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11月,康熙皇帝下令禁教。禁教,禁的是天主教。由此,延续二百年的""礼仪之争"正式形成。只是,开启争端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天主教罗马教廷。

康熙自称罗马(康熙皇帝为何与罗马教皇决裂)(1)

《孝庄秘史》这部电视剧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有看过吧,康熙皇帝和他的父亲顺治皇帝之前可以说都是天主教的拥趸,也就是拥护者。虽然两位皇帝不信天主教,不是天主教徒,但是这时候天主教和天主教的教士们在大清朝的待遇可是非常好的。顺治皇帝时候,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德国人),更是担任了在中国人眼里相当有分量的、职在评判国运的司天监的主官,品级是高居一品。此外,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还曾下达过一个容教令,强调不得限制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康熙自称罗马(康熙皇帝为何与罗马教皇决裂)(2)

那么,原本亲密无间的关系,为什么会破裂,以至于康熙皇帝亲自下令禁教?得从天主教罗马教皇的一个蛮横无理的教令说起,它实在是让康熙无法接受,让中国人民无法忍受。

其中一个异端就为伽利略。伽利略由于同意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然后就被判为无期徒刑了。还有一个就是布鲁诺,他也是由于不仅同意更是大力传播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最后他死得更惨--他被教会活活地烧死了。那么其实可以推理得出,信其它东西的任何人,在当时的天主教徒心目中,就是"异端"。

康熙皇帝刚开始听到这条禁令的时候,完全没有相信它会是教皇(康熙称其为教化王)发出的的命令。所以,康熙皇帝屡次派人到罗马教廷亲自向教皇当面求证,更是说:"教化王必定明白这些道理。朕有书去,尚未回信,岂有偷发告示来这样无理嘛?朕明白肯定不是教化王的真告示。"然而单纯的康熙并不知道,教皇把他派出的使者扣住,一直到多年以后才把他放回中国。

从过程来看,1704年的禁令,早就有了天主教狭隘、保守、排他性的理论基础。早在1645年也就是顺治二年,当时的教皇就曾经对中国的天主教徒发布过类似禁令。当时实际上已经是有好几个不同西方国家的教团在中国进行活动的,它们之中,其实它们内部自己的人员为了不同的目的,相互之间也是处处斗心眼,也就是这个原因,他们对这些禁令的执行,有着各自不相同的看法,然而所有这些西方的传教士都不会改变他们先天的偏见。因此,最终形成了1704年的教皇禁令。

康熙自称罗马(康熙皇帝为何与罗马教皇决裂)(3)

顺带说一句,教皇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皇帝,他只是天主教的最高祭司,祭司,实际上只是主持祭典的人。

一直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皇帝才完全知悉罗马教皇的禁令。他此前对罗马教皇付出的诸多的信任与多次耐心的沟通都是浪费时间,这个事实让康熙感到非常的愤怒,他不禁怒道:"览此条约(指禁令),只可说得西洋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

这句话简直太对了。当时,在康熙皇帝的看法中,连中国人都没有禁止崇奉儒家思想的人信任天主教,天主教反而却禁止中国的天主教徒崇奉中国的传统,甚至连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最基本的中国的伦理道德都要禁止,完全是不懂得人伦道理的小人啊。

在那之后,罗马教皇竟然还再次强化了这种种禁令,更不可理喻的是,1742年教皇还要求说,禁止内部对禁令进行讨论--此前有人提出可以在不影响禁令原则的前提下可以稍微进行一些灵活的调整。天主教朝着无视和对抗中国文化的方向越走越远。之后,康熙以后中国所有皇帝基本上是继续坚持了康熙时候的政策,天主教在中国就很难传播了。

日本1934年扶持清逊帝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而作为天主教的代表,罗马教廷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竟然"承认"了伪"满洲国"。可是,"满洲国"尊崇孔子,这又逼使教廷面临如何对"礼仪之争"作表态的问题。

于是在1939年。当时任职的教皇发布了一个命令,解除了一些很没有道理、极其荒唐的禁令。

然而,教廷始终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天主教罗马教廷是否从此就不会再如此霸道,不会再向中国的信徒随意下达它那些所谓"至高无上"的指令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