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操统一北方1.汉末军阀混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国和西晋的时间分界?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国和西晋的时间分界(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三国和西晋的时间分界

一、曹操统一北方

1.汉末军阀混战

防范农民军和加强对州郡的控制,东汉重要地区刺史改为州牧

没有加强中央控制,使分散的割据势力按地区集中起来,便于割据实行

(1)董卓之乱:

少帝光熹元年(189),汉灵帝病死,少帝刘辩即位

外戚何进谋诛宦官,拉拢士族袁绍、密召董卓入京

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结束东汉长期以来的外戚宦官专权,中央出现权力真空

董卓入京废少帝、立献帝,挟持朝政,自封相国

(2)东西对立:

初平元年(190)关东军阀豪强推袁绍为盟主,称关东军,董卓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

初平三年(192),吕布、王允合谋杀死董卓,李傕、郭汜先杀王允,继而相互混战

2.曹操与北方的战争

初平三年(192)曹操被迎为兖州牧,豪强任峻、李典、许褚等投靠他,在济北打败青州黄巾军,编为青州兵,极大扩充了军事力量

建安五年(200)袁曹于官渡决战,曹操诱敌深入、后发制人,袭白马、斩颜良、诛文丑,最后采纳许攸建议,袭乌巢、烧粮草、杀淳于琼,取得统一北方的决定性胜利

建安十二年(207)亲伐乌桓蹋顿,基本统一北方

3.曹操统一北方原因

(1)政治方面:建安元年(196)采纳毛玠、荀彧建议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2)经济方面:建安元年(196)行屯田制,为统一北方创造有利条件

(3)选举方面:唯才是举,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4)军事方面:军事才能突出,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三国鼎立形成

(1)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征荆州,刘琮出降,刘备与孙权结盟与曹操抗衡

曹军疲敝、疫病盛行、不习水战、降卒观望,孙刘以少胜多形成三分天下的初步格局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转而经略关中、凉州,完成北方的统一

对南采取防御方针,西面固守汉中、长安,南面力保襄阳、樊城,东南死守合肥、寿春

刘备占有荆州大部后,西取益州、进据汉中,关羽进攻襄樊,势力发展到顶峰

孙权与曹操争夺荆州和江淮地区,步骘招抚交州士燮,岭南收归版图,关羽强势引起孙权不安,与曹操密谋袭杀关羽、夺回荆州,刘备两面钳击中原计划破产

(2)夷陵之战:

222年刘备为关羽报仇,亲征东吴,为陆逊大败于猇亭(夷陵),病死白帝城

曹孙刘三国集团疆域基本固定

(3)三国鼎立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魏文帝曹丕即位,改国号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蜀

221年孙权受曹丕封为吴王,都建业;229年正式称帝

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2.鼎立原因

(1)经济:刘益州沃野千里、孙长江中下游经济

(2)地理:蜀有剑阁、三峡之险,吴有长江天险

(3)军事:孙刘联盟,攻虽不足、守则有余

(4)人才:曹操不拘一格、刘备知人善任、孙权忘短贵长

三、曹魏(220年代汉建魏)

1.新制度出现

(1)屯田制和士家制:屯田渊源西汉,曹魏形成完整制度,是专制国家对国有土地的一种经营方式,由曹操率先实行。

东汉末年战争不断,社会生产力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建安元年(196),曹操接受枣祗、韩浩建议,招募流亡农民在许县实行屯田

令郡国置田官,用国渊典屯田事

国家掌握足够的土地作屯田之用

曹操打败汝南、颖川黄巾军,提供了必需的人力物力

民屯每50人为1屯,称屯田部民、屯田客,名为招募,实为被迫

国家对民屯采用军事方式管理,屯有司马,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等,与郡县官并列,不相统属,直隶中央

屯田民被束缚在屯田土地上,不得随意离开,失去自由民身份。

国家对屯田民地租剥削沉重,屯田民没有免除兵役、徭役负担,所以许多屯田民逃亡

后来曹操以军队从事屯田,为军屯。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

士家制:为了保持部分固定兵源以应付战争需要,建立士家制度

汉朝的普遍义务征兵制在魏晋已经破坏,国家只能牢固控制部分人户,令其世代当兵,单列“士”籍,集中居处,男丁为兵,妇孺转输,役及全家,父子兄弟相继,非立大功不得脱籍改业,婚姻亦仅限同类,多由官府配嫁

