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坦森的管理观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坦森在他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中写到:

不要担心你能取得的个人成就,而是考虑你曾经帮助过的人是否成为了更优秀的人。思索那些将要衡量你生命的最后准则,天天努力,最终你将收获成功。

我是一个专业的人,我真诚地认为管理在做得好的情况下是所有职业中最高尚的,没有哪一个职业能像管理一样能够为他人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让他们懂得承担责任并取得成绩,以及为团队的成功做出贡献。

很多公司走到现在,要么靠自上而下的价值与梦想驱动,要么靠自下而上的业务与增长驱动。但是从现在到未来,每家企业面临的挑战都是巨大的。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只有靠更多优秀的人、特别是更多优秀的管理者,才能成就某种事业。

不是人才才去做管理,而是因为做了管理才成为人才。管理者的角色,意味着公司和团队对你的认可和信任,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选择成为管理者,注定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注定会经历很多挫折、委屈、甚至磨难。你既要做好业务,让客户、让公司因为你而有更好的变化;又要带好团队,让你的团队成员因为你而能有更好的成长;还要传承文化,让公司文化因为你的践行而有更好的传承。一个好的管理者,团队、公司、客户都会因你而不同!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者的自我修炼之路到底是怎样的?我来说说自己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管理者自我修炼之路

在正式抛出我的观点之前,咱们先来看一看管理者在团队管理中的常见现状:

1、管理者天天关注业绩,从不或偶尔关注团队,几乎让所有人忘掉了那个隐形人就是团队的leader;

2、管理者一直以为是过程带来了结果,而忽略了是团队亢奋的状态和出色的技能带来了结果,过程也是它带来的;

3、管理者只关注了自己的本事是否与日俱增,而忽略了品格,认为自己的品格已经跟随多年,不会出错,但很多情况下问题就出于此。

结合自己的管理心得体会,以及在管理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接触到的很多管理大咖的观点与思考,我觉得下面这张图的三个阶段,是每一个管理者都需要走过的修炼路径。下面我就以此为蓝本,详细展开。

这才是认真做事的管理者(一个管理者的修身)(1)

首先是修身,这是管理者在个人层面的修炼,包括品格与智慧。当你成为管理者的那天起,你的最大使命已经不是让自己更加成功,而是帮助了多少人、培养了多少人,让多少人变得成功。管理者就是要在帮助别人取得成功的同时成就更加最好的自己。如果你带的每个人都是垃圾、都是混蛋,最大的责任是你,并且很大程度上你就是这样的人。

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做好自己,所有的管理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管理的问题。管理者对团队伙伴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自己就要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去执行,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否则肯定没戏。团队的很多问题,都是管理者自身的镜像,团队的执行力差,往往最大的原因就是管理者自己的执行力差。同样,团队伙伴没有目标感,往往是因为管理者自己就不想要,管理者自己根本不具备目标感与结果思维。一切都是管理者的重视,管理者200%的重视,最多换来员工50%的认可;但管理者的1%的疏忽,换来的却是100%的漠视。

想管理好别人是很难的,其实最重要的是影响,影响使之改变。就像德鲁克在他的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序言中写道: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是每个管理者都可以管理好自己。

管理好自己的什么?主要是品格与智慧。下面分别来看:

关于品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真、善、美。什么是真?真就是讲真话,不欺骗自己,不虚伪,客观公正,能看住自己的劣根性。什么是善?善就是爱你的团队,利他,有胸怀,不能关爱,起码关注。什么是美?美就是做事追求极致,默认的一流水准,对人宽容,而不是相反。

品格,就是管理者的“人品”和“格局”。很多时候,不是管理者做不到、做不好,而是没有见过好的是什么样。只有见过伟大,才能成为伟大。再一个是思考的出发点,如果你只是站在个人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以个人得失利弊来做出判断,而如果你是站在团队、站在公司、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又会获得截然不同的想法。

我常常在对自己的反思中写到:作为管理者,要对自己狠一点,要更加严于律己、身先士卒、公平公正公开的与团队伙伴建立信任、要光明正大,要心存团队,要真诚的考虑他人,要毫无保留的付出,要学会建立良性的氛围,要不断的庆祝胜利……写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所有更能称得上“修炼”二字。

关于智慧,同样包括三个层面:规律、眼光、取舍。什么是规律?有规律,就要有规划,有市场和局势的基本判断。什么是眼光?有眼光,就要跳出去,不犯集体性盲从,敢于说NO。什么是取舍?有取舍,就是懂舍得,没有舍就没有得,战略就是做取舍,集中优势兵力做重点

这里,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诠释对于规律、眼光、取舍的理解。未来观、全球观、全局观。这三个词是阿里巴巴对阿里人的“三观”要求,华为对刚进入华为的新人也有同样类似的要求。

什么是未来观?未来观就是要必须展望未来,必须站在未来思考,站在30年后看今天;必须去解决人类的问题,解决世界的问题,你的问题解决的越大,你就越受人尊重。

什么是全球观?全球观就是放眼全球思考你的生意,未来一定是全球化的,哪一家企业有全球化的意识,哪一家企业就会有未来。

什么是全局观?全局观就是生态观,生态的三个关键问题:心态、客户、创造价值。

以上三观是对管理者的更高要求,如果我们以此为目标,就更能在团队层面做出好的判断和决策,就更能做出好的规划、具备好的眼光、更加懂得取舍。

其次是齐家,这是管理者在团队层面的修炼,包括状态与技能。管理者一直以为是过程带来了结果,而忽略了是团队亢奋的状态和出色的技能带来了结果,过程也是它带来的。因此,管理者除了要管好自己,还要为你的团队负责,更要带领团队为客户创造价值。

