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像看到其他国学类著作一样,比如《周易》了、《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啊等等,就觉得名字很熟悉,但心里发虚,因为内容没有看过啊。即便之前从图书馆借来过,也会因为文字佶屈聱牙,而没有心情看完。

但是我想说的是,对于《战国策》这本书你完全不需要有这种心理障碍。因为,事实上,我们早已通过别的方式和途径了解过这本书的内容。比如说,前两年火遍荧屏的《芈月传》、《大秦帝国》,这里面的好多故事,其源头就来自于《战国策》。

学习战国策的十大陷阱(战国策从六经之弃)(1)

下面我讲三个小故事,大家可以先感受一下:

1.别说你没看过,先听3个故事

(1)头悬梁,锥刺股

《战国策序》中写道:“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是的,这里的“纵横”指的就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里的最为活跃的一支:纵横家。苏秦、张仪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世人都因为张仪连横破纵,帮助秦变得更加强大而记住他。却不知,最先跑到秦国,游说秦王连横的是“苏秦”。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出身低微。观天下大势之后,他带着自己的连横说跑去秦国,游说秦惠王:大王啊,咱们秦国西有巴、蜀、汉中等地,天然粮仓、物产丰富;北有胡、貉等地,马匹精良、矿产丰富;南有巫山、黔中险地,东有崤(xiáo)山、函谷关等天然要塞,人口众多、粮食丰富、地理形势便于攻守,确实是天下强国,完全能兼并诸侯一统天下,我现在来跟你说说怎么实现天下统一吧。

没想到被秦惠王一句话给怼回去了:我们现在的羽翼还不丰满,法制不够健全,政教也没有完全上轨道,还没有到东进统一中原的时候,非常感谢先生此番不辞劳苦赶来相劝,希望日后再来领教。

苏秦当然不死心啊,就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黄帝大战蚩尤,从尧舜禹到商汤武王齐桓公,全部论述一遍说想统一家国,必然需要动用武力,而且还需要有同盟能够助大秦一臂之力。

如此这番,前前后后一共游说了10次,意见始终未被采纳。最后,千金散尽,生活没有了着落,只能返回家乡。去时身穿貂皮大衣,来时脚穿草鞋、背着书箱、神情憔悴。

学习战国策的十大陷阱(战国策从六经之弃)(2)

家人看见他的反应是这样的:

“妻不下纴[rèn]、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对此苏秦长叹一声,都是我的错啊。

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从众多藏书中找到姜太公写的《阴符》一部谋略书,埋头苦读,反复钻研。“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好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当我们劝别人要发奋图强时经常说的话:“头悬梁,锥刺股”,这句话中“锥刺股”的出处。

没错,这个听着就很疼的动作的始作俑者就是苏秦。

一年以后,苏秦自觉已经学得其精要,决定去游说赵王。俩人谈的非常投机,赵王还封他为武安君,赐相印,并赐大批金银财宝,让其联络东方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对付强大的秦国。

此后苏秦迎来事业高峰期,身配6国相印,6国君臣百姓,全部听从苏秦的指挥。而苏秦,未费一兵一卒,就让6国团结在一起,对抗强秦,一时间,名噪天下。

在去游说楚王的途中,苏秦回了趟家,此时他的家人是这样的: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说:“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子说:“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说:“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前倨后恭”这个成语,也是出自《战国策》苏秦的故事。

以上这整个故事,选自《战国策》卷三《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

也许你对苏秦其人其事不太熟悉,但一定听过“锥刺股”和“前倨后恭”这两个词。

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看看你能不能再次产生“啊,原来是这样”的感慨。

学习战国策的十大陷阱(战国策从六经之弃)(3)

(2)邹忌修八尺有余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大脑条件反射地就开始背诵下面的内容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其妻曰:“你美。”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其妾曰:“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第二天又问客人:“吾与徐公孰美?”客人说:“徐公没有你美。”隔了一天,徐公来,邹忌自愧不如,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说:我知道我没有徐公美,但我的妻子爱我、妾室畏惧我,客人有求于我,都说我比徐公美。“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是我们当时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必背名篇,当时就觉得,邹忌这个人怎么这么厉害,这么会以小见大,道理说的浅显易懂,让齐王心悦诚服。

邹忌这个人,宫廷乐师出身,最后从政并身居齐国宰相,时也运也,也跟他善于言辞密不可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出自《战国策》卷八《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其中“门庭若市”这个成语的出处,也是这里。

学习战国策的十大陷阱(战国策从六经之弃)(4)

(3)鹬蚌 bàng 相争,渔翁得利

这个寓言故事,相信我们早就听过、学过、用过了,在各种教材、绘本上都有过。下面我们来听听它的原文是怎样的: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嘴不抽出来,明天不抽嘴出来,必定会有一只死鹬。’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卷三十《燕策二》“赵且伐燕”。

怎么样?听完这三个故事,大家对《战国策》这本书是不是有了一些感知了呢?至少不会再那么陌生了吧。其实这本书,对大家来说不仅没有那么陌生,也没有那么难读。刚才的故事中为大家选读的句子段落,我想没有人会觉得难懂吧。

那现在就让我们回过头看看有关《战国策》这本书的自然画像吧!

2.《战国策》的生平简介与江湖地位

(1)“战国”的诞生与刘向的再造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是一本谁写的关于什么的书?

