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调整脏腑气血对穴的应用,我们治疗疾病过程中不要求选的穴位越多越好,用最少的穴位起最大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1.大陵、尺泽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1)

功效:清泻心包、肺、胃郁热。

主治:咽干、口鼻干燥、音哑、胸痛、口苦,甚则鼻舌生疮、便秘、溲赤、咳吐浓痰等症。

穴性分析:大陵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输土穴,具有清泻心包热邪的特殊治疗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喉痹、口干、胸胁痛。《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心胸疼痛、两胁攻注。《针灸学》记载:主治心肌炎、胃炎、扁桃体炎、失眠、肋间神经痛。

尺泽为手太阴肺经的合(水)穴,有清热润肺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喉痹、口舌干、咳嗽唾涎、心痛、肺胀膨膨缺盆中痛,心烦闷乱。《针灸学》记载:主治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咯血、咽喉肿痛。

两穴的主治部位都是咽喉、肺、胃、胸,其症状性质都是热证、实证,配合应用加强了清热泻火的作用。

2.太渊、太白

功效:健脾补肺。

主治:由于肺脾两虚、肺气不降、肺气不运而出现的气短、喘息、面肿、胀满、乏力纳少、二便不利(或遗溺不控)等症状。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2)

穴性分析: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输土穴、脉会,有补肺益气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喘不得息、卒遗矢无度。《循经考穴编》记载:头风面肿痛。《针灸学》记载:哮喘、肺结核。

太白为足太阴脾经的原穴、输土穴,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大便难、膝股酸、转筋、身重。《循经考穴编》记载:胸腹胀、脚气。

两穴配合,对肺脾两虚的纳少、乏力、腹胀、中满等症可以起到培补的作用。

3.通里、照海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3)

功效:交通心肾。

主治:由于肾水不足、心火不降而出现的失眠、舌强语涩,甚至心神浮越、呆痴、烦躁不宁等症。

穴性分析:通里为手少阴心经的络穴,可泻外腑之有余,补本经之不足,能调整心经之虚实。《针灸聚英》记载:主治懊、暴喑不言、喉闭少气。《针灸学》记载:主治怔忡、少气遗溺、心悸、心痛、心动过缓、神经衰弱、癔病性失语、精神分裂症。

照海属足少阴肾经,为阴跷脉的起点,具有疏通少阴、引心火下行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咽干、心悲不乐、四肢懈惰、嗜卧。《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溺难、女子淋沥、月水不调。《针灸学》记载:主治咽干、喉炎、扁桃体炎、神经衰弱、癔病。

临床应视心经之虚实而施补泻。照海常用补法,有较好的安神、宁志、清心益肾的作用。

4.太溪、太冲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4)

功效:固元、平肝息风。

主治:上实下虚证,肾虚、肝阳上扰出现的眩晕、失眠、耳鸣、遗精、上逆呕吐等。

穴性分析: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输土穴,有滋阴润燥、补肾固元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足寒至节、喘息呕吐、默默嗜卧、大便难、瘦瘠。《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肾家虚冷、阳痿不起,或肾家邪实。《针灸学》记载:主治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牙痛、耳鸣、神经衰弱。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输土穴,有平肝息风、活血通络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胸胁支满、大便难、小便不利、呕逆。《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行步艰难、脚软无力、两丸骞缩、五指拘挛。《针灸学》记载:主治头晕、眩晕、高血压、失眠、肝炎、乳腺炎、月经不调、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酸痛。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5)

两穴配伍,补太溪、泻太冲,用于虚性头晕、眩晕呕吐等症,有明显的降逆、安神、培补下元的作用。

5.神门、三阴交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6)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主治:由于心脾不足、血不养心而出现的心悸、怔忡,神不守舍而出现的失眠、多梦等症。

穴性分析: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输土穴,有安神、宁心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狂悲笑、心性痴呆、健忘心烦。《针灸学》记载:主治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脏病。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7)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三阴经的交会穴,有健脾化湿、疏肝补肾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脾胃虚弱、经脉虚耗不行。《针灸学》记载:主治神经衰弱、腹胀腹痛、湿疹。

两穴配伍具有明显的养血安神的效果,是临床治疗心脾不足所致失眠、心悸的基本方。

6.内关、蠡沟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8)