在团队层面,管理者的职责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聚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这也是对“团队”最好的诠释。有情,是既要有同事感情的小情、又要有使命愿景的大情;有义,就是有道义、有原则;有价值,就是你给谁带来了什么好处,创造出了什么好的体验;有意义,就是因为我们而不同。

作为管理者,在团队层面有三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决策、资源、责任。你要勇于做你的下属不敢做的决定、决策;你要帮你的下属去协调他们搞不定的资源;你要去帮你的下属承担不该他们承担的责任。这三点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很多管理者在做决策时犹犹豫豫或是莽撞武断,在协调资源时处处碰壁、不敢张口,在承担责任时推三阻四、能躲就躲。

管理就是让工作有成效,管理就是让员工有成就。管理者给员工最好的激励不是工资、奖金、股票、期权等,而是在于工作本身,在工作中带领团队打好一场仗,在目标达成的同时,团队也获得了历练。

总之,管理好团队,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状态和技能。

关于状态,作为管理者,你要帮你的队员找到他自己的源动力是什么,而不能仅仅是盯着他的目标。你要从对方的底层源动力出发,与他本人的目标做好匹配。你要能扣动对方心灵的扳机,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喜欢与热爱,以及 帮助他们清晰自己的长期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说WHY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你要在不同时间讲、用不同角度讲,直到每个人都能从认知达到共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体会到“重复”的重要性。

重复是最容易被经理人忽视的一个重要工具。对于你想要强调的事情,你需要重复。你在不同的时间重复,你用不同的方式重复。你得像个教小学三年级的老师一样,必须一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直到人们理解。

关于技能,主要方式培训和辅导。在培训方面,管理者是首要责任人,不仅要重视每一次培训,更要让培训形成一种机制,只有机制才能够保证长期可持续。但我们也要知道,成长和进步是员工自己的事,一次两次培训解决不了成长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培训,营造一种高绩效的氛围,从而在团队中形成一种勤奋者得以成功、懒惰者被迫退出的优秀人才辈出机制。

在辅导方面,最经典的是阿里的十六字方针:我做你看、我说你听、你做我看、你说我听。我做你看,展示的是术;我说你听,是把这件事情背后的“理”和“道”说出来;然后就要看他学你这个术,他做你看;最后希望他把背后的“道”说出来。

除此以外,管理者要想做好辅导,还要做好“身先士卒”与“使青出于蓝”之间的平衡。不要以身先士卒,来剥夺员工成长的权利;也不要以使青出于蓝,来做起甩手掌柜。管理者容易犯的错误是:看起来身先士卒,实则事必躬亲;说起来充分授权,实则甩手掌柜。其中分寸拿捏,需要管理者直面内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三是治国,这是管理者在业务层面的修炼,包括过程与结果。不管是个人修炼也好,还是团队打造也好,最终都是为了达成目标、取得结果。事成则人成,事不成人也没戏。

很多管理者每天都在跟业务打交道,但最讨厌的也是这个。有业务必有标准,有标准必有考核和奖罚。每个人都愿意谈理想,但每个人都狠目标、狠结果,没有结果导向、没有效率意识、没有目标感,这样会让目标成为空话,成为胡说八道。

不注重结果的人通常是缺乏明确的目标,缺乏目标就难以让现实发生实质的改变,作为领导者,如果不能以结果为导向,带来的低效将会被加倍放大,会让整个团队都陷入在低效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那么,要做好业务层面的修炼,就要结果要好,过程也要好!阿里有句土话叫:没有过程的结果是垃圾,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放屁。

关于过程,单一的过程数据最容易实现和考核,但往往拿不到结果。这就像只有油门或方向盘,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一样。过程分为消耗性过程和储蓄型过程,前者离短期结果更近,但不持续,后者才能带来长期结果。

没有结果的过程,是花架子;没有过程的结果,是靠运气。如何了解过程?了解过程就要多问how,而不是问what,否则我们追的不是过程数据,而是结果数据,不要把半成品当做过程数据。

关于结果,除了要看最后的数字,还要看三个层面。首先要体验客户价值,好的结果,不是数字,不是利益,是客户价值,是坚决对妨害客户利益的“好结果”说不。其次要团队的成长,取得结果重要,团队成长同样重要,我们千万不能为了达成某项结果,拉伤了团队。最后是要结果更要过程,我们需要的是那些经得起复盘和重复的结果,可复制的结果才是好结果

这就是我目前阶段所能理解的,一个管理者需要走过的三段路径:首先是做好个人的修炼,管理好自己的品格与智慧;其次是做好团队层面的修炼,能够激发得了团队状态、提高得了团队技能;最后是做好业务层面的修炼,能够定得了目标、抓得了过程、拿得了结果。

最后做一点说明,在这三个阶段中,最难的是第一阶段的修炼。很多管理者可能做了十多年,都没有过得了这一关,让自己一直处于瓶颈之中,无法突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管理者的突破,归根结底都是自我的突破,别人是帮不上忙的。为此,你要经常自己揪一揪头发、照一照镜子,做一做对自己的复盘。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