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奶粉喂养怎么选奶粉(巧选奶粉免上火)(1)

喂养那些事儿

我是曾经的奶粉研发科学家Ro姐。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食品科学本科、美国西北大学MBA。先后在雀巢、雅培从事过食品、奶粉的研发工作。在十年研究吃的道路上,看过黑幕遭过毒手还是不减我一颗热腾腾爱吃的心。目前备孕中,和姐妹们一起用科学武装自己,既不做小白兔也不做白莲花,做个爱研究讲道理管吃管学的好妈妈。

说明:我的观点不代表任何一间我以前服务过的公司,如果有任何利益牵连,我会提前告知。

前面聊了这么多脂肪结构和益生元,好奇的妈妈会问,除此之外,还有些什么其他手段吗?

我们今天就对其他几种常见的宣传“不上火”、“易消化”的手段细细说。

提高乳清蛋白占比的厂家也宣传,说乳清蛋白比酪蛋白更容易消化。可是我们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这个声称证据不是很充足。首先,从消化过程来看,乳清蛋白确实比酪蛋白胃排空时间短,酪蛋白在胃中遇胃酸形成凝块(见注释 1)。

因此,临床研究发现,使用酪蛋白为主的配方喂养宝宝比使用乳清蛋白与酪蛋白1:1配方或母乳喂养宝宝胃排空时间显著增长(见注释 2)。但是,这意味着酪蛋白不好消化吗?

不能直接下这个结论。因为研究也发现,酪蛋白比乳清蛋白更容易被蛋白酶水解(见注释 3)。直接来看喂养的结果呢?一项临床研究表明,乳清蛋白为主的配方喂养的宝宝比酪蛋白为主配方喂养的出现更多水样便和稀便,而软便的出现率则相当(见注释 4)。

此外,对比研究没有发现两者对宝宝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差别(见注释 5)。因此,我们不能说乳清蛋白比酪蛋白更好消化,但是,在有限的证据下,我们认为提高乳清蛋白占比有一定概率可以改善便秘状态

纯奶粉喂养怎么选奶粉(巧选奶粉免上火)(2)

总之,乳清蛋白如能提高到占总蛋白的一半,确实使配方更接近母乳一些。但是,乳清蛋白比例高的配方成本也相应提高,如果仅仅是为了改善便秘,选择奶粉时可以优先考虑前面几期提到的成分。关于乳清蛋白的其他益处,我们会在以后讲蛋白的专题中加以讨论。

你 知 道 吗?

配方中乳清蛋白比例高宝宝更容易出现绿便,这是乳清蛋白与铁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正常的哦!配方中酪蛋白比例高,宝宝便便更多呈现黄色或棕色。

2

水 解 配 方

这个方法可能有利于缓解便秘

有些产品会在配方中添加一部分水解乳清蛋白,由于水解乳清蛋白分子量小,更容易消化,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配方的消化时间,可能对于缓解便秘有一定作用 。

一项临床研究表明,同时使用OPO、添加低聚果糖和水解乳清蛋白的配方,相比三者都不添加的基础配方,可以减少便秘、软化粪便和减少宝宝哭闹(见注释 7)。不过,我们没有找到单独验证水解蛋白配方功能的太多临床证据(见注释 8)。

有临床研究显示,深度水解配方喂养的宝宝与普通配方宝宝相比,更容易出现水样便 。

但是,深度水解配方并不适用于一般健康宝宝的喂养,市场上的所谓水解配方都是部分水解配方(比如雀巢超级能恩、雅培亲护、美赞臣亲舒等等)。

添加少量的水解乳清蛋白,效果可能不如脂肪酸的调整和益生元的添加那么明显。而添加水解乳清蛋白的量越大,水解程度越高,会显著增加婴儿配方的苦味,如果不是因为过敏,宝宝对水解配方的接受度不高,就不要选用了。

3

液 奶 入 料

这可能有利于提高蛋白的吸收利用

此外,妈妈还可以关注一下标签配料表中配方使用的是液体奶还是奶粉。总的来说,使用奶粉进行婴儿配方的生产,奶等于经历了两次热加工。

而直接使用液体奶进行婴儿配方生产则只经历一次热加工,如果不考虑工艺参数的差异,液奶入料蛋白质变性少,相对而言宝宝对配方蛋白的吸收利用也更好一些。

当然了,不管是不是液奶入料,配方奶粉加工的工艺参数对蛋白的变性程度和消化吸收都有一定影响,但遗憾的是从标签中我们无从得知这些信息。

示例:皇家美素力对液奶入料的宣传

这里教妈妈一个小窍门,观察挂壁(有没有感觉像在品鉴红酒?)。配方奶粉按照说明冲水溶解后,摇晃一下观察瓶壁,如果还能看到较多不溶解的小颗粒粘附在瓶壁上,可能这款配方中蛋白受热加工影响变性比较多。

