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本身价值且不论,至少对后辈文人来说,是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当孔子秦楚之际,据说这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在客观必要之外,还是有主观刻意的嫌疑并不一定非如此不可,但老夫子喜欢言简意赅和点到为止,总想在几个字里包罗万象——审美主导的世界观真是具有决定意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是写作方式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是写作方式吗(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是写作方式吗

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本身价值且不论,至少对后辈文人来说,是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当孔子秦楚之际,据说这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在客观必要之外,还是有主观刻意的嫌疑。并不一定非如此不可,但老夫子喜欢言简意赅和点到为止,总想在几个字里包罗万象——审美主导的世界观真是具有决定意义。

影响流于今,语文中还是倾向于探究“文字背后的深意”。写作者难免想要蕴含点什么,而观看者当然总想要发掘点什么,这发掘之功,用在鉴赏中,往往是不着边际而强加于人,比如红学之流。言外之意是有的,用不着一句顶千金吧?而在非常时期,则这种手段可以周纳,可以构陷,可以无中生有,颠倒众生。

唐宋的机锋,把猜闷子发挥到了极致,还有所谓“棒喝”、“顿悟”,把一切解释和推导都省下了。大师,抑或仅仅是骗子?对于愚钝如我辈,真是彻底无从考证。因他们向外部释放的信息,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可能有微妙的差异,但正如微言大义一样难测。假的扮作真的情理之中,而真的扮作假的,只能算是非不分,人们玩上了瘾,欲罢不能。真假混淆之下,如果你仅仅因为自己不学,遂认定眼前的繁华不过是个骗子的把戏,那极有可能只是你尚未参透,而相反的情况也如此……这真是一个层层嵌套,无限递归的黑箱,怕是永远找不到起源吧。

因此我极其疑心高僧大德里其实骗子极多,著述极博却不过是为利益方代言而已……但这件事因为微言大义而无从考证。不排除很多人是自带干粮的义务劳动者,也有人因为装久了把做戏当成真的。历代以来,虽然多有人质疑,最终不了了之。终极真理中,据说宇宙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好,一切随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