回想一下前面的故事,里面出现的主要人物:苏秦、邹忌、苏代。

他们游说的对象分别是:秦惠王、赵王,齐威王和赵惠王。

他们说的内容分别是:让秦王连横中原各国,让赵王合纵中原各国攻打秦国;

让齐威王广开言路、避免被遮蔽视听;

让赵惠文王退兵不再攻打燕国。

前面也提到:苏秦是纵横家的代表。除了苏秦,其弟苏代和乐师出身的邹忌,也都是活跃在当时的纵横家。

所以,我们读到的那些故事,都是这些周游各国的纵横家向各国君王提出的,治理国家、扩张国土、寻求和平的谋略和对策。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关这些策谋的著作,在当时有很多,到西汉末年时,至少有6部,包括《国策》、《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短长》等。时任光禄大夫的刘向,奉诏校书。刘向认为,此类书都是:“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而且他还对“战国”做了官方的定义:“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战国”来正式命名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的历史时期。当时的中国,由春秋时期的140个国家变为“秦楚燕韩赵魏齐”7个万乘大国,外加宋国、卫国、中山国等一干小国的局面。

学习战国策的十大陷阱(战国策从六经之弃)(5)

刘向将此类书编订成册,根据其内容按照国别,略以时间,定为33卷,共497篇,命名为《战国策》。

此后,有东汉时期的学者高诱,为其作注;流传到北宋时丢了11卷,经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悉心求访,才重新补全了33卷。南宋时,姚宏在曾巩版本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并继续作注,流传至今,号称“善本”,也被称为“姚本”。我们今天见到的普通《战国策》本子就是“姚本”。

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学经典,《战国策》的命运比较坎坷,它不像《尚书》啊、《春秋》啊、《史记》啊这些典籍,有名人背书,且有些都是经过孔老夫子的手编撰过的,像《尚书》,最早都是被孔子拿来当做教材用的。其地位可想而知。尤其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些典籍的地位更是不可撼动。

但《战国策》在最初却被称为“害书邪说”。

(2)为何被称为“害书邪说”

说这句的人,还是悉心求访、把它补全的曾巩先生。他在《重校战国策序》中明确表示,保存此书的目的是:“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

就连亲手锻造它的刘向老师也说它:与“崇道德,隆礼义”的孔孟儒家思想相悖。

这该如何说起呢?

战国时期,“国无宁日、岁无宁日”,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足见那个时代凶残之象。

比较贤明的君主都寻求“变法图强”,意图统一中原。像商鞅之于秦国,李悝(lǐ kuī)之于魏国,吴起之于楚国……最早强大起来的国家,都曾向天下发出过“求贤令”,齐国还开办了“稷下学宫”,都是希望能汇集天下的有识之士,去帮助他们实现统一大业。

要知道,此时的儒家仅仅是诸子百家中的一支而已,一方面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它根本都排不上号,另外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内忧外患,你让这样的国家讲究“礼仪道德”,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所以,虽然孟子也以“善辩”著称,庄子巧于用寓言做比喻,墨子成功说服楚王,止楚攻宋……但是,最吃的开的,还是纵横家。

他们特别像现在的职业经理人,比如苏秦,本来是洛阳人,跑去秦国游说秦王,不成功,又跑去赵国游说,被赵王赏识,并聘用他为一国丞相,直到其成为六国丞相。

他们本身没有什么立场、学派,去到哪个国家,就为哪个国家说话,为哪个国家谋利益。为此,不顾所谓的礼义廉耻,一心为国谋利。比如,苏秦已经成功联合了楚国加入合纵共同抗秦,但是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利用楚王的王后郑袖,施以钱财利益,收买人心,成功瓦解楚国加入合纵的决心,转而结秦楚之盟。

苏秦在悉心研读《阴符》“引锥刺股”的那段日子里,说了一句:“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这句话非常直白地概括了那个时期,苏秦、张仪他们的心理。

不过,我觉得还是刘向老师有句话说的比较客观,他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所以,《战国策》在早期因为不符合儒家学说的礼仪道德标准,所以被认为是不入正统的“六经之弃”。

但经过后人的研究与岁月的洗礼,现在早已承认了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我们在今天的开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战国策》里的文章,对人物的塑造个性鲜明,措辞言简意赅,又不失意境,尤其善于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来讲道理,浅显易懂,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刘向在序里也有说到,这些文章都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

关于其史学价值,大家要知道,战国时期不仅经历过残酷的战争,为了实现统一,还经历过残忍的“焚书坑儒”,各国的史书是销毁的重点对象。而《战国策》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也是最早的一部有关战国时期的著作资料。里面所记载的故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跨越202年。虽然它不是专门的历史著作,但也足以让我们对那个时期有一个梗概的了解。

由此,也夯实了它在国学中的地位,成为“国学经典”。

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来说,在今天这个时间来阅读这本书,其文学意义要远大于其历史意义,毕竟其中有一些篇章并不完全符合历史时间。

更重要的,这还是一本适合全家共读、亲子共读的国学经典。

学习战国策的十大陷阱(战国策从六经之弃)(6)

3.一本适合全家共读的国学经典

(1)学寓言故事、成语大全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战国策》是由一篇一篇的文章组成,而每一篇文章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几乎在每一篇文章中都会有“名言警句”。是非常集中的寓言故事和成语大全。

除了开篇的三个故事,还有许多我们所熟知的内容也出自《战国策》,比如:画蛇添足、狡兔三窟、安步当车、狐假虎威、亡羊补牢、惊弓之鸟、三人成虎,以及荆轲刺秦等故事,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其本来面目。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未被挖掘出来的宝藏。

(2)习战国史实、人物风情

除了这些,你还可以在这些故事中,去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比如开篇苏秦对秦国地理位置和国情的描述。

比如,楚策四“魏王逸楚王美人”这一篇中,用整篇篇幅集中写一个女性——郑袖。这在我国早期典籍中是非常少见的。


图:来自网络

文:静好书院内容中心,许晓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静好书院”公众号,回复数字1,即可获得超值学习大礼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