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新型房屋(安居乐业的靓丽民居)(1)

安龙县笃山乡梨树村

多彩贵州网综合 “活了大半辈子,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去年我们一家6口终于告别居住了几代人的烂木皮房,住进了新房子。”说起搬家,贵州省从江县宰便镇打郎村苗族村民蒙鲜祥心里美滋滋的,每次出门都情不自禁地回头看看去年刚刚建起来的新房子。

这仅是贵州实施小康房行动计划后的一个缩影。三年来,贵州的小康房行动计划,让农村正逐步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美丽蜕变,让村民有了一个美丽温馨的家。

小康房:淋漓尽致展现贵州特色民居

贵阳新型房屋(安居乐业的靓丽民居)(2)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蟠龙镇新农村

这是一幅从南到北、淋漓尽致展现了贵州特色民居的迤逦画卷——

在黔东南,少数民族伐木建房。侗寨鼓楼耸于蓝天白云,风雨桥横卧清流溪水,时有侗寨大歌天籁之音绕梁不绝;苗寨吊脚楼居高临下,屋后青山,门前梯田,每当逢年过节,寨中芦笙场便会响起悠扬乐曲。

在黔北,民居错落在青山前、绿水畔、茶园间,小青瓦、坡屋面、雕花窗、白粉墙,让人仿若走进烟雨江南的小巷中。

在西部,喀斯特地貌广布,布依族取页岩建房,厚者铺路垒墙、薄者盖房,石头房、石头寨古朴自然、冬暖夏凉,成为一大景观。

晚听犬吠,仰观繁星;朝闻鸡鸣,远眺云雾;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

2014年贵州启动小康房行动计划,从2014-2017年,计划每年完成2.5万户的小康房建设任务。为了让农村群众有一个美丽温馨的家,贵州制定了《贵州省农村小康房建设指引》、《贵州省农村小康房典型设计图集》、《贵州省村庄风貌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等政策文件,汇成具有各地特色的小康房图集。

与此同时,贵州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扶贫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住房保障政策,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按照小康房标准建设。择优选择重要交通及旅游景区沿线、“5个100工程”辐射带动的周边村寨、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寨进行建设。加强与小康寨等其他行动计划的紧密协作,提供小康寨规划编制技术指导,探索适合贵州的村庄规划编制模式,配套完善房屋周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小康房行动计划的实施,既让山区群众“住有所居”,又保持了苗家吊脚楼、黔北民居等本土特色建筑风情。据统计,仅2016年全省“小康房”项目就开工2.9万户,其中贫困村“小康房”开工1.28万户。

从杂乱无章的旧村庄,到错落有致的新社区;从尘土飞扬的泥石路,到宽阔平坦的康庄道,在“小康房”民生项目的推进中,贵州的农村正逐步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美丽蜕变。

“土房”变“小康房”

贵阳新型房屋(安居乐业的靓丽民居)(3)

七星关区田坝桥镇美丽乡村新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干净的水泥路替换了泥泞的乡间小道,漂亮的小康房代替了阴暗的土坯屋,房前花红柳绿,屋后干净整洁……这是现在贵州开阳县双流镇刘育村的真实写照。

在刘兴亮的家中,大屏幕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洗澡间接上了电热水器。刘兴亮介绍,自己共经历了两个住房时代:从第一代土房到第二代的砖混结构房。住房的变迁反映了村民生活的改善。提及过去的日子,刘兴亮总是唏嘘不已。他忘不了过去全家老少挤在一间土房的日子,一桩桩,一幕幕,曾经的辛酸,如今的感慨。

“前两年我们这里修铁路把路都修烂了,走路没路,吃水是涝坝,住的房子是土坯房子,现在呢,出行方便了,房子标准也高了,吃的都是自来水。”过去,刘兴亮一家因为家庭收入低,全家五口人全挤在不到60平米里,刘育村是贵阳的最高点,冬天寒冷,取暖只能用煤,每到做饭的时候,房子里就烟雾弥漫,呛得人睁不开眼。到了夏天,整个房子里热得像蒸笼一样。这是刘兴亮家的第一代房,也记录了村民们过去的艰苦生活。

