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七届岭南舞蹈大赛已于日前圆满落下帷幕。总结方能更好地前行。作为广东舞蹈界行业符号和文化品牌,本届岭南舞蹈大赛的作品有哪些看点和亮点?又存在哪些不足?大赛主办方邀请了不同类型的专业人士、观众,从各自角度进行解读。

岭南舞蹈大赛含金量(文艺观岭南舞蹈大赛的多元与创新)(1)

舞蹈表演。(资料图)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赵颖:

立足多元,美美与共

经过全面梳理观赛过程,9月19日广东省第七届岭南舞蹈大赛第二场比赛令人印象深刻。当晚既有前半场群舞院校专业组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饕餮盛宴,又有后半场高等院校非舞蹈专业学生、地方舞蹈家协会、地方中学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同台竞技。

一、群舞院校专业组决赛立足多元

群舞院校专业组共有七部作品,从舞种风格看,涵盖古典舞、民间舞、当代舞和现代舞四大类别:

其一,古典舞类别。汉唐古典舞《胡六幺》的形象灵感源自唐代西域陶土舞俑,通过“手袖为容,踏足为节”的动态语言,贯之以汉唐舞舀袖、倾身、腰功等技艺特点,生动塑造出豆蔻年华少女的俏丽活泼与天真烂漫,以及中古时期乐舞艺术追求自由大度的时代精神风貌;古典舞《春水·星湖》突破传统水袖的表演形式,在扬袖、抛袖、绕袖、抖袖等动作基础上,发展出多变的水袖技巧——“片”袖语汇,通过手腕的灵活转动,将水袖“片”出一番良辰美景好时光。

其二,民间舞类别。民间舞《不屈》采用魔幻的艺术风格,表达出“世界混沌交缠,正邪势不两立”的主题思想,舞蹈中英歌棒道具被赋予崭新意义,它不再简单停留于民间驱傩的法器之上,而是内化为战胜自我的精神支柱,是对自我内心深处埋藏的傀儡、懒惰、无知的对抗与挣扎,更是塑造“我命由我不由天”英雄气概的精神堡垒。民间舞《秋水遥》讲述了徽州男子外出经商,女子在家劳作和哺育儿女的生活情景,编导选取安徽花鼓灯的动作元素,巧妙地运用扇子和丝巾,抒发妻子对丈夫的依依不舍和期盼他远方归来的思念之情,点明了“望穿秋水、遥遥无期”的主题,令人进入无限遐想的意境。

其三,当代舞类别。当代舞《化羽》叙述了雏鸟从成长至蝶变的过程,运用极具浪漫的想象力,灵活地创新动作语汇——赋予舞动的扇子如飞翔的翅膀,同时也寓意人的成长,只有经过磨砺,才能蝶变成智慧和美丽的形象。当代舞《雁南飞》运用形象化的编创手法,使用臂膀和胸背的动作语言,模拟大雁高飞的形象特征,尤其通过舞者肢体从小到大的幅度变化和舞台灯光的明暗处理,传递出大雁南飞的壮观场景。当代舞《多谢了》讲述的是一群大山孩子用唱山歌方式,歌颂那些走进大山支教的老师,他们敢于奉献、不怕劳苦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每一位孩子。编导将生活语言进行艺术化处理,如一系列“跑”“望”“探”的动作,投射出孩子们的期盼与感激之情。

其四,现代舞类别。现代舞《织梦者》的舞蹈动作语汇中,使用了地面翻滚、空中抓伸和长时间静止,以及大量横线调度,展现出每个人潜意识中的梦境世界,特别在创作中加入审美的“陌生化”,摆脱思维的惯常化制约,拉开审美的距离,制造出令人“惊奇”的审美效果,“为意而奇”的舞蹈选材,抹除风格化的动作语言,多维度、多手段地突破前在性期待视野,展现出一个超乎逻辑的世界——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忽略的内心世界。

岭南舞蹈大赛含金量(文艺观岭南舞蹈大赛的多元与创新)(2)

舞蹈表演。(资料图)

二、群舞院校非专业组决赛美美与共

群舞院校非专业组共有十部作品,从整体风格上来看,以岭南传统民间舞蹈为主,其中也不乏当代舞和古典舞作品,而民间舞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也是历届广东省岭南舞蹈大赛普遍存在的现象。

其一,民间舞类别。民间舞《红棉》编导巧妙地在服饰上大胆着墨,借助裙摆的装饰效果,制造出一朵朵鲜艳似火的大红花,它的生长过程寓意中国浴火重生的历史发展轨迹,它绽放的状态既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更是对英雄奋发向上的精神传承与发扬。民间舞《调香》编导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让这部作品的题材变得别具一格,特别是用舞蹈方式艺术地将“筛粉、搅拌、合成”的制香过程呈现出来。民间舞《逆行者之歌》的创作构思巧妙,编导以“红”的色彩贯穿作品始终,架构了他对逆行者的审美思考与深层理解,饱含思想性和哲理性。

民间舞《背带谣》讲述了瑶族妇女将襁褓中的婴儿抚养成人的过程,作品由婴儿呱呱坠地开始,再到孩子成年告别母亲,通过母亲辛苦劳作等舞段,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民间舞《渔梦·渔阳》通过斗笠道具运用和动作编排,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夕阳落山的海边美景,村民怡然自得的打鱼情景瞬间映入眼帘,让人沉醉其中。

