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坑珂派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126666/answer/1789425593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深度解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深度解读(如何理解整部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

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深度解读

作者:坑珂派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126666/answer/1789425593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整体评价

就动画的剧情而言,整部作品最优秀的可能就是第一季前三分之二吧 ,之后逐渐走下坡,直到第三季已经到了相对惨不忍睹的境地了。如果第一季能给到7.5分左右,那第三季估计连5分都不值。

整体来看,《春物》就是一部打着探讨“真物”的口号,实则是让一般人代入看似处境废宅但实则能力较强的大老师的高中后宫感生活的恋爱作品。

后宫感和一般人是冲突的。因此,整部作品打了两个补丁。其一,以大老师的硬实力为基础,设定了女性角色只要和男主有了足够交流,就容易将自己与男主的边间划入友人以上的基本基调(可以类比人们常吐槽的万恶的亚撒西)。其二,为了让普通人代入硬实力够强的男主,动画中一直不遗余力的从侧面强调男主性格恶劣导致的境遇悲惨,来对冲其硬实力产生的不平凡感。

但就第二点而言,有关大老师的直接描写中,他几乎从未实施过所谓恶劣的行为,比起现实中真正恶劣的例如校园霸凌来说简直不值一提。例如大老师对于相模的心理剖析与攻击,无论言语还是环境整体而言都不如第一季雪乃对三浦的攻击(后者在场的观众更多,攻击者的态度也更为强硬),只不过大老师那场戏用了更为细致真实的铺垫与描写,以此让代入大老师的观众更容易产生负罪感。

因此,所谓的性格恶劣导致境遇悲惨的随补丁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变的越来越脆弱,也使得后来大老师所谓的通过自我牺牲来挽救局面显得过于矫情。这导致作品名称中《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中的“果然有问题”的部分在中后期几乎完全崩掉。

人物动机与行为逻辑

在《春物》中,作者提出了“真物”的概念,即经过足够的自我觉知与深思熟虑后所得出的人生的真正意义与目的。

以是否相信真物存在,真物为何与是否寻找真物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纳绝大部分角色的动机与行为逻辑。

这里主要讨论一下大老师,其余人顺带(主要是因为也就大老师还能稍微谈谈,大部分角色的描写的确无趣)

大老师

大老师的“真物”是能够与人建立真正的平等的深度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与雪乃平等而深度的恋情、与结衣平等而深度的友情,有一个稳定的社交圈子。

动机的变化

刚入高中的大老师因曾经生活中的社交挫折导致其虽然相信真物的存在,但找到的可能渺茫,不敢去找寻。而经过侍奉社的时光,初步与雪乃与结衣建立了较为平等的关系,看到了真物的可能性,逐渐开始打开心结,决定寻找真物。最后经过一系类的事件与自我觉知,确定并找到了上文所说的真物。

行为逻辑的变化

第一阶段:人至贱则无敌

开始的大老师因为自己的境遇,为了肯定自我的价值,逃避自己在关系上废柴的事实,便以己推人,二极管的认为绝大部分的“关系”都是伪物。因而他处理问题的逻辑是“既然绝大多数关系都是伪物,而伪物即无价值,那破坏也无妨”,而大老师足够的能力(智力与自我觉知的能力)使得他可以建立一套较为自冾的防御机制来圆这个二极管思路,例如一开始对群体与青春的批判

样的思路优点很明显,客观来看能够直接破坏较为不健康的关系,认清事实、回归到起点,从而有选择平等深度的关系的可能。而用于攻击时能够有效的化解对方的心理防线,达到打击效果。具体的方法就是否定与破坏对方现有的价值体系,例如多次的揭老底,对相模、结衣、叶山、小学生等等

这二极管的思路的缺点也很明显,深度平等的关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而非深度平等的关系就是伪物且应该被破坏的话,那一个人就无法建立新的关系了,只能一直处于孤独的个体状态。

同时他的善良、责任感,对“真物”的渴求,与长久社交失败导致的自卑感,使得他在具体行为上常常无法真的狠下心将对方的关系完全破坏,导致他的不少方案是在通过破坏自己对对方的关系(毕竟这种关系也是伪物无价值),贬低自身的价值来唤起对方的罪恶感,简而言之就是卖惨。例如网球场上试图下跪,游学时自己先去表白,用自己被车撞的情况来“威胁”雪乃母亲,而日常生活中用更贬损的自嘲来消解对方的嘲笑,使得其嘲笑好像表扬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