步入2016年,通过贵阳市、开阳县两级政府的扶持,刘育村的新农村建设正在有序开展,村民们的住房也朝着小康房的目标迈进。目前,刘育村167户人家,7800人已全部入住小康房。

现在行走在刘育村,过去农村常见的坎坷不平、尘土飞扬的乡间小道已了无踪迹,平整的沥青路边是村文化广场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小康新宅,农户家中的自来水、有线电视、大屏幕彩电、地板砖、淋浴花洒这些过去只有城里人才有的东西已在逐步普及。

“我们生活居住的环境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草堆粪堆柴堆这些‘三堆’现象将彻底消失,宅前道路全部要硬化,宅前的地坪硬化、绿化、美化将一次到位,垃圾通过地埋式的垃圾点统一清用。”刘育村村支书陈双红说。

“危房”变“暖心房”

贵阳新型房屋(安居乐业的靓丽民居)(4)

铜仁万山小康房

“现在政策好,我弟每月领着共产党的低保钱,还给他补贴修房子,以前他住的那砖房透风漏雨,今年政府掏钱帮他盖了新房,改变了他的居住环境。”贵州开阳县刘育村的董永全的姐姐对开阳县政府有着说不完的感谢话。

提起董永全,村民们直摇头。40多岁的他因为有酒精依赖症,生活上一直处于半梦半醒状态,经常喝醉了就把自己家的木房子拆了、烧了,没有生活来源的他经常受到乡亲们的接济,一袋米一桶油地送,“送给他,他还嫌重,半路上在米袋上挖个洞,回到家,米都漏没了。”因为生活没有保障,董永全的妻子离开了家,儿子长年在城里打工,董永全过着朝不保夕,风餐露宿的生活。

董永全的新房子旁边立着一个面积不超过5平方米高度只有1米5的小砖房,那是他过去睡觉的“小窝”,黑漆漆的砖面上还残留着被烧过的痕迹,一览无余的小屋里,全部家当就三个不锈钢碗、一张桌子用来吃饭和睡觉。

2016年,开阳对双流镇上下进行了贫困户情况摸底,董永全家并评为贫困户三级危房。本着救助“最贫困的农户、最危险的房屋”,人均年收入低于4500元的原则,董永全有申请农村危改房的条件。

2016年11月,董永全住进了新家,三室一厅的房子里有厨房、卫生间,一张行军床摆在卧室。“儿子昨天才走,今年过年他回来陪我过的。”董永全说,他清醒的时候居多,今年春节有房子住,有儿子陪,特别暖心。

传统与现代相融“微田园”打开乡村旅游市场

贵阳新型房屋(安居乐业的靓丽民居)(5)

仁怀市坛鲁农旅一体化园区内的民居

“集中建房点规划要注重风貌协调,注重与周边山水自然条件相融合,避免出现‘只见新貌难见乡愁’的现象。”这是小康房建设硬性条件。

在仁怀市鲁班街道隆堡社区,一幢幢红白相间的小洋楼林立在公路两旁,楼房外的栅栏里种满了葱郁的绿树,鹅黄色的小花点缀其中,这样田园般的风景简直美如诗画。

为了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和村庄风貌,楼房采用的是黔北民居风格,完好地展现了遵义地区红色旅游文化的特色风貌。集中连片的风貌改造不仅美化了过去白墙黑瓦的老旧外形,也是成为仁怀加快小康房建设,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的真实写照。

小康房要“稳得住、能致富”,家住隆堡社区的唐德刚就是其中典型。两年前,他从外地打工回到仁怀,他说,看到家乡发展如此迅速,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为过。

“微田园”式的美丽乡村不仅让家乡越来越美,也打开了乡村旅游的市场。

借着“第十一届贵州旅发大会”在仁怀举办的契机,去年3月,唐德刚贷款8万元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型综合超市。

“旅发会那段时间来旅游的人很多,生意特别红火,赚了不少钱,感觉在家做生意比到外面打工强多了。”记者问到在家就能找到“致富路”心情如何时,唐德刚兴奋地说。虽然现在旅游处于淡季,相较前段时间,生意略显冷淡,但他相信随着天气回暖,来这旅游的人数的增多,生意也会越来越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