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因为在《泊船瓜洲》中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他在炼字时用了一个“绿”字,结果被当代学者钱钟书、臧克家暗讽为“笨蛋”、扼杀读者想象力。

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炼字故事,那就是诗人贾岛在《题李凝幽居》中的炼字。话说贾岛“炼字”走火入魔,不但自己得了一个外号叫“诗奴”还因为“僧敲月下门”替汉语创造了一个词汇——“推敲”。

僧敲月下门为什么敲字更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1)

最后大家一致公认,还是“敲”字用得更好,美学家朱光潜却说,还是“推”字更美。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贾岛的诗作原文。

一、贾岛《题李凝幽居》赏析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作意译:

郊外一间小屋,周围少有邻人。杂草丛生的小道通向废园。夜晚,鸟儿在池畔树上栖息,僧人叩响了柴门。走过一条小桥,看见一片斑斓的景色。

夜风吹动浮云,仿佛石头在移动一样。仙境真是美好。可惜今天太晚了。我先暂时离去。不久后必定重来赴约,与你一同归隐。

这一首诗的语言十分质朴,意境却很优美。贾岛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老僧,傍晚到荒郊野外去寻访旧友。结果发现朋友居住的地方,周围没有人家。小径上长满了杂草,园子里显然不常有人走动。

僧人敲了敲友人的家门。这时,天色已经很晚了。敲门声惊动了栖息在池塘边树枝上的小鸟,这是在以“闹”写静,描写环境的清幽。

僧敲月下门为什么敲字更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2)

写到“过桥”时,看到的就不似人间景色了。桥那边是一派异样的色彩,云朵被晚风浮到了岩石的脚下,仿佛石头的根部在移动一般。

整首诗描写的环境显然不是尘境,而是一幅仙境图。只是当时天色已晚,朋友不在,所以老僧准备暂返。等到下次再访这个幽僻之地,和友人一同隐居。

贾岛字“阆仙”,外号“诗奴”,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一生偏爱描写荒凉枯败的风景。他早年因为家贫,曾经出家当过和尚,到了十九岁才还俗可惜参加科举屡试不第,一生清贫坎坷。

所以他,的诗风特别愁苦枯寂。为了写好诗歌,贾岛殚精竭虑、废寝忘食。自谓“三年得两句,一吟双流泪”。现代汉语中的“推敲”二字,就出于贾岛这首诗中“炼字”的典故。

二、贾岛式“推敲”

贾岛这一首诗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闻名。

传说中有一天,贾岛骑着他的小毛驴去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们从前约好了一起隐居。但是当他到达李凝住宅的时候,发现李家一个人也没有。

僧敲月下门为什么敲字更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3)

当时已经入夜了,他跑去敲李凝家的柴门,结果惊动了池边树上的鸟儿。后来,他骑在小毛驴上就有了灵感,写下了这一首诗。但是,他一开始对“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应该用“推”还是“敲”比较犹豫。

他一个人“推敲”了很久,没有得出结果,结果莫名其妙就冲撞了韩愈的座驾。韩愈问他:你走路不长眼睛,只管埋着头想啥呢?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对方。

结果韩愈告诉他:还是用“敲”字更贴切。因为你是去访友的,你不“敲”门就算了,哪有直接把别人的房门“推”开的道理?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意境用“推”字比较合适。有人说,”敲”的声音太大,会破坏了环境的清幽,与整首诗的意境不合。但支持用“敲”字的人的说法,似乎更加有说服力。

僧敲月下门为什么敲字更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4)

首先从诗作描述的时间来看“僧敲月下门”中明确地提到“月下”,这就说明那时已经入夜了。夜晚光线很黑,如果不是敲门声惊起了池边树上的鸟儿,诗人眼力再好也不可能发现树枝上有鸟。因此,这里必须用“敲”。

其次从诗的创作手法上看。“敲”字自带声响,正好是诗歌创作手法中的以“闹”写“静”。

最后,从礼貌上来看,“僧敲月下门”才符合常理。因为去拜访主人家,肯定是要先“敲”门的,断然没有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推开别人的家门,大大咧咧闯进去的道理。毕竟,他不是去做强盗。

但是,支持用“推”字的人,引用了朱光潜先生一篇题为《咬文嚼字》的文章来说:这首诗从诗文上来看,写的是僧人独居幽僻之地,外出游玩后,夜半返回寺庙。

僧敲月下门为什么敲字更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5)

庙门虚掩,或者是方丈留门,或者是他离开时没有合拢,因此他“推”门就进去了,自然而然。所以用“推”字,没有声音,会显得与环境更加调和。

再说,僧人先出寺,后归寺,来来去去都只有他一个人,就更能说明寂寞了,这也能让僧人和环境融为一体。

朱光潜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但是,他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他没有看清诗的标题,并且还误认为“僧人”与作者不是同一个人。

这显然无法解释:这首诗的名字为何叫《题李凝幽居》了。因为诗的名字已经证明了贾岛此行目的是“访友人居”,并且在这一首诗的最后一句中,表明了他不久之后便会重来。

假如诗中“僧人”不是贾岛本人,那么这个“僧人”是谁呢?李凝故居之外,并没有邻居,园子外面的小路上都生了杂草。僧人要么就是贾岛,要么就是李凝。如果是后者,那么说明贾岛已经见过李凝了,何必要再说什么“幽期不负言”呢?

僧敲月下门为什么敲字更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6)

朱光潜之所以误读了这一首诗,是因为他不了解作者贾岛的生平。贾岛十九岁以前当过和尚,所以他就是诗中那位“僧人”。

结语

文学创作中讲究“炼字”字本来是好事,诗圣杜甫也曾经说过,他在创作中讲究“炼字”,已经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

但是贾岛“炼字”上瘾的程度比杜甫严重,以至于后来得了一个“诗奴”的外号。好好一个诗人,愣是被诗歌给“套住”,成了诗本身的奴隶。

贾岛是唐代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这一派创作的诗歌总体上来说,思想偏于颓废。花太多的时间在修辞和“炼字”上,于诗境没有半点提升,略有一点得不偿失。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不应该“炼字”。毕竟仔细“推敲”,还是一个好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