反 面 教 材

奶伴侣——不讲科学的错误示范

针对妈妈们关心的上火问题,市场上还涌现出一批声称可以“清火”的奶伴侣。这些产品首先都属于普通食品,没有任何功能声称,也不受婴幼儿配方的法规约束管理。

其次,从配料上来看,市面上的奶伴侣使用的配料,只有有些添加了膳食纤维(益生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主要成分一般是葡萄糖、麦芽糊精,甚至还有植脂末(含有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既无营养价值,有些甚至对宝宝的身体有害。

纯奶粉喂养怎么选奶粉(巧选奶粉免上火)(3)

另外,起到“清火”作用的植物或中药提取物,大都没有任何依据能够给婴幼儿使用,有一些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对宝宝的肝肾等器官造成负担甚至损伤。

两岁以上的宝宝,如果确实出现中医中的“上火”现象,也建议去正规医院咨询中医师开处方。

—— 今日彩蛋 ——

那么,如何知道配方中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

首先,还是看配料表位置。由于牛奶蛋白中酪蛋白较多,如果要提高乳清蛋白比例,乳清蛋白粉、浓缩乳清蛋白粉等一定排在配料表比较靠前的位置。

但是,由于婴儿配方中乳蛋白通常有多个来源,乳清蛋白粉、浓缩乳清蛋白粉、脱盐乳清粉等配料还有多种不同规格,其乳清蛋白的含量也不同,难以分辨,实际操作中,通过配料表辨别难度比较大

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呢?说简单也简单——厂家会告诉你

因为额外提高乳清蛋白占比会提高配方成本,婴儿配方生产商一般都会选择在营养标签中标出。妈妈只要看标签中标出乳清蛋白含量的,除以总蛋白含量,就是乳清蛋白的占比了。

举个栗子

例如,惠氏S-26旗舰版2段,直接标出乳清蛋白比例为40%。

纯奶粉喂养怎么选奶粉(巧选奶粉免上火)(4)

皇家美素力2段,乳清蛋白约占总蛋白的55% (=8.5/15.5)。

纯奶粉喂养怎么选奶粉(巧选奶粉免上火)(5)

合生元超级金装2段,乳清蛋白占总蛋白的50% (=0.37/0.74)。

纯奶粉喂养怎么选奶粉(巧选奶粉免上火)(6)

对于二段来说,乳清蛋白占比接近50%,参照母乳来看是个不错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Boutrou R, Gaudichon C, Dupont D, et al. Sequential release of milk protein-derived bioactive peptides in the jejunum in healthy humans. Am J Clin Nutr. 2013 Jun;97(6):1314-23. doi: 10.3945

2. Meyer R, Foong RX, Thapar N, Kritas S, Shah N.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feed protein type and degree of hydrolysis on gastric emptying in children. BMC Gastroenterol. 2015 Oct 15;15:137. doi: 10.1186/s12876-015-0369-0.

3. Bouzerzour K, Morgan F, Cuinet I, et al., In vivo digestion of infant formula inpiglets: protein digestion kinetics and release of bioactive peptides, Br. J. Nutr.108 (2012) 2105–2114.

4. Malacaman EE, Abbousy FK, Crooke D, Nauyok G Jr. Effect of protein source and iron content of infant formula on stool characteristics.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1985 Oct;4(5):771-3.

5. Harrison GG, Graver EJ, Vargas M, Churella HR, Paule CL. Growth and adiposity of term infants fed whey-predominant or casein-predominant formulas or human milk.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1987 Sep-Oct;6(5):739-47.

6. Mihatsch WA, Hogel J, Pohlandt F. Hydrolysed protein accelerates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nsport of formula in preterm infants. Acta Paediatr. 2001;90:196–198.

7. Bongers MEJ, de Lorijn F, Reitsma JB, Groeneweg M, Taminiau JAJM, Benninga MA.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 new infant formula in term infants with constipation: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Nutr J.

2007;6:8

8. Hyams JS, Treem WR, Etienne NL, et al. Effect of infant formula on stool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infants. Pediatrics. 1995 Jan;95(1):50-4.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优早公众号,微信搜索“优早”或"yozaoe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