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是一代改革家,是汉景帝的老师,是朝廷的重臣,即使有着如此多的头衔,晁错还是未能逃脱一死,而且是被学生汉景帝亲自赐死。难道汉景帝不清楚,晁错死了,七国也是大概率不会罢兵?那汉景帝又为何继续实行腰斩?

汉景帝杀晁错弊大于利(汉景帝明知诛杀晁错后)(1)

任何情况下,吴王刘濞都不会停止造反

吴王刘濞准备造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绝对不会无功而返,更不会束手就擒。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因为打死了刘濞的儿子,从那一刻起,刘濞就有了造反之心。而且此后,他在国内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利用盐铁的便利,打造武器,屯集粮草,训练士卒。接着,他便会按照计划举事。

汉景帝杀晁错弊大于利(汉景帝明知诛杀晁错后)(2)

也就是说,不管汉景帝采不采纳晁错的意见进行削藩,刘濞都是会造反的。只不过汉景帝的削藩,推了他一把而已。而当他已经举事以后,他就不可能再停下来了。因为他已经做过“谋大逆”的事情,这对他来说已经是死罪。

汉景帝杀晁错弊大于利(汉景帝明知诛杀晁错后)(3)

如果停止造反,也许他暂时不会受到汉景帝的处罚,但是从此他会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担心某一天汉景帝就宣他去长安。如果他拒绝了汉景帝的召唤,那么这就是欺君之罪,是死罪;如果他听从了汉景帝的召唤,那么到了长安以后,可能汉景帝随便一碗毒酒,就把他给结果了。总之怎么都是死。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说的就是吴王刘濞的这种状态。

汉景帝杀晁错弊大于利(汉景帝明知诛杀晁错后)(4)

晁错提出的削藩之策违背自刘邦就定下的祖制,即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自开国后,为了确保刘家天下的江山永固,他指定出一系列的全新政策,而郡国并行制就是刘邦制定的一项全新的政策,它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共存的一项制度。刘邦认为秦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同姓诸侯王的帮助,所以刘邦为了避免汉朝也出现这种情况,遂决定在延续秦郡县制的同时大封同姓诸侯王:“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汉书.诸侯王表》)。

汉景帝杀晁错弊大于利(汉景帝明知诛杀晁错后)(5)

如此,自刘邦之后,西汉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就成为祖制。如此,晁错在当时力推削藩,这无疑是违背祖制之举。最初,晁错曾向文帝提过削藩,但因晁错的削藩之策太激进,文帝怕引起百官、诸侯王剧烈的反弹,所以并没有采纳。而到了景帝时期,因晁错是景帝最信任的智囊,再加上晁错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晁错传》),如此景帝就同意削藩。

汉景帝杀晁错弊大于利(汉景帝明知诛杀晁错后)(6)

当然,当时满朝文武其实都是反对削藩,只不过景帝不顾百官的劝阻,在晁错的“蛊惑”下执意推行。而晁错这般让景帝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而执意推行削藩政策的做法,也为晁错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导火索。

汉景帝杀晁错弊大于利(汉景帝明知诛杀晁错后)(7)

而后,随着削藩政策在全国的强制推行,吴楚等国也就相继造反,而造反时那些诸侯王的理由就是“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史记.吴王濞传》)。

汉景帝杀晁错弊大于利(汉景帝明知诛杀晁错后)(8)

此时,晁错的削藩令不但遭到满朝文武、各地诸侯王的反对,甚至连晁错的父亲都认为晁错的削藩令是违反祖宗之法,是错的,“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史记.晁错传》)。如此,当时晁错因强制推行削藩令,违背祖宗之法的做法,其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汉景帝杀晁错弊大于利(汉景帝明知诛杀晁错后)(9)

综上所述,晁错之所以会被景帝下令腰斩,虽有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借口的用意,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变更国家法令,从而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满朝文武的激烈反对。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