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莫扎特》是最近几年很火的一出音乐剧,博得了很多人的眼球,国内好评如潮,甚至笔者在淘宝上也看到了相关的纪念品出售,但莫扎特真的是摇滚的么?笔者作为多年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今天用自己的眼光来说说莫扎特的"摇滚",探究莫扎特的那段音乐历史,以供大家分享、参考。

从摇滚莫扎特里学到了什么(34摇滚莫扎特)(1)

利奥波德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出生,仙逝于1791年,有关生平事迹触手可及,本文不再赘述。《摇浪莫扎特》是一部法剧,颇有嬉游的味道,但也不乏严肃性,甚至有悲剧色彩。整个音乐曲风都是偏流行摇滚,然而用这么躁的音乐来讲述古典天才作曲家的故事,却没有尴尬的违和感,但不可避免的需要展示莫扎特的音乐。

这里就出现了这部剧的最大特点,剧作的原创音乐和莫扎特本人的作品无缝衔接,而且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完美契合,若只论艺术表现来说,确实时一部相当有水准的作品,但在笔者脑细胞中始终无法将摇滚与古典结合。

从摇滚莫扎特里学到了什么(34摇滚莫扎特)(2)

先说名字吧,沃尔夫冈是随了父姓,但阿玛多伊斯就比较有意思了,很明显这是一个意大利风格名字。莫扎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音乐世家,估计是根据宗教洗礼时使用的教名,至于最后收尾的莫扎特三个字,这个就不介绍了,毕竟太熟悉了,由此可见其家庭文化传承受宗教影响很大。东方国家很难理解西方世界宗教的地位,尤其是宗教对于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从摇滚莫扎特里学到了什么(34摇滚莫扎特)(3)

实际也确实如此,老利奥波德本身就是萨尔弦堡主教的宫廷乐师。客观上说,西方的古典音乐,起源自宗教的圣咏,直到15世纪才发展成为七音格,有点像中国的民乐,但是西方的古典音乐发展较我国民乐快一些,所以多元因素比中国民乐要丰富得多。由此不难想象小莫扎特还是接受了比较传统的教育,只是在音乐启蒙上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也许基因也好,造就了这位后世口中的神童。

但现实相对残酯点,小莫扎特5岁时,老利奥波德发现了儿子的天赋,不甘心乐师的微薄俸禄,于是请了长假,借着世俗附庸风雅的风气,带着一家人开始游走欧洲大陆,穿梭于各个宫廷之间,很快就成了宫廷权贵们的宠儿,也收获颇丰,名望和金钱也滚滚而来。传闻莫扎特与哈布斯堡王朝的小玛图公主还手拉手走过,这也成了老利奥波德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从摇滚莫扎特里学到了什么(34摇滚莫扎特)(4)

也许是童年奔波于各个公国或者皇室,我总觉得小莫扎特童年有所缺失,不是在马车里,就是在演出中,所以孩子的童趣总要找地方爆发出来,没想到这一爆发就是一辈子,在他身上,永远能找到孩子的身影和脾气。作为成年人,我们也许理解不了,但要是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他是那么的天真,成年人就归纳为疯狂,那个时代没有摇滚这个词,在太多的传纪中,也描逃了莫扎特的疯举既是疯子,又是音乐的天才,所以很自然也很庸俗就被结合到了一起·否则《摇液莫扎特》这个剧名,还真不好起了。

从摇滚莫扎特里学到了什么(34摇滚莫扎特)(5)

17岁后·莫扎特开始接触歌剧,先是意大利风格,然后在20岁左右开始出杰作了。法国人之所以拿莫扎特开刀,估计也是受了两个事的影响。第一,唯一的四首法国号协奏曲是莫扎特写的;第二,第一部法国作家的作品《博马舍三部曲》由莫扎特改编上舞台,并以法剧的形式站稳脚跟的。

可以说《费加罗的婚礼》是法国歌剧的开山鼻祖,直到很多年后,博马舍另外的三部曲之一《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才由罗西尼创作完成,可惜是一部意大利式的歌剧,不怪老罗,他本身也是意大利人。至于卡门、茶花女等等,估计要是没有莫扎特在法国歌剧史上的开山立派,估计也是异国风味了。

从摇滚莫扎特里学到了什么(34摇滚莫扎特)(6)

不是说莫扎特有多伟大,尽管他后来又写了第一部德式歌剧《魔笛》(瓦格纳也要感谢莫扎特的),笔者觉得他也是为了好玩,尝试不同的风格。虽然他也精通各类娱乐,但音乐还是他玩的最溜的。相比之下,不管是海顿长期受英国皇室青睐,还是贝多芬为拿破仑写的《英雄》,亦或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取得重大成功,但在别国音乐史上,还没有莫扎特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归结起来,他们还是德奥作曲家,当然从籍贯上讲,莫扎特也是。

从摇滚莫扎特里学到了什么(34摇滚莫扎特)(7)

后世都知道莫扎特穷困潦倒,当时没有版权概念,贝多芬虽然双目失明,他可是地地道道的富豪。虽然贫穷,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嬉戏于世,据说也染上了梅毒,我觉得,还是他原始的那种童真,让他思想放松,所以他的音乐才听起来行云流水,比较起巴赫的平均律来说,更容易让人接受。笔者认为从编号K136以后的作品,都存在较好的逻辑性、欣赏性。都说莫扎特的音乐适合小孩开发智力,虽然言过其实,但总比听贝多芬更不容易让人打瞌睡吧。

从摇滚莫扎特里学到了什么(34摇滚莫扎特)(8)

看了摇滚莫扎特,先放下摇滚与古典结合的音乐元素不说,个人觉得这部戏里的莫扎特表现的过于疯狂,虽然疯狂主要表现在音乐上,但在演绎人物上,成年人无法还原到孩子们的童真,任何一种表现形式可能都无法做到。即便生活在当时的年代,成年人们也无法理解莫扎特的种种行为,比如自己辞掉了铁饭碗,顶撞老板后又去献媚,给皇家写音乐又闹脾气,生活麋烂到发指的程度,这些在这部音乐剧中都有表现,而莫扎特的天真和疯狂并不是一回事。

从摇滚莫扎特里学到了什么(34摇滚莫扎特)(9)

是啊,成年人的世界太循规蹈矩了,我们今天不也一样,更何况18世纪的欧洲。不管是嫉妒天才,还是为争一口饭吃,莫扎特有着很多并不符合历史的抹黑,甚至他的萨列里的纠纷,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我倒不关心莫扎特是否被萨列里毒死了,就是觉得可惜,天才短暂的人生;又觉得庆幸,要是莫扎待再活30年,也许音乐也和贝多芬他们一样了,这样在音乐史上就没有神这个称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