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一书是由西汉刘向编定的国别史著作,主要记载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等国约240余年的历史,主要以对话体的形式加以记录,包含了许多游说之士的言谈与事迹,反映了当时盛行的纵横思想。

关于本书,历史上有东汉高诱做过注解,后来在流行中变得残缺了,直至宋代,鲍彪给本书在原注基础上做了新注。在版本方面,此书的问题较为复杂,目前最好的流行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的范祥雍整理的《战国策笺证》。

战国策十大寓言故事(掺杂阴谋的史书)(1)

一直以来,《战国策》一书并不被看好,宋代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书〈战国策〉后》中就说到此书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诳相轻倾夺之说”,所可取者,则是“文辞之胜移”而已,这是从传统儒家的正统观念出发所做出的判断。作为现代人,我们阅读《战国策》时自然可以抛开这样的思想束缚,从而去重估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下面,就主要分成三个方面对本书进行简单总结。

利害置上---战国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态

如果说春秋是“礼崩乐坏”的年代,那么战国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倚强凌弱、以大吞小,大国为了争霸而干戈不休,小国为了图存而多般讨好。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中,更有一班游士应时而起,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玩弄列国君主于鼓掌之中;而各国君王为了国家的利益,也不得不礼贤下士,对他们大都言听计从,以期达到强大国家的目的。

总之,这个时代,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匹夫庶人,无不以利益关系作为行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孟子》之中开篇梁惠王劈头便问千里迢迢而来的孟老夫子“将有以利吾国乎”,便是最好的反映。

正是由于各国君王都谈利,因而许多游士便大都从这点出发大骋其辩才,说得君主们心醉神驰,而自身也好从中牟利。如书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主张“合纵”的苏秦

在《卷三·秦一》中苏秦始将“连横”之说向秦惠王推销时,开嘴大谈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不料对方不领情,于是“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但家里人并不给他好颜色看。这使苏秦决心发奋读书,而且“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学业有成后,“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耀武扬威地四处游走。路过家乡洛阳时,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侧目而视,倾耳而听”,而嫂子甚至“蛇形匍伏,自跪而谢”,问道她为何“前倨后恭”,对方回答“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这让苏秦感慨万千,“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战国策十大寓言故事(掺杂阴谋的史书)(2)

因此,无论是王侯还是游士,为了利益,往往可以尔虞我诈,互相欺骗和利用,这在书中的记载比比皆是。当然,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年代之中,也还有不少隐者和游士保持着高尚的人格独立,如颜斶和鲁仲连等人,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灵魂的代表。

游士们的骋辞造势

刘向的《书录》对当时的游说之士有过这样的描述:

“…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仪、陈轸、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这既反映了各国上层统治者处于自身利益而对出谋划策的游士们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游士们的巨大影响力和非凡的口才。如卷一中记载: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战国时期,王畿分出东西周两个小国,而西周国居洛水上游。这则故事中东周国要种稻谷,但上游的西周国截住了水流,于是苏子(应为苏厉)就替东周国游说,他采取了类似欲擒故中的计谋,把下水一事说成反而是有利于西周国的好事,使得东周有了水种稻,而自己也得到两国的赏金,可谓一箭双雕、两得其利。事实上,本书所记载的游士们的言谈大多都有这种相似类型的,游士们通过巧妙的言辞“颠倒黑白”,反害为利,使得被游说者坠入圈套,而自身得以从中取利,但要达到此目的,没有能言善辩的本事显然是不行的。

战国策十大寓言故事(掺杂阴谋的史书)(3)

文学修辞---说辞中的寓言取譬

本书中很多人物的言谈中都曾引用过寓言来增加自己观点的说服力,现列出一些经后人总结出来的较为出名的寓言的出处:

《卷九·齐二·昭阳为楚伐魏》:画蛇添足

《卷十四·楚一·荆宣王问群臣》:狐假虎威

《卷十七·楚四·天下合纵》:惊弓之鸟

《卷二十五·魏四·魏王欲攻邯郸》:南辕北辙

这些寓言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取譬者说要表达的事物的利害关系,如“惊弓之鸟”的出处:

战国策十大寓言故事(掺杂阴谋的史书)(4)

“天下合纵。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嬴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嬴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嬴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嬴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嬴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创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创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创陨也。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这则故事中魏加以惊弓之鸟来比喻对秦军深感畏惧的临武君,委婉的劝说了春申君对其人的任用,更好地达到了劝说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了言辞上的说服力

《战国策》一书虽是史书,但其丰富的文学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它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法,如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其声势纵横的言辞,都可在本书中找到痕迹,这是读者大可留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