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花卉之乡、盆景之地”的芳村,人们都知道花卉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否知道花卉与地名也结下不解之缘?记者走访发现,在芳村地区,有不少地名与花卉密切相关,既有因该地盛产花卉而得名,也有以芳村名花为名,更有以芳村花地古园林命名的地名,这些都彰显了花乡芳村的历史与时代印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广州芳村网红景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广州芳村网红景点(芳村寻花)

广州芳村网红景点

作为“花卉之乡、盆景之地”的芳村,人们都知道花卉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否知道花卉与地名也结下不解之缘?记者走访发现,在芳村地区,有不少地名与花卉密切相关,既有因该地盛产花卉而得名,也有以芳村名花为名,更有以芳村花地古园林命名的地名,这些都彰显了花乡芳村的历史与时代印记。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芳村、花地——“千年花乡”闻名世界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看花人!”自古以来,广州就以“花城”之称而名动天下,已故著名作家秦牧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花街十里一城春》就对农历春节前夕,广州花市盛况的生动、具体描述。事实上,广州“花城”的称号,早在秦汉时期,就有迹可循,从西汉陆贾出使南越国,发现岭南人都爱种花、戴花,到了清朝时期广州形成“迎春花市”,如今“花城”成为广州最富特色的别称。

在广州西南隅,有一处“花城中的花城”,这里就是有“千年花乡”美誉的——芳村。芳村以花闻世,花卉种植历史悠久,素有“花卉之乡、盆景之地”的美称,尤其是花埭(今为花地),更有“千年花埭花犹盛”之咏叹。曾经,花地所处的区域河涌纵横,堤堰曲折,又处在亚热带气候,故卉木交长,花草繁茂,历史上是广州地区著名的花卉之乡和游览胜地。因花闻名,芳村与花地宛如一对孪生子一般,成为花城广州的代名词。

说起芳村地区花卉种植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汉时期(917~971)。根据《广州市芳村区志》(下称《芳村区志》)记载,南汉时,宝光寺在花地建成后,善男信女蜂拥而至,顶礼膜拜,香火鼎盛,用花献佛,是园圃业兴旺起来的重要原因,许多人以种花为业,世代相传。从南汉时期到明代前,花地主要以种植素馨花和茉莉花为主,有“素馨茉莉天香国”的美誉,明清以后,随着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国内各地商贾和游人往来增多,促使花卉品种向多样化发展,为芳村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花卉产区和花卉集散地打下了基础。

近百余年来,花地经历过许多沧桑,花卉事业时而颓败,时而艰难支撑着。改革开放后,芳村的花卉事业才掀开了最灿烂的一页。上世纪70年代末期,芳村逐步恢复观赏花生产,80年代,芳村改革花卉销售体制,调整花卉销售网络,开拓了花卉市场,港商、台商和本地花农陆续在芳村区兴建花场或扩大花场经营。与此同时,花卉品种增加很快,以室内观叶植物为例,从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品种从70多个发展到700多种。1996年,石围塘街五眼桥村投资近1000万元,在这个天光墟的旁边修建了广州岭南花卉批发市场,该市场初期占地40000多平方米,共设铺面438间,摊位1900多个,中心花市占地1.6万平方米,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花卉批发市场,芳村也被业内称为“东方阿姆斯特丹”。

花卉盛产,护花田区得名“花埭”

在芳村地区,最出名的一个与花相关的地名就属“花地”。根据广州市芳村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芳村文史》显示,花地原为“花埭”,“埭”为土堰之意,这一带地势低下,水网密集,人们修建了大量土堰来围护花田,形成了堤堰曲折、花草繁茂的景象,因此而得名,后因“埭”与“地”谐音,到了明末清初才称为“花地”。花地作为芳村地区较早发展的地区,许多道路由花地派生得名,如花地湾,花湾路、花蕾路、浣花溪、映花溪、花地大道等,都是由此得名。

地名趣事

花地大道

花地大道是芳村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北起珠江隧道口,南至沙尾大桥,分北、中、南段,北、中两段建于1989年,基本与广州地铁芳村段平行,南段原称“广中公路”,1992年更名为花地大道南,是芳村地区西、南出口的主干道。因横跨花地而得名。

花地村(花地经济联社)

花地村是花地街唯一的行政村,也是芳村地区最早城市化的行政村。早在1991年,花地村就已成立经济股份联合社,对土地、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分配。2002年,随着“城中村”改制工作的推进,花地村委会停止运作,成立花地经济联合社。