民间舞《花仔初长记》讲述了一群清纯可爱女孩成长为少女的过程,编导进行了舞台色调的巧妙转换,色彩主要由黄、红两色组成,女孩时期衣服和木屐色调为黄色,舞姿轻巧灵动,充分展现天真烂漫和无忧无虑的性格。民间舞《远方的歌谣》采用的是彝族舞蹈动作语汇,讲述了山村少年与城市少年对话的故事,表现出山村少年对城市教育生活的向往和期待,那初长成的红衣少女就是大山孩子永远向往的一道曙光。

其二,当代舞类别。当代舞《平凡之路》纪实展现了新冠疫情暴发时期的真实场景,讴歌了无数抗疫英雄无畏牺牲、奋勇向前的可贵精神。舞蹈中情节的发展和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充分展现了疫情暴发时的紧急状态,抗疫阶段的激昂有序,抗疫胜利后的轻松喜悦,以及再次突发疫情时的奋勇向前。最后以医护人员重新奔赴福建疫情地区的背影结尾,表达了对于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的致敬之情。

其三,古典舞类别。古典舞《跃然书简》的主题格调高雅,编导以意象化的形象思维,通过独具特色的“辫子”动态语汇和抑扬顿挫的“抛弧线”弯腰动作,将跃然于书简上的笔墨赋予极具生命力的动态形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舞者训练有素,舞姿潇洒如风,仿佛古人挥毫泼墨,下笔如有神的创作场景,她们既是书简上的笔迹,也是书简遗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全部作品比赛结束后,针对存在的某些问题,现场评委会给予犀利而专业的点评,如碎片化表达太多、缺乏共性表达;动作呈现太满,意象和意境表达不够突出,缺少原生态语汇表达,领舞设计缺乏个性,蝶变过程不清晰,舞段高潮设计简单,作品主题思想厚度不够,画外音突兀等编创问题。从各评委点评可以看出,打造精品舞蹈艺术,创作者不能浮躁,需要持续不断地提高综合文艺素养、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消除以上作品存在的个别瑕疵问题。经过时间的不断打磨,相信广东岭南舞蹈大赛的作品会变得更加精彩。

综上所述,本场比赛呈现出多元兼容、美美与共的岭南舞蹈创作态势,在秉承历届大赛宗旨的同时,积极挖掘一批具有岭南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审美风韵的舞蹈作品,为构建能与“岭南画派”和“岭南音乐”相媲美的“岭南舞蹈”品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岭南舞蹈大赛含金量(文艺观岭南舞蹈大赛的多元与创新)(3)

舞蹈表演。(资料图)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郭杨扬:

不破不立,传统舞蹈的现代转化需要解构与重构——观作品《耕》有感

20世纪80-90年代,广东舞蹈学校校长杨美琦先后创建了“广东舞蹈学院实验班”以及“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旨在让广东省率先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舞蹈艺术承担起发展中国当代舞蹈的角色与功能,激活了中国舞蹈在当代发展多样化的机制。“现代舞”不只是一个舞种,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化现象、一场舞蹈现代化的运动。传统舞蹈的现代转化恰恰需要借助现代解构与重构主义迸发出更多可能。

在2021年广东省第七届岭南舞蹈大赛上,由南方歌舞团选送的舞蹈作品《耕》,用现代舞的思维解构并重构了客家妇女的传统形象和客家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为传统舞蹈艺术在新的时代下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黑暗中,神秘空灵的音乐柔柔传出,侧幕,一束暖光缓缓亮起,打在了从另一侧徐徐而来的舞者。她屈膝、重心下沉、身体前探——这几乎是舞者贯穿整场表演的体态。女人看着手里推动的凉帽,似车轮一般匀速地从地面犁过。忽然,她似乎想到了什么,触电般迅速变换了姿势和方向,换到凉帽的另一边继续行进。这位天未亮便起早下地劳作的客家妇女,似乎还未完全清醒,在半梦半醒中例行公事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又一阵受惊,她仿佛从梦呓中缓过神来,又或者说迷离中犹如进入了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中,这也是整场舞段之中为数不多立直了身板表演的舞段。现代舞思维解构了妇女日常生产生活的行为,将行为、情绪、精神、文化重构,既让观众看到了她幻想中凭借勤劳的双手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理想生活,也呈现出她因此感到无比愉悦,干得不亦乐乎、越发起劲的现实场面。

从美好的幻想中抽身回到现实,天已大亮。女人已然完全清醒了,精神抖擞地甩开膀子,坚定且飒爽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插秧、播种、筛谷的日常劳作。手中的凉帽也好像不再是没有感情的劳动器具,是帽、是筛、是磨、是筐,更是幸福、是希望、是创造理想生活的重要工具。转瞬即逝的时光不知道忙碌了多久,直到一抹夕阳摊在身上,才顿感疲惫感和满足感袭来,情绪和精神状态都达到一种巅峰的状态,进而慵懒地、惬意地舒展开来,畅快地享受一日劳作后歇息的欢愉。

舞蹈《耕》将传统舞蹈和生活劳作的动作语汇通过现代舞的解构与重构主义,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刻画了一位谦卑的、任劳任怨的客家妇女形象,传达了其质朴美好、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理】徐子茗

【作者】 徐子茗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