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泽彬,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农工党省农科院支部副主委,从事桃、梨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曾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最美浙江农业人等荣誉,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如痴如醉,如琢如磨,埋头研究三十年,只为育好一只梨。这是施泽彬的真实写照。在育种研究的漫漫长路上,他箪食瓢饮,栉风沐雨,与果树对视,与生命对话,保持着对自然的敏锐,保持着与名利的距离。以一名科研员的身份,以一个农民的姿态,以一位匠人的精神,以一名农工党党员的情怀,他把自己、把科研深深扎进泥土里,培育“桃梨”满天下。

农业先进人物(人物风采躬耕三十载)(1)

守望梨园三十载,千树万树梨花开

1965年出生的施泽彬,自1987年从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30多年来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潜心从事桃、梨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先后育成了以“翠冠”、“翠玉”等为代表的新品种11个。

农业先进人物(人物风采躬耕三十载)(2)

“翠冠”梨有一个诗意的别称“六月雪”,果皮细薄、肉脆汁多,有着“百果之宗”的美誉,是我国南方梨的第一大主栽品种,占全国梨总面积的7%以上,浙江梨面积的近60%。以往浙江省梨果成熟期集中在八月初到八月下旬,梨果容易被高温和台风损伤,而“翠冠”梨是早熟梨,上市时间可提前15天,能够有效避开高温和台风的影响,具有熟期早、品质优、丰产性好、栽培容易等四大优良性状,是我国梨育种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农业先进人物(人物风采躬耕三十载)(3)

尽管“翠冠”已经名扬天下,施泽彬和其团队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在“翠冠”基础上育成了“翠玉”“新玉”等品种。“翠冠”“翠玉”等梨品种在全国栽培面积已超过150万亩,年新增经济效益超10亿元。他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近日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施泽彬很喜欢这首诗,他说做农业研究不仅需要用心投入,还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梦想。对于一位果树研究人员来说,一辈子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育成市场认可的新品种,不是“一夜春风”,背后是长年累月的默默苦熬和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育种没有节假日,在夏热冬凉的农田,长期的风吹日晒、蚊虫叮咬让施泽彬免疫力下降,患上了湿疹的毛病,有时还有花粉过敏的症状。作为农业科研人员他每年有几个月时间要下乡服务果农生产,在基层有时候就直接住在当地农民家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一次次种植试验中总结、在一个个品种比较中优化,更要善于从被人忽视的细节中捕捉优化的机会。如同万物生长需要种子需要根系,这种甘于寂寞、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科研工作能够取得成果的根本。只有坐得了“冷板凳”,才能把“冷门”研究成“热门”,吃得了苦中苦,才会把多年经历的“苦”孕育成果树上的“甜”。

风霜雨雪终不改,俯首甘为孺子牛

判定一种水果口感好不好,可以借助各种数字化手段,但最终还是要依靠人的感官。施泽彬一年要品尝2000批梨,从中选拔出“尖子生”来。每天尝上百个风味各异的梨对施泽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尝到嘴角发酸。某次去北京参加育种研讨会,走进果园他出于职业敏感就摘了一个油桃品尝,结果立即腹泻不止。就是凭着这一股“神农尝百草”的劲头,他在近万株杂交后代中选出了“翠玉”“新玉”等新品种。

农业先进人物(人物风采躬耕三十载)(4)

“现在‘卡拉OK’唱一首歌要收版权费,要是我们研究出来的梨,每卖一斤可以提取一分钱‘梨权费’,我可能早已经是亿万富翁了。”施泽彬曾笑着调侃,“可是现实并不是这样,果树栽培不像蔬菜,可以出售种子,果农只要折根新品种梨树枝,在老梨树上嫁接一下,就可以获得这个新品种。”尽管“翠冠”已经成为长江流域最主要的梨品种,让众多果农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却没办法让施泽彬自己实现财务自由。二十多年前,一个翠冠梨可以卖上五元钱,而施泽彬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50个梨,甚至连购房款也是靠父母和兄弟资助,然而施泽彬没有“失落感”,也从无怨言,能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上有所收获,对他而言已是最大的回报。

农业先进人物(人物风采躬耕三十载)(5)

身为研究室的负责人,他曾经需要绞尽脑汁,尽力筹措科研经费,发扬“勤俭持家”的品格,让每一分科研经费都用在刀刃上。施泽彬分享了一些早期科研的趣事,当时育种基地离研究所有五十里路程,交通不便课题组人员要在早晨六点钟先乘公交车,再中途转乘私人运营的三轮车去基地。三轮车有六个座位,每个座位五毛钱,包车需要三块,但是他们不舍得多花一块五毛钱包车,宁可坐着等候,和陌生人一起“拼车”。

