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也就是我出生到16岁生长的地方,16岁以后在外读书、工作也就很少回去。我老家的地方是一个典型丘陵地带,所以名字中大多以沟、湾命名。我记忆中的老家是叫小明家湾,但在所有地图和导航APP中都是标注为:米家湾。问了老年人,大多不识字,也都是口口相传,具体名字不明了(当然,我们也没有时间去查相关县志)。暂且只是说老家吧。
1月23日(正月初二)早上9点从重庆出发,向着合川方向进发。
由于路上堵车,到太和已经差不多12点了,所以先到太和中学去看了一下。太和中学是我们三兄弟读高中的地方,也是我们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地方,这里承载了我们的梦想,都有大多的回忆。但一切都变了,除了二弟看到他们班所赠的纪念石碑和三弟他们班捐赠的大门外,我们已经找不到当年的任何痕迹,更不用说我是1980年离开的这个地方。所以也就只将大门看看而已。
学校新的大门
走在校门外的街上,这条以前叫新街的地方也已经成了老街。
以前的新街,现在的样子
在街上行走,看到一个醒目的标牌:太和老酒厂,于是拐进一条小巷,穿过一块菜地,看到了依然生产的酒厂。虽然老房子不在,但地还是那个地。这里出产的酒并不是太有名,但对于我们这些离家多年的人,承载的也许是一种情怀。
酒厂简介
五代传承脉络
到了老酒厂,回忆了一下当年小的时候趴在他们家窗户上看烤酒出锅的情景,也在第五代传人孙炼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一下窖藏老酒。
这是供对外售卖的酒
依然窖藏的老酒
从酒厂出来,从小甄子那里到太和街。留下的都是回忆。
小甄子上依然挺拔矗立的黄桷树,当年的地标
当年繁华的农贸市场所在地就在这涪江边:农产品、牲畜大多都在这河边进行。
小甄子大桥,也不知翻建了多少次,成了这个不能称为大桥的桥
当然,能让我找到感觉和方位的自然是几条老街,也只有到了这里,我才能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原有的轮廓。
从小甄子大桥到街上,这才找到了感觉
回忆也才开始,找到原有的模样
差不多到吃饭的时间,在一个小馆里吃豆花饭。馆子虽然简陋,也不卫生,但吃一下老家的饮食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体验:
简陋的陈设,胡乱的堆放的物品
忙碌的店老板
用“胆水”(一直的叫法,准确的说是卤水)点的豆花
卤水(“胆水”),学名氯化镁
豆花是用“胆水”点的而不是用石膏。这就有了原始的味道,这“胆水”实际上是“氯化镁”。
吃了饭,逛了一下火烧坝儿那一片地方,然后坐车回老家。
老家,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由于我们三兄弟都通过读书,到了重庆成都等地工作和生活,父母也随我们到了城里,所以,老家是已经没有人居住,房屋已经没有人照料。
老家,也就已经没有了老家的模样:
远眺,这就是我老家
小时候疯玩的地方,我们称之为“大地坝”
这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一
这是我出生成长 的地方:二
这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三
小时游泳的池塘(我们叫堰塘)
这当年冬暖夏凉甘甜如饴的老水井,现在已经不能使用,水臭了
老家 老家
老家已经破败如此,今后也许不会再来了,因为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
在这里,我认识的人也只有5个,而且也只有这5个人住在这里,没有一个年轻人或者少年、幼儿等在此生活。原来这里可是有50多人的山村。
回不去的故乡,也就不会再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