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仔细想来,和玉有关的成语和诗句不计其数。玉以各种形式融入我们的生活,人们敬玉、爱玉、赏玉、戴玉,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佩玉的传统。《诗经》中《有女同车》一篇写到,古代贵族女子乘车出门游玩,“将翱将翔,佩玉锵锵” ,身上佩戴的玉器碰撞,声音十分悦耳。

古人识人的语录(陌上人如玉古人何以喜用)(1)

古代人佩玉,很有讲究。帽子上要有冠玉,帽子上的丝带垂到耳际,也要镶嵌两块玉。更不用说玉石做的项链,胸前装饰连同手镯,得有一整套玉饰。到了清代,男子腰间也得配上玉佩。

古人识人的语录(陌上人如玉古人何以喜用)(2)

除了佩戴玉器,古人还喜欢弄玉,将玉石雕琢成各种小物件,摆在家中或是拿在手中把玩。

古人识人的语录(陌上人如玉古人何以喜用)(3)

为什么古人对玉器青睐有加?

1

古人爱玉,认为它是人与鬼神沟通的桥梁。

《春秋左传》里有个故事,讲的是两个人打赌,要让神来见证。二人来到河边,拿出一块璧或者一双璧投入河中,献给河神,然后才开始发誓说如何如何。

同样,在《诗经·大雅》里有一篇《云汉》,讲的是周宣王当政期间,连年旱灾,“圭璧既卒,宁莫我听。”他命人把能够找到的玉圭、玉璧全部拿出来献给神了,可惜老天爷还是不领情,不肯下雨。

此外,古人祭祀天地四方都要用玉器。由此可见,古人认为玉能够帮助人和神灵进行沟通。

2

古人爱玉,将其看作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尚书》中记载,大禹在会稽(今天的浙江绍兴)召集各部落联盟首领。部落首领将自己手中玉器交给大禹,以代表自己的首领身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交往,带去的最重要的礼物就是玉器,借以表达敬意。东道主收下后,并不据为己有,而是在使者回去时归还,意为两国邦交重在情谊,这份礼物太贵重,不能收。著名的“完璧归赵”,就是两国间借玉博弈的故事。

古人识人的语录(陌上人如玉古人何以喜用)(4)

当时,除了国与国之间交往用玉器,国君和大臣之间也以此表达心意。诸侯和大臣意见不合,大臣一气之下跑到国境边住下,一住三个月,并不出国,希望国君回心转意。如果国君愿意让他回来,就派人送去一个玉环,意为“还”。如果国君执意不挽回,就派人送一个玦(带缺口的玉器),表示决裂。大臣也不再留恋,从容寻找新出路。

古人识人的语录(陌上人如玉古人何以喜用)(5)

春秋白玉虺纹玦

3

古人爱玉,也是希望借玉激励自己。

和西方以宗教立国不同,古代中国是靠道德立国。中国文化中,最能代表君子形象就是玉。古人认为,“石之美有五德者,仁义智勇洁”。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这是对人极高的赞美。白璧微瑕,比喻优秀的人有点小毛病。瑕瑜互见,是说人有优点也有缺点。瑕不掩瑜,则是讲一个人的缺点盖不住他的闪光点。

古人识人的语录(陌上人如玉古人何以喜用)(6)

而且,玉石需要雕琢方可成才,古人认为,做人也要像做玉一样,不断修身养性,切磋琢磨,方可成圣成贤。这就是所谓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所以,古人爱玉,不仅因为玉器精致华美,更是因为玉石的文化内涵。

信息来源:学堂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