吴等地说融骏,是长大的意思)。

  传说,火神祝融之融,就是指陶器时代,煮食物的三空足鬲架在火上烧化冰雪。原始人会用火,会制陶,是很了不起的技艺。这样的人,是由巫祝来担任的。祝与融合在一起的祝融,就是火神。

  据文献记载,融姓的来源有:

  1.源于高阳氏。传说,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祝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称融氏。

  2.源于姮姓。传说,黄帝之孙融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称融氏。

  3.源于苗族。隋朝时有古融州,属桂林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融姓如今人口约15万,按人口数量排名第354位。

诗曰:

融字本义冰雪溶,

惊蛰出土生百虫。

神融气泰精神爽,

家庭和睦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