十年育树,果树新品种选育是所有农作物品种选育中耗时最长的工作。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施泽彬就像“老黄牛”一般把青春、热血和才智都挥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种得“桃梨”满天下,育种育人两不误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社会里,日复一日与植物相伴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在农业研究这个领域里,有人踌躇不前,有人抱怨转行,施泽彬也曾接到多家私企的高薪邀请,在利益的橄榄枝前,他不曾动摇过,他坚守的不仅是一颗对育种事业的初心,更是一份对育种事业的传承。

施泽彬说,“培育品种千万不能中断,贵在坚持,一旦掉队,之前多少人的努力都白费了。”一个新品种的问世往往需要经历十余年岁月的检验,需要几代科研工作者不懈的接力,育种人一辈子都没育出好品种的残酷现象也是存在的,因此培养年轻力量接好“接力棒”至关重要。

1995年,在党员胡秉鑫、陈其峰的推荐下,施泽彬加入了农工党,如今他已是有着26年党龄的老党员。几十年如一日,施泽彬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传承着农工党党员的精神。前农工党省委会副主委、省农科院前院长孙漱沅,不仅是施泽彬学术上的领路人,也是他在农工党的老大哥,加入农工党后,施泽彬学到了很多,也走到了更远。

作为农工党省农科院支部副主委、省农科院梨研究室当家人,他十分注重培养后续梯队和新生力量。他尽一切可能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平台,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项目,推荐优秀科研人才加入农工党组织,为农工党注入新鲜血液。所里的年轻科研人员都这样评价他:“精力充沛,总有使不完的劲。”他在所里,就是立起了一面旗帜,通过自身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年轻人才为科研事业前进奋斗,凝聚起年轻党员为党派工作全心奉献。

谈及对“后浪”的寄语时,施泽彬认为,农业研究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这个领域里的年轻人,首先要热爱,其次要有情怀,最后要去实践,要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果树品种。施泽彬也一直致力于挖掘年轻科研人员对农学研究的兴趣,他常常受邀主讲一些农学知识的科普讲座,在如何把农学知识讲活这个方面,他也是费了一番心思。比如,他会在讲座开始抛出一个问题,“梨的哪个部位最好吃?”,用趣味性的话题去引导年轻人的自主思考、激发年轻人的兴趣。正是在他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所里许多年轻人全身心地投身于育种事业中,建成了一支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农工党省农科院支部也逐渐壮大起来。

农业先进人物(人物风采躬耕三十载)(6)

满园梨花关不住,致富香飘深山里

作为一名农业专家,同时也是一位农工党党员,施泽彬从未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以梨培育技术为抓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助力脱贫攻坚,让“翠冠”的梨花香飘进深山里,让农工党的社会影响更为深远。在许多地区,“翠冠”等品种已经被当地的果农们称为“致富果”。新一代早熟梨品种“翠玉”已成为重庆万州、贵州毕节等地农村脱贫工程的重要品种。施泽彬还邀请重庆当地的农业种植团队来农科院考察,学习最新的栽培技术。

施泽彬常常被邀去为果农解决技术难题,不厌其烦地示范种植方法,免费当好大家科学种植、发家致富的“军师”。当农民们问到:“这品种是你们的?”这是施泽彬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他还编写了《梨全程标准化操作手册》《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技术书籍手册,绘制梨标准化技术模式图,开展大大小小的培训100余场,受到各地农户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尊敬和欢迎,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源是农业的芯片,发展的基石,是事关粮食安全的“卡脖子”工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种源安全问题也随之进入了大众视野。据施泽彬介绍,日本近日出台了《植物品种保护和种子法修正案》,对日本国内开发的高端水果品种种子和树苗进行严格管控,防止品种外流。

种子虽小,却大有可为。在施泽彬这样潜心研究农业的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下,浙江省梨品种结构发生了巨变,本省育成的品种占比已超过九成,完全改变了国外品种占主要地位的品种格局,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发展种业之路仍任重道远。施泽彬表示,曾经国内果业流行“育不如引”的观念,但是现在必须抛弃“拿来主义”,要育出自己的品种,打造自己的品牌,打好种源翻身仗。

农业先进人物(人物风采躬耕三十载)(7)

★ ★ ★

( 供稿:农工党省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