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汉字简单排列组合就能把世间景、人间情表现清清楚楚的诗词,更是中国为之骄傲的文化。

说到诗词,大家脑海里肯定会浮现很多好诗好词好诗人,比如传统节日思家时会情不自禁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晚上抬头月圆想爸妈时自然而然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心爱的人分离时会安慰自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遇见挫折情绪低落时浮现苏轼“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身影……

这些从小陪伴我们长大的诗词,我们肯定非常熟悉,但诗词浩如烟海,我们知道只是九牛一毛,就比如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几首诗词,作者不拘泥于形式创作,给我们创作出非常有趣的诗词。

带顶针手法的诗句(顶针诗回文诗这些诗词太牛了)(1)

【藏头诗】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柳宗元永贞革新后被贬永州后在一年大雪纷飞的冬天写下的。当时他心情低落,情绪忧郁,对自己和国家的前途都比较悲观,所以这首诗读来让人感觉非常孤独。事实也是如此,你看诗中四句头一个字连起读就是“千万孤独”四个字,孤独不是一个,而是千千万万个,孤独到了不能再孤独,这就是藏头诗给读者的感觉。

【宝塔诗】

《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从最上塔尖开始,逐句增字,但又要满足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读起来要琅琅上口,比较考验诗人才情。

这首诗是元稹所写,他以茶字点题,信手拈来,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写茶之性,茶之爱、茶之制作、茶之烹煮、茶之饮用、茶的历史和喝茶的功效,非常的有意思。

带顶针手法的诗句(顶针诗回文诗这些诗词太牛了)(2)

【顶针诗】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唐·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诗词中比较出现重复字,但凡事都有例外,例如崔颢的《黄鹤楼》重复多次依然还是名篇。其实有一类奇诗中出现的重复字也比较多,它就是顶针诗,诗中首尾相连,一唱三叹,反而加深诗人的点滴情怀。

比如李白这首诗中,“白云”“长随君”“君”都是顶针的地方,这些顶针的出现反而让这首诗在复沓回环之间,更加体现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回文诗】

《赏花》

宋·苏轼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回文诗分“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五种。

苏轼这一首像车轮一样先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后一句与前一句相衔,最后一句与首句相衔的是其中“环复回文”,颇有趣味。

带顶针手法的诗句(顶针诗回文诗这些诗词太牛了)(3)

【药名诗】

《满庭芳·静夜思》

宋·辛弃疾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以药名入诗词即为药名诗,中药药名本身就有悠深的寓意,如果巧妙地运用药名赋诗写文,也可表达人情事理。

辛弃疾这首词就是表达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作品,是他写给自己妻子的一首情词,词中药名颇多,但每一种都运用得当,贴切合理,不失一首好词。

ps:不得不说,中药名真的很好听,有些个人非常喜欢,比如词中含有的云母、沉香、郁金、桂枝、苁蓉 ( 从容 ) 、半夏、轻粉、当归、茱萸等等。

【同旁诗】

《戏题》

宋·黄庭坚

逍遥近边道,憩息慰惫懑。

晴晖时晦明,谑语谐谠论。

草莱荒蒙茏,室屋壅尘坌。

僮仆侍逼侧,泾渭清浊混。

所谓同旁诗,指诗句中所有的字都是相同偏旁,既要内容与语句的通顺,还要字同旁,因此写这种诗的难度很大。宋朝诗人黄庭坚这首诗就是如此,该诗同旁对联不仅整齐,还对仗工整,最重要的是文字背后有一幅自然的郊野漫步之景,有趣又有才,诗词大家,名不虚传。

带顶针手法的诗句(顶针诗回文诗这些诗词太牛了)(4)

【字谜诗】

《断肠迷》

宋·朱淑贞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字谜诗,顾名思义就是以字为谜底的诗,他可以全篇同一谜底,也可以一句诗一个谜底,全篇组成一句隐语。

朱淑真这首《断肠谜》就是她对丈夫无比绝望之后写下的诗词,也是一首字谜诗。全词十句话,字里行间愤懑相织,决绝相融,但每句各打一个字,大家知道是什么字嘛?


来源:微信公众号“长风文史”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