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1)

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为何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一直坚持北伐,至死不渝?在成都武侯祠里,有一副争议很大的对联,内容是这样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清朝人赵藩,当年这副对联深受人们的赞许。

对联一方面肯定了诸葛亮的过人智慧,但另一方面也很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没有审时度势,反而穷兵黩武多次劳而无功地北伐,最终将蜀汉国力耗尽,致使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一个国家。上面这个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治国处理内政是一把好手,但在军事上却乏善可陈,“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2)

我们都知道,刘备自从举兵开始就以“恢复汉室”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自己在入主四川之后,这里形成了三股势力。这三股势力分别是:蜀地原先的势力;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势力;刘璋之前带来的东州集团势力。这三股势力搅合在一起,是不稳定的,作为统治者的荆州集团需要面临本土势力和东州集团势力的大挑战。

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3)

前面笔者提到,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他不可能不觉察其他两股势力对蜀汉政权的威胁。怎么办?转移蜀汉老百姓的注意力啊!正是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国力最弱的蜀汉在三国中成为最具侵略性的国家。诸葛亮一再坚持北伐,不是穷兵黩武,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参考资料:《三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