松基直街

芳村大道(中)北侧,东起镇东直街,西接上市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原为临涌基堤,种有水松树,故名。

鹰爪树街

芳村大道(中)南侧,东接庙前直街,西通中市横街。建于清末民初,以前该街种植鹰爪树(又名鸡蛋花树)较多,故名。鹰爪树街因修建花地大道及地铁,目前仅剩部分街巷。

大田街

北起小策直街,南至花木场。此地曾筑有一条较大的田基,逐渐成为主要通道,故称大田街。

“千年花乡”,多小区起名“名花名植”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大潮涌动,芳村花卉业迅猛发展,芳村地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经济发展自然推动了城市道路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个时期,芳村新建了不少道路,为了与“千年花乡”相契合,这时期新建的道路和生活小区大多以芳村名花名植命名。根据《芳村区志》显示,1993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芳村区又给二十六条街道命名,其中十二条与花卉有关:如浣花西路、穗芳街、红棉街、红棉南街、红绵北街、红棉中街、芬芳街、怡芳街、金兰路、春兰街、秋兰街、剑兰街等。

除此以外,改革开放以来,花地湾新建生活小区,大多都以芳村名花命名:如红棉苑、玫瑰苑、百合苑、牡丹苑、玉兰苑、紫薇苑、甘棠苑、荷花苑等,这些与花一般美丽的地名,象磁铁般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客户和投资者,美好的地名也为发展经济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芳村地区的社区有不少也与花卉植物相关,以茶滘街为例,街道辖下有十个社区、其中芬芳社区、金兰社区、合兴苑社区、红棉社区、花苑社区以及葵蓬社区等均一定程度与鲜花植物有关。观兰坊、桃湾、菊树村、棉村、杏花村等地名也与花卉植物密切相连。

地名趣事

金兰路

北接浣花西路,南至东激村涌边止。建于1994年,是“金兰苑”小区的主干道。1993年正式命名,“金兰” 的含义是,“金”为地铁安置小区的代号,“兰”是该住宅区所在地原名“观兰坊”,同时,该小区自命为“金兰苑",故名。

花蕾路

东起芳村大道东,西接东漱北路,花蕾路是花地湾居住区北缘的主干道,1991 年正式命名,因位于花地湾,故名。

红棉苑居住小区

在花地湾居住区北面,是广信花地湾居住区10个小区中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第一个小区,东起花地大道北,南靠金鹏路,西至鸿雁路,北靠花蕾路。

春兰、秋兰、剑兰街

又称“金兰花苑”,东邻东漱北路,西至广钢铁路边,北接浣花西路,南连观兰坊。此地原为菜田和水塘,1993年由广州地铁总公司拆迁办公室辟为地铁拆迁安置用房。1993 年正式以几种兰花命名。

园林鼎盛!古园林成街巷地名

除了因花得名以外,作为花乡芳村也与绿化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芳村区志》显示,芳村花地园林鼎盛于清代,清末有园林三十多处。这些花园几经沧桑,除醉观公园还存在并扩大作为今人游乐场所外,其余的许多园林已不复存在。但是,有的古园林的名字,已成为今日的街巷名,如茂香园、杏芳园等。新命名的街巷名也有不少以某某园相称,如广香园、荣香园、余庆园、同乐园、范家园、积善园、厚福园、万生园、万春园、厚成园、永隆园、长安园、惺园、鹤围圃、知道园、兄弟园、太湖园、两宜园、寿春园、迦南园等。

地名趣事

茂香园

位于芳村大道(中)北侧,建于清末年间,原为花卉园林之地,园名“茂香园”,后演变成街巷,仍称此名,沿用至今。目前,茂香园位处新隆沙、陆居路旧改项目内,已进入旧改倒计时。

知道园

芳村大道(中)南侧,北起芳村大道(中),向南转东至庙前直街止(花地大道从中穿过),位于花地街政务服务中心东侧。清光绪年间建,原是果园,因园内有一尼姑庵叫“知道园”,其意是,入道后“知道得道",故名。

兄弟园

东接芳村大道(东),西至沙巷。建于1910年,因有冯姓兄弟合建的花园,故名。

两宜园

又作两仪园,东接迦寿街,西至宝珠街止,呈方形聚落。建于1910年,因城海酬在广州市长寿路开设“两仪轩”五蛇药酒店,并在兄弟园侧置地建仓库,形成街巷,故名。后取其谐音定名为两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