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王柯宇 盛锐 通讯员 李雨蓁 桂慧君,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穿越百年时光作文600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穿越百年时光作文600字(带你穿越百年光阴)

穿越百年时光作文600字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王柯宇 盛锐 通讯员 李雨蓁 桂慧君

今年80岁的杭州老人高继生最近了却了一桩心事,他的宝贝——包括照相机和老照片在内的2500余件藏品有了新家。

作为国内照相机收藏界的“不倒翁”,早在1993年,高继生、高峻岭父子二人就创办了杭州高氏照相机博物馆,并一直对外免费开放。“这是我们博物馆第十次搬家了,新家要宽敞很多,蛮好的!”高继生说,博物馆的新址就位于就在杭州拱墅区上塘街道拱宸桥东陆家坞内。

徕卡、罗莱、蔡司、哈苏……这家博物馆收藏着各式各样的相机,有的还是孤品,绝对是摄影爱好者的“快乐星球”。

今年5月18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一场“中外相机精品展”同步在这栋古朴、典雅的二层小楼中开展,展览将持续到11月底。

而在今年博物馆日当天,高继生和他的相机博物馆也登上了央视《新闻周刊》。

展出2500件藏品,最“古董”的相机来自200多年前

走进杭州高氏照相机博物馆,仿佛打开了照相机的“百科全书”,各类相机展陈在橱窗前,让人目不暇接。

“我们博物馆的相机展览每年都有,不过今年展品是最丰富的,藏品有2500件。以前受场地限制,很多相机没有机会与观众见面。”高继生说。

在一楼“杭州厅”的第一个展位,一台形似“木盒子”的相机造型奇特。“它叫千里眼镜匣,是清朝时期的老古董了,也是我的镇馆之宝之一。”高继生介绍,这台千里眼镜匣,是1810年清嘉庆年间杭州才女黄履发明的,比法国人发明的第一台照相机还要早29年,“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感光镜片,所以这台相机不能拍照,影像是在毛玻璃上画出来的,可以说是相机里的祖师爷了。”

展厅里编号为490001的基辅相机,同样是高继生心中的“大宝贝”。这台相机是前苏联基辅厂为新中国成立生产的仅有的10台相机中的第一台,是国家级政府礼品相机。2019年时,曾有新西兰、乌克兰两个国家的摄影家专程飞到杭州,找到高氏照相机博物馆想要高价购买,被高继生断然拒绝了,“价格都不和他们谈,因为这是多少钱也不能出售的。”

中国第一台自制相机、浙江第一台自制相机、德国1955年生产的徕卡M3十二件箱装套机……在这次“中外相机精品展”,高继生把“压箱底”的宝贝们都拿出来了。

除了各类中式相机,高继生还收藏了许多杭州老字号照相馆拍摄的原版老照片,这些影像里能寻到不少杭州故事。

现场,记者还看到了一张出现在各大教科书上的鲁迅照片。“这张就是原版照片,当时就是在杭州老字号照相馆二我轩拍的。”高继生有些小骄傲。

为了收藏相机,结婚新衣服都忘了买

对博物馆内的每一台相机,高继生都如数家珍,“这些都是我一点点去四处淘来的,最远的曾经赶去过新疆。”

高继生的父母是民国时期的战地记者,从小他就接触到了相机。

1960年高继生拥有了自己人生第一台照相机,“当时我刚工作,一个月工资是30.5元,我花30元买了一台从德国进口的蔡司相机。”买下这台相机后,他和母亲连续吃了两个月的稀饭。

从那时算起,高继生收藏相机已60多年,“为什么要收藏?只能说是和相机的缘分吧。”

就比如说,高继生还记得自己刚结婚时的一件“糗事”。那时是1968年,因为收藏相机的爱好,高继生的生活过得并不富裕,每日都是穿着杭钢的工作服。但是马上就要结婚了,高继生的爱人就想着不能结婚也穿工作服吧,每个月攒五元,最终攒了80元,让高继生去上海置办结婚的行头,“结果我路过淮海路的一家照相机店,没忍住,用这笔钱买了相机。”结果,高继生还是穿着杭钢工作服完成了自己的婚礼,“看着她委屈的泪水,我就想着以后一定要给她幸福。”

后来,高继生先后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开设照相馆和摄影器材店,但只要稍微赚到点钱,他就把资金投入到购买老相机上。其中最贵的一台,是19世纪产自英国的Ross相机,当时花了两万多块钱,“我爱人从来不向我要钱,她知道我会把钱花在什么地方,这些年还要感谢她。”

这次的展览,高继生按六大系列将收藏的相机展出,自己偶尔也充当讲解员,讲述每台相机背后的故事。

这其中,就有他最喜欢照相机的样机,“样机是照相机厂试制产生的,试制后因各种原因发现不合适,就不会大批量投入生产,不仅存量有限,历史文化价值也要更高一些。”比如由杭州本地出品的西湖牌相机,存量只有200台,样机更是只有三台,“和当时的徕卡相机质量相当,当时一台售价100元的相机,成本却要600元,最后存量不多,我也是磨了好久才弄来这台样机,也是我的镇馆之宝之一。”

博物馆有了新址,要把有历史的照相机传承下去

为了迎接博物馆新家,高继生花了不少力气,“搬家工作从3月份一直忙到4月底,搬了整整十一辆卡车。”

这次搬家也是“全家总动员”,“每一台相机都要先用软的纸张包好,再放进泡沫箱,马虎不得。”高继生说,原本这些工作想让搬家工作一起负责,不过打听后发现一小时一个人就要80元的人工费,“为了节省成本,最后还是我和家人自己来做。”

作为一家民办博物馆,这些年高继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他一人身兼馆长、解说员、清洁工等数职;此前因无力承担租金,博物馆也搬家了很多次。

不过,他说自己也很幸运,遇到坎时总有人能站出来帮他一把,“特别感谢杭州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为我们提供博物馆的新址,也感谢钱江晚报曾经帮我们呼吁场地和资金问题。”

说起晚报和高继生的缘分,要追溯到2004年,当时钱江晚报就曾登报呼吁有关部门关注民办博物馆,先后九次刊文帮助高继生解决馆址和资金问题,“帮我扛过了最难熬的时间,得以将这间相机博物馆保留下来。”

目前博物馆新家建筑面积有800多平方米,相比于旧址200平方米,面积大了不少。

5月18日新馆开馆的日子,也是照相机博物馆二十九岁的生日。作为第一代相机收藏家,和高继生同时代的不少同行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他至今还记得自己的初心,“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老外到中国来淘老相机。看到大量的精品相机被他们淘走,我坐不住了。为了把更多老相机留在国内,我开办起照相机博物馆,跟他们‘装备竞赛’。”

如今,博物馆的多台相机已经吸引了不少人登门拜访,想要高价买走,但高继生都摇摇头,“我爱这些相机就像爱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把这些能代表历史文化的老相机好好地传承下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