功效:疏散厥阴郁热。

主治:月经不调、精神疲劳,缺乏运动引起的疾病(热象少)。

穴性分析: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甲乙经》记载:主治心澹澹而善惊恐。《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主治心中暴痛,虚则心烦。《针灸大成》记载:主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蠡沟为足厥阴肝经的络穴。

同名经络穴相配,可以疏通厥阴之络的气血,通过络脉系统将厥阴瘀滞与邪气转输至相表里的少阳经。因此针对厥阴瘀滞所致的病症效好,如精神疲劳、虚烦、萎靡不振等厥阴失畅之疾。

7.大陵、行间

功效:清化厥阴之热。

主治:月经不调、经前综合征等伴有烦躁和热象者,更年期综合征、失眠、血管紧张性头痛、小儿多动症、焦虑烦躁等疾患。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9)

穴性分析:大陵为手厥阴心包经原穴、输土穴,为火经子穴。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荥穴,为木经子穴。两穴配合擅长清解厥阴之热,具有很强的清热、行气、化瘀的作用,可用于厥阴郁热的各种病症。

内关、蠡沟与大陵、行间两组腧穴虽都为厥阴经配穴,但内关、蠡沟偏于对气机的调整,解郁疏通;大陵、行间则偏于清热。临证需详察病机,与病症病机契合方能取得良效。

8.血海、曲池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10)

功效:养血化瘀、行血活血、调和营血。

主治:营血不和所致的皮肤疾患。

穴性分析: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以清泄大肠风热,清热救燥,使肺气宣降通畅,具有调和营血的功效。《马丹阳十二穴歌》记载:主治偏风手不收,遍身风癣癞。《百症赋》记载: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功能清血热,散风祛湿,调经止血。善治因营血有热而致的皮肤瘙痒、湿疹、隐疹、荨麻疹。

两穴配合对于营血不和而致的皮肤疾患效好。

9.阴郄、复溜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11)

功效:交通心肾、益气敛汗。

主治:常用于小儿脏腑失调而致心肾阴虚的多汗、多动。

穴性分析:阴郄为手少阴心经之郄穴,益心行气,以心阳(火)约束肾阴(水)。复溜为足少阴肾经经(金)穴,为肾之母穴,可滋补肾阴。两穴配合可益气滋阴,使水火相济,心肾相交。

10.尺泽、复溜

功效:滋补肺肾之阴,金水相生。

主治:慢性过敏性哮喘。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12)

穴性分析:肺为肾之母,复溜配尺泽为母子经腧穴配伍,即尺泽为肺(金)经之水穴,复溜为肾(水)经之金穴,有“金水相生”的作用。临床常用尺泽、复溜配伍治疗过敏性疾病。因为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吸进的空气含氧气和其他物质,肺需要把空气过滤(“灌渗”)才能吸纳氧气(中医称之为“真气”或“清气”),而排出对身体没有用的物质。此过滤(“灌渗”)功能依靠肾的原气,即对吸进来的空气有选择能力。这种选择能力一旦因肾虚而降低,即可出现西医学所称的“免疫力降低”。由此可见,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与肺肾两脏有关。

11.足三里、曲池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13)

功效:行气养血,促进营卫的化生。

主治:全身营养吸收功能低下所导致的病症。

穴性分析:足三里与曲池为手足阳明经合穴,可以调整阳明经气化状态,改善中焦脾胃化生营卫的能力,对营养物吸收功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全身营养状态低下、肠胃吸收功能障碍,取之有显著功效。

12.复溜、行间

功效:滋阴潜阳、养肝柔肝。

主治:肾阴虚兼有肝阳上亢的虚性高血压、糖尿病。

经穴能治疗哪些病症(对穴在调整脏腑类疾病中的运用)(14)

穴性分析:复溜为足少阴肾经经(金)穴,肾(水)的母穴;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肝(木)的子穴。两穴配合可滋补肾阴以柔肝,又可清泄肝热以潜肝阳。对肾阴虚兼有肝阳上亢的头晕、耳鸣、面赤、口干等虚性高血压、糖尿病更加切合病机,功效比太溪、太冲的组合更佳。

我是刘阁大夫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