而这样的行为导致也导致了和他相关的人更容易受到伤害。

揭老底与卖惨是大老师在该阶段的两把刀,二者相加使得大老师无法建立真正的平等深度的关系,即无法得到“真物”。

而叶山与该阶段的大老师完全相反,他希望在不破坏原有的关系上逐渐改进关系,但很多问题不刨根问底就无法解决,因而他才羡慕大老师。

第二阶段:胃疼与纠结后找到真物

随着侍奉部的时光,大老师发现即使现在侍奉部的关系还算不上“真物”但也不能说这种“伪物”就是无价值与无意义的,因此他开始反思原有思路的错误,而初步建立关系的体验使得他有寻找真物的信心,即大老师已经开始相信破除关系后并建立新的深度平等关系的可能 因而开始行动。例如他在多次像帮助孤单一人的小学生,确定自己之前单纯的破坏关系是否会给她带来相比于不破坏关系更差的影响。

但因为害怕找寻到真物而破坏当下还看似美好的三人组关系,因而开始了选择当下的关系还是选择真物导致的一系类的纠结的胃疼行为与反思找到真物的前提就是排除伪物,因而大老师开始一步步的分析三人组的关系具体为何,并开始寻找如何才是平等与深度的关系,最后下定决心破坏了现有的伪物,包括三人暧昧的男女感情关系,脆弱的以侍奉部社团为名才能继续下去的小集体氛围,雪乃对自己的依赖等等。明白了自身对于雪乃的感情,并十分别扭的为了说明自己喜欢对方的决心重新举办了舞会,乃至最终天桥告白。最终找到了深度平等的恋情(至于是否平等,就动画最终的表现而言并不算多好)

其实这阶段大老师的思想转变并没有在行为上有多少体现,相比于上一阶段的揭老底与卖惨,这个时候的大老师毫无特色,而且大部分关于和为真物的探讨都脱离三人组和阳乃进行,因此从第二季大老师打开心扉后,回归正常恋爱番的《春物》,其整体的节奏就一落千丈了。

雪乃

雪乃的真物是脱离母亲的认同,不再追逐姐姐阳乃的身影,从而找到的人生目标。与大老师的恋情、结衣的友情可能还要稍微靠后。

动机与行为逻辑的变化

雪乃因家庭的价值观下,追逐她完美姐姐的身影,导致了其天赋与自身努力而得的优秀从小受人嫉妒,因而为了保护自我的价值感,逃避自己社交上的废柴,产生了一种极端的个人英雄式的强者的价值观,即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强从而解决问题,而强者才是正义,以此肯定自己的行为与处境。

这样的价值观优点很明显,就是能够不断的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恰当的环境中能够不断的进步。

而缺点也很明显,孤高的强者是正义,但绝大部分的普通人做不到那么坚强,说服他人努力是相当困难的,如此一来,通过努力就能解决他人的问题的思路,对于大部分情况是无法适应的。同时这也拒绝了他人与自己建立联系,使得自己被孤立

在这种价值观下,大老师的揭老底与卖惨她是相当的鄙视的。但在侍奉部中,她的行为方式因为无法适合普通人,时常受挫,从而需要大老师来破局。

而侍奉部中,三人组逐渐建立起了平等友好的关系,这种快乐开始使得雪乃质疑之前自己追寻姐姐并诞生的孤高强者的价值观的正确性,从而开始寻找自己的真物,虽然时常想要保持三人组的现状,但最后在大老师与结衣的努力下,一步步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决定子脱离既定的追寻姐姐的轨道,子从父业并与母亲摊牌,最终也接受了自身对大老师的感情。

结衣

结衣还没有找到她的真物,因为她自己的智力与自我觉知的水平相对大老师和雪乃来说差了好几档,但她的感受力的确还不错,能敏锐的把握情绪的流动,从而不至于陷入和雪乃与大老师一样被自己的逻辑绑架的境地,从这个角度而言,她是三人组中最成熟的。

结衣在整部作品中整体上只有两次转变,其一是一开始脱离最初小团体的为了获得认同而放低姿态的状态,而与大老师、雪乃成为平等的朋友。其二是,最后明确了三人组的现状无法维持,在第三季结尾开始找新方法,不过也能说,她想找到的最终平衡点就是她的真物。

PS:我一度觉得结衣后两季的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剧情上让大老师和雪乃在寻求真物的过程中能胃疼(水)更长时间

阳乃

总结阳乃算是家族政治的牺牲品,没有真物,但希望自己的妹妹能够找寻到,从而一路提点大老师。总的来说,就是一直拐弯抹角的引导大老师,让他发现雪乃身边哪些东西是伪物,功能性过强,堪称最强工具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