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跟一个朋友聊到历史这个话题,我说历史太诡异,扑朔迷离,太复杂朋友说,错,历史从来都是最有规律的事,最简单不过,周而复始罢了复杂的是人心,是人性,是人的欲望才把历史变得丑陋而复杂我说这样聊历史太沉重,也让主宰这个地球的人类毫无趣味可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杨贵妃秘史杨贵妃怀过几胎?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杨贵妃秘史杨贵妃怀过几胎(唐朝秘史杨贵妃的悲剧)

杨贵妃秘史杨贵妃怀过几胎

曾经跟一个朋友聊到历史这个话题,我说历史太诡异,扑朔迷离,太复杂。朋友说,错,历史从来都是最有规律的事,最简单不过,周而复始罢了。复杂的是人心,是人性,是人的欲望才把历史变得丑陋而复杂。我说这样聊历史太沉重,也让主宰这个地球的人类毫无趣味可言。

和朋友聊这个的时候我正在看唐史,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那段缠绵悱恻的所谓爱情。我之所以加上所谓二字,实话说我不太认可后世大肆宣扬的李杨之恋,尽管有唐代当时的一些文人骚客以及后世无数艺术加工,均把李杨之间的那点事宣扬得可歌可泣,凄美动人,那不过是人性对美好爱情的渴望罢了,从某种意义上美化提纯了李杨之间的感情。

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从来就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经久不衰的话题,妇孺皆知。对李杨二人的情事,老百姓的态度是复杂的,有人将杨玉环归为如同苏妲己一般的红颜祸水,认为她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更有不少人对二人的感情持同情惋惜的态度,虽然不耻二人最初的乱伦,但又认可和羡慕之后二人的琴瑟和鸣,故而对最后的生离死别唏嘘叹息。因此,很多人觉得杨玉环是受害者,认为是李隆基强行拆散了寿王李瑁和杨玉环的婚姻才导致杨玉环最后的惨死。

然而,真正的历史又是如何呢?杨玉环真的那么无辜么?无辜不无辜我们不好评断,但杨玉环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这是肯定的。我们不妨一起回顾下那段历史,走近这个惊艳了一千多年的女子身边,感受下她的喜怒哀乐,也许才能够了理解到她悲剧人生的无奈。

杨玉环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杨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史书对杨玉环的评价是“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妒悍不逊”。从这些史书的评价我们不难得知,杨玉环绝对是个多才多艺的绝色美女,在音乐和舞蹈的造诣是无可置疑的,另外杨玉环的情商也应该很高,“智算警颖,迎意辄悟”足以证明。这些姑且算是历史对杨玉环的正面肯定,但是“妒悍不逊”就耐人寻味了,这在中国人的思维里,绝对不是夸奖人的话。

都知道杨玉环在被李隆基纳为宠妃之前,本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的妃子,又因李瑁被封为寿王,故称杨玉环为寿王妃。从寿王妃是如何过度到贵妃的,这过程一直被后人猜测,多数人认为是在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死后,李隆基一度状态低迷,后宫三千佳丽竟没有一个能入其法眼,于是善解君意的高力士便向李隆基推荐了杨玉环,李见之后惊为天人,便不顾道德伦理强纳入自己后宫。

事实上这个论断有些牵强,杨玉环之所以跟李隆基产生不该有的感情,这中间应该有高力士的作用,更是李隆基的意思,但杨玉环本人的态度也应该是少不了的,她应该并没有后人所说的那么无辜。

和李瑁成亲到进入李隆基的后宫,这个时间是五年,在这五年里,史书中没有提到杨玉环与李瑁的夫妻感情如何,但根据二人的性格分析,夫妻二人感情应该并不怎么和谐。性格外向的杨玉环对于性情温雅的李瑁并不满意,杨玉环有野心,一个作为女人向往更好更高地位的野心,尤其是在武惠妃死后,皇后的位子尚空缺,对于杨玉环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

因此我分析,杨玉环之所以能走近李隆基身边,固然有李隆基好色不顾伦理之结果,但也少不了杨玉环本人有意创造机会引起了李隆基的注意,进而让善解君意的高力士做了个顺手人情,极力凑成了这桩千古恋情。

虽然郞有情,妾有意,但毕竟不合人伦,作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还是要顾下脸面的。为了抱得美人归,李隆基以尽孝的名义令杨玉环出家为道,这实际上相当于做了块遮丑布。有了这块遮丑布,二人之后的一切也就彻底放开了。只是苦了那个冤大头李瑁,难以想象,当自己的老婆一跃成为小妈之后,这个男人的心里是如何的酸楚,这些暂不谈。