评价:东汉以来,豪强地主用租佃制度剥削佃客,把佃客组成部曲家兵

屯田制和士家制,只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出现的制度,是国家在特定条件下用豪强征敛方式剥削国家佃客、用私人部曲方式组织国家军队的制度

一方面是豪强地主统治农民在国家统治中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对豪强地主的制约,不能无限制地占夺土地、招纳流民,阻碍国家统一

(2)租调制:汉魏之际,赋税征收制度发生变化

建安九年(204),曹操平定河北后,将赋税统一规定为田租每亩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此外不得擅征,称“租调制”

户出绢、绵后来统称“户调”。百姓的赋税负担由租、赋变为租、调

“调”东汉已有,主要指租、赋之外的临时征敛,汉末成为正式赋税,取代赋的地位

调与赋的区别,一是由按口征收变为按户征收,二是由纳钱变为纳实物

经过汉末丧乱,朝廷难以掌握确切数字,商品经济严重衰退,不得已而为之

租调制积极意义,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

租调制的田租租额低,租额固定,增产不增租;户调以户为单位,增人不增调

粟帛既是军中急需,也是耕织结合的小农所产,免去以物易钱交税的中间损失

实行租调制后,许多小农返回故里,积极务农,精耕细作,中原地区农业生产有所恢复

(3)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制:

曹操统一中原后,向不亲附的士人展开进攻,声称“整齐风俗”,“破浮华交会之徒”,先后杀掉最狂妄的名士孔融和以家世文才自傲的杨修,杀掉浮华惑众、倾动邺都的魏讽以及几十名党羽

曹操与部分士人的斗争,企图进一步突破大族名士势力的限制以树立专制统治,与他在经济上推行屯田制和重豪强兼并之法的意义是一致的

建安十五年发布“唯才是举”教令,十九年、二十二年屡加重申,崔琰、毛玠等人典选举,推行这一主张

建安末年刘廙上《论治道表》,认为官吏考课“皆当以事,不得依名”,官吏重事轻名就是“唯才是举”精神在吏治方面的贯彻

唯才是举对于制止大族地主垄断政权,对于重建专制统一统治,起积极作用

西汉选官主要由朝廷征聘和州郡察举,征聘察举例由地方官吏听取当地名士评议并加以考察,所谓乡举里选

东汉末年战争频仍,士大夫避难迁徙、流移异乡,乡举里选已不可能,朝廷选官无从考察核实

延康元年(220)月,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制定九品官人法

在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吏,兼任其原籍所在郡的“中正”官,负责考察同籍贯流散在各地的士人,评定等第,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即九品。中正将评定结果申报吏部,作为铨选官吏的依据。后来州设大中正,由籍隶本州的中央官兼任

九品中正制本为区别士人优劣、选拔人才,初行时确有利于改变大族名士操纵选官的局面,能够选任有用的人才。但很快蜕化为门阀士族维护特权的工具,中正之职通常把持在士族官僚手中,中正评定品第只问门第、不看才能。门第高的子弟品第就高,门第低的子弟品第就低,至西晋时经中正评定的九品人士,只有门阀子弟才能经过中正品第获得较高官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4)官制改革

中央设中书监,掌管机要、草拟诏令,分尚书省之权,为隋唐三省六部制萌芽

地方州牧制度固定化,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刺史成为地方行政官。多带将军号,不带者称“单车刺史”,州级军政大权集于一人,助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割据

曹丕极力削弱王国势力,设监官监察诸王

2.北方经济恢复

(1)水利:开凿白沟,为隋代永济渠基础、凿平虏、泉州二渠

(2)灌溉:芍陂

(3)技术:韩暨改良冶铁技术,将马排、人排改为水排

3.政治局势变化

(1)对士族的重用与打击:陈群、何夔;孔融、杨修、魏讽

(2)司马氏与曹氏斗争:

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淮南三叛:251年王凌,255年毌丘俭、文钦,257年诸葛诞,司马氏清除地方反对势力

