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众多的后宫故事中的一个奇迹。贞观之治,盛极一时,除了唐太宗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她成就了唐太宗。自古以来后宫都是波涛汹涌,瞬息万变。但是在贞观时期,唐太宗的后宫,却一直是风平浪静,井井有条。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人?为什么铁骨铮铮的唐太宗在她死后失声痛哭?

长孙皇后为何死后让铁骨铮铮的唐太宗痛哭(长孙皇后为何死后让铁骨铮铮的唐太宗痛哭)(1)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

长孙皇后从小知书达理,嫁给唐太宗后便跟着他风风雨雨,很是贤惠,遇到军国大事,都想问一下长孙皇后,当然那个时候长孙皇后还不是皇后,李世民也不是唐太宗,早在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跟着父亲李渊一起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时间一久,人的欲望也就渐渐大了,不甘于再继续当秦王。想当皇太子进而成为皇帝,有这种想法之后,肯定与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父亲皇帝等产生矛盾,这样一来,李世民与他的几个兄弟关系处的不好,与自己父亲的关系也渐渐出的不好,皇帝不喜欢自己,那还怎么有希望当太子呢,长孙皇后就比较聪明,拼命的孝顺唐高祖,努力和唐高祖身边的妃子搞好关系,这样一来,唐高祖和他的几个儿子的一举一动都被李世民尽收眼底,这样一来,长孙皇后就成了李世民的幕后情报人员。为李世民当上皇帝立下了大功。

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长孙氏是一位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

公元636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崩于立政殿。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说: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练,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太宗打开书卷,不禁失声痛哭。史书记载说“上览之悲恸”,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内心悲伤,大声痛哭。

长孙皇后为何死后让铁骨铮铮的唐太宗痛哭(长孙皇后为何死后让铁骨铮铮的唐太宗痛哭)(2)

皇后六月去世,十一月埋葬于昭陵。太宗经常想念皇后,不能自已,于是在宫苑之内修建一个多层塔楼,为的是便于自己经常登临,瞭望昭陵。有一次,太宗引领魏徵同登塔楼,让魏徵看昭陵。魏徵说:在哪里啊,我眼睛不好,看不到啊。太宗就用手指示:那不就是昭陵吗?啊?魏徵故意打马虎眼说,啊,是昭陵啊,我还以为你要看献陵呢,要是看昭陵,我早就看到了。魏徵这话,含意很隐晦。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皇后先死,所以先葬,后来太宗死后与皇后合葬于昭陵。献陵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墓,他在贞观九年去世,埋葬于献陵。魏徵的意思是:作为儿子,你不想念父亲,单单想念妻子,这让天下人知道了,可不是一个好榜样啊。毕竟,我们是以孝治天下啊。魏徵的意思,唐太宗何尝不懂?但是他太想念皇后了。在魏徵面前,太宗大概也用不着掩饰,他再一次哭了起来。

这次痛哭之后,太宗下令拆毁这座痛哭。那座思念之楼虽然拆了,但在太宗的心中,思念之楼永远高耸。

长孙皇后为何死后让铁骨铮铮的唐太宗痛哭(长孙皇后为何死后让铁骨铮铮的唐太宗痛哭)(3)

李世民身边女人众多,但是真正获得李世民真心的只有一个,就是长孙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