还是来说李杨的爱情。杨玉环和李隆基结合之时,李隆基已步入老年,正值唐朝进入最繁华平安的盛世,李隆基的思想和状态都与执政初期的励精图治截然不同,如今的他只想好好过着他至尊的享乐日子,纵情声色之中。而身边有个香艳四射,又懂得献媚且与自己有着共同爱好的杨玉环相伴,无疑让李隆基的晚年帝王生活增添不少色彩和滋味。

不少史书和文学作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极度奢侈的生活,其赐浴、饮宴、歌舞、游玩、华服、美食等等,各方面的奢华程度让人咋舌。据史书记载,当时仅仅织绣院为杨玉环一人制作华服的工人就有700多人,这些人没有别的工作可干,每天就是根据杨玉环的气质身段,专门研制各种精美华服。这仅仅是穿,吃的方面,“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是最好的证明,至于其他方面,不说也罢,总之,看似浪漫无比的生活背后不知流淌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

据史书记载,在李隆基与杨玉环共同生活的十多年间,二人也并非天天如胶似漆,他们同无数普通夫妻一样,也曾伴过嘴,吵过架,而且李隆基还先后两次将杨玉环赶回了娘家。“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杨铦宅。”“天宝九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

对于杨玉环两次被李隆基赶回娘家,后人有很多猜测,有说是杨玉环与宁王李宪有不清白关系,又有说是杨玉环与梅妃争风吃醋的。事实上,与这两个人都扯不上关系,因为李宪那时早已去世,而梅妃根本就是后人杜撰,子乌虚有的一个人物。之所以赶杨玉环出宫,这都与李隆基的风流本性,及杨玉环娇横善妒的性格有关。

李隆基本就是风流天子一个,虽然杨玉环姿容绝代,但毕竟后宫还有佳丽三千,那些女子之中肯定也不乏有突出者。让风流成性的李隆基吊死在一棵树上,怎么可能?他肯定还是会偶尔去别的后宫走走的。在李隆基看来,这很正常,但是在杨玉环看来,却不能接受。想独享丈夫的爱,是每个女子本能的反应,何况是“妒悍不逊”的杨玉环,于是,凭借皇帝对她的宠幸,偶尔使使小性子是在所难免的。

然而,李隆基却并不允许,他虽然对杨玉环百般宠幸,但是却并不对她言从计听,他始终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从宠幸杨玉环十多年都不肯将其立为皇后一事即可看出。李隆基有着绝对的权威,绝不允许任何人干涉他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妃子。

据说杨玉环第二次被撵出宫,李隆基表现得很绝情,急坏了杨家所有人。彼时,杨玉环已经成为杨家的一棵大树,大树倒了,树下乘凉的人怎么办?自然有人要想办法。杨玉环的大哥连忙找中间人吉温去向皇帝求情,吉温也是用了点手段才劝说李隆基回心转意的。

杨玉环两次撵出宫,这不过如平常的夫妻拌架一样,吵过之后,日子依然继续,有可能感情还会升温。杨玉环与李隆基就是如此,史书记载,杨玉环回宫后,李隆基对其“宠待益深”。

正如我朋友所说一样,其实历史很简单,最有规律不过。自杨玉环得宠之后,如无数宫廷故事一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此,杨氏一门尽享殊恩,出现外戚乱政之局面,尤其是杨国忠,更是仰仗杨玉环,爬上了宰相之位,从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做出许多损公肥私之事。这些在白居易和诗史杜甫及其他无数文人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对于李杨二人来说,日子若是长久如此该有多好,实在是浪漫至极。然而,常言道“盛极必衰”“乐极生悲”,“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对,无常,无情的无常又来了,它才不管你是贵为一国之君还是一国之母,在无常面前,人皆平等,只要是无常看上的,谁也逃不过。

就在李隆基与杨玉环醉生梦死之际,大唐的气数正在悄然改变,一场灭顶之灾正在向着貌似太平天国的大唐悄无声息地走来,也正向着正沉浸在纸醉金迷的李隆基与杨玉环走来。

安史之乱,盛唐无法绕过的一段屈辱,也正是这一场历经八年的战乱,使得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开始走向衰亡。而这一切却与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奢靡生活不无关系,所以后人说杨玉环是红颜祸水,看似牵强,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安禄山,一个胡人,也是个超级野心家,他的故事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他与李隆基杨玉环之间的那点荒唐事。一个45岁的肥硕汉子管一个仅29岁的女子叫妈,还在其生日时洗三,实在是荒唐至极。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践则无敌”,确实如此,一个人做到这个份上,实在让人不好评价。

然而,对于安禄山而言,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有目的的,那就是争取李隆基绝对的信任,为自己理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要理想能实现,受点委屈又算什么?