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都洛阳,史称西晋

(3)世家大族势力发展

赐租牛客户制:魏国末年,司马氏动辄把百户“租牛客户”赏赐给公卿

(4)九品中正制变化

九品中正制成为巩固大族势力的工具,统治集团中逐渐形成贵族化阶层——门阀士族

四、蜀国(221年)

中平五年(188),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割据益州

刘焉利用在蜀郡的南阳、三辅流民数万家作为自己的基本力量,号东州士

1.政治

(1)荆益集团联合

建安十六年(211),刘焉子刘璋邀刘备入蜀击汉中张鲁

建安十九年,刘备灭刘璋,自领益州牧。依靠入蜀旧属和荆州士人进行统治,尽力笼络刘璋旧部和益州地主,以图缓和紧张局势

(2)南中之战:

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征西南夷,七擒七纵孟获,设庲降都督,加强对南中的统治

客观上加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夷夏粗安

2.经济:设司金中郎将、司盐校尉,推广火井煮盐,大力发展织锦

3.北伐:五出祁山、马谡失街亭、病逝五丈原。曹真、司马懿

4.蜀亡(263):蒋琬、费祎、董允朝政尚称清平,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蜀

五、吴国(222年称王,229年称帝)

1.孙吴建立及与山越的斗争

(1)建立过程:孙坚参加讨董联军,隶属袁术。孙坚死后,其子孙策率旧部东渡,削平江南刘繇、王朗势力,控制长江下游豫章以东地区

建安五年孙策死,孙权统治江南

建安十五年(210)步骘招附士燮,次年徙都

(2)征讨山越:嘉禾三年(234),诸葛恪攻丹阳,虏十万人

2.三吴经济发展

(1)原因:北方技术与流民进入、山越人出山。

(2)表现:开湖为田。民间副业为绩麻。会稽郡的铜镜制造业、青瓷业。破冈渎。武昌为冶铁中心;侯官为造船中心;卫温、诸葛直到夷州;朱应、康泰出使南海。

3.江南大族兴起(顾、陆、朱、张)

(1)世袭领兵制:江南大族势力强大,孙吴将领多出自大族,拥有私兵,称“部曲”,父子兄弟自相传授,形成世袭领兵制。士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势力强大的必然结果。

(2)复客制:大臣、将领手下佃客不向政府缴纳赋税、服役,促进江南士族势力发展

(3)江南大族势力发展:东汉后期,吴郡的顾、陆诸族“世有高位”

孙吴初年,孙氏子弟和吴郡朱、张、顾、陆四姓是吴国政权的重要支柱,长期操纵吴国政治,形成独特门风,获得“张文朱武陆忠顾厚”的称誉,是江南大族统治巩固的表现。

江南大族的政治特权,保障着他们掠夺土地,进一步扩充经济势力

吴国晚期,江南大族“僮仆成军,闭门为市”,拥有“商贩千艘, 腐谷万庾”

4.孙吴灭亡(280年)

晋武帝泰始五年(269),羊祜出镇襄阳,策划攻吴,王濬在蜀地筹建水军

晋咸宁五年(279)发兵五路南征吴国,王濬率水军自长江上游顺流而下

太康元年(280),王濬攻入建业,孙皓出降,吴亡

六、西晋(太康之治

1.户调式:

(1)占田制(2)户调制

九品混通:西晋田租和户调一户以一丁计,按户征收。官吏预先确定定额作为每户的平均指标,在征收租调时把纳租调户按贫富分为九等,按等定数。

(3)品官占田荫客制

2.九品中正制——士族垄断政治

3.统治集团腐化(刘毅;何曾、石崇、王恺)

王沉作《释时论》,指斥士大夫求官买职

成公绥、鲁褒作《钱神论》,讽刺当政者嗜财如命,货赂公行

4.宗王权重

军事都督区:统管一州或数州军事

5.民族危机严重

五胡六夷(五个民族合称五胡。川鄂山区的古巴族后裔賨人与五胡统称六夷)

江统《徙戎论》

6.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316年)

(1)八王之乱:291——306年

(2)永嘉之乱:怀帝永嘉年间是匈奴颠覆西晋的关键阶段,史称匈奴反晋为“永嘉之乱”

永嘉五年(311)匈奴建立的政权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

两年后怀帝遇害,晋朝大臣在长安拥立武帝孙秦王邺,为愍帝

建兴四年(316),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被俘虏,西晋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