安史之乱的惨状,在诗史杜甫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这里就不再赘述。总之,野心家安禄山骗得李隆基信任后,将平安了百余年的大唐帝国再次带入战乱之中,将大唐的老百姓也带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当然,作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是绝对的责任者,然而,他却负不起这个责任,历史的浪潮也将他无情拍死在沙滩上,他,和他的爱妃杨玉环一起注定被历史的沙尘埋没。

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无可奈何的李隆基带着皇亲国戚,带着他的爱妃杨玉环深夜逃出长安城,奔往蜀中。途经马嵬坡时,在太子的授意下,陈玄礼发动禁军兵变。

又疲又饿的禁军在处死杨国忠后又强行要求处死杨玉环泄愤,禁军的呼声高涨,被在军营之中的杨玉环听得一清二楚,她花容失色,赶紧跑出来乞求李隆基的保护。然而,此时的李隆基却已江河日下,不是当初那个端坐于朝堂之上,手握天下人性命的一国之君了,此时,他虽然还是皇帝,却如丧家之犬,不要说杨玉环的命运由不得他裁夺,他自己的性命同样由不得自己掌控了。

而对禁军的逼进,李隆基小心翼翼地为杨玉环求情,却遭到所有人的无情拒绝。万般无奈之下,他泪流满面,只得用一句“爱妃啊,朕不能保护你了,你走好吧!”将二人的恩情统统割断。

而此时的杨玉环呢?所有的繁华瞬间变成了过眼云烟,十多年的恩宠,十多年的你侬我侬,十多年的朝夕相处,在此刻都变成了笑话。曾经富贵至极又如何,曾经宠冠后宫又怎样,在生死面前,那个曾经给过她天,给过她一切的男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被人推向无尽的死亡深渊。在生命关头,她曾奉为天地的靠山却不能让她躲避风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却抛弃了她……

杨玉环跪倒在李隆基的脚下,任凭泪水如雨倾洒,她知道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一切都要结束了。她正了正身子,向着李隆基最后一次跪拜:“臣妾走了,愿陛下洪福齐天!”

拜别唐玄宗之后,一代美人缢于马嵬坡的佛堂前,时年仅三十八岁。

这一幕,无数影视作品进行过渲染,真可谓缠绵至极,凄婉至极。也正是这些作品的成功塑造,使得李杨之间的爱情更具感染力,杨玉环的命运也更被人同情。也正因为同情,不少人说杨玉环其实没死的,甚至有说秘密逃亡到日本的,那不过都是后人一厢情愿的想像罢了。

好了,杨玉环的一生就此结束,一代美得让花儿都自惭形秽的女子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留下的不过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杨玉环,曾经多么耀眼的一颗明星,多少人对其阿谀逢迎;曾经她一呼百应,高高在上;曾经,为了心中那个最高的目标,为了荣华富贵,也为了杨家所有人的命运,她丢弃人伦廉耻,竭尽全力去博得皇帝的恩宠,表面上她达到自己的目地,贵不可言,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她那些小丑般的行径让多少人背后忍禁不住?有多少人知道她内心的酸楚呢?

纵观杨玉环的一生,实际上她不过是位普通小女子的心性,她向往皇后那个位置,不过是想满足一个女人的虚荣心罢了。她的眼里只看重荣华富贵,只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能天长地久,因此,她的善妒,她的娇横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她不像武则天与太平公主她们一样,在政治上表现出过高的热情,她也没有在国家大事上指手画脚,甚至做出祸国殃民之事。说简单点,杨玉环不过是一个虚荣爱享乐的小女人。

对于大唐帝国而言,对于李隆基而言,杨玉环又是什么呢?她不过是一样宠物,供人取乐的道具罢了。不少后人描写杨玉环死后李隆基对其的深情怀念,然而事实上,李隆基真的对杨玉环又有几分真感情,安史之乱后李隆基的落魄,与其说是对杨玉环的怀念,还不如说是失去皇位,失去权利后的失落来得准确。当然,我们不否认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死心怀愧疚,但那又怎样,在杨玉环生命的最后关头,他抛弃了她就说明了一切问题。李隆基愧疚的恐怕不仅仅是杨玉环的生命,更多的是为自己作为一个皇帝却保护不了自己女人生命的尴尬吧。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说杨玉环事实上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

这样看来,人生实在无趣得很,富贵又如何?美貌又如何?权利又如何?在时间这个怪物的洗礼之下,在无常的蹂躏下,一切都不过是泡影,虽然或许有过烟花般的绚烂,但又能绚烂多久,最终不过都是过眼云烟,都将化为灰烬,消散在历史的尘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