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是露天工厂模式,农作物在种植管理过程中,难免会遭受病虫害的侵扰,就需要提前做好防病措施,避免病害快速大面积传播,难以防控,造成损失。农作物一旦发生病害需要及时治疗,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病害症状和特性等基本常识要有所了解,然后对症下药。
农作物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费侵染性病害一般是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因不能传染,也称非传染性病害。如土壤、营养、水分、温度、光照、和有毒物质等,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而出现不同病症,植物对不利环境条件有一定适应能力,但不利环境条件持续时间过久或超过植物的适应范围时就会对植物的生理活动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导致病害,甚至死亡。如作物缺素、冻害、洪涝、干旱、药害、肥害、土壤酸化等造成的作物长势不良。生理性病害一是可以通过选育抗性品种,培育壮苗,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二是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刺激素调理作物生长发育,增强抗逆能力。三是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
在浸染性病害中,主要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病、线虫这三四类。这其中真菌是真核细胞生物,细菌是原核细胞生物,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他们彼此的组成结构及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自然对症的药剂就大大的不同。其中,真菌病害约为七成左右,其次是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
区分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首先是看病症类型,通常我们把病株症状变化分成五大类型,即:腐烂、坏死、变色、萎蔫、畸形。由于真菌的种类太多,不同真菌发病能带来以上五种病状,但其中最常见的是却是坏死和腐烂,例如炭疽病和褐斑病。细菌则通常破坏细胞壁,让细胞内的细胞质、细胞液外渗或阻塞水和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运输,所以主要会导致腐烂、萎蔫症状。病毒侵入植物后一般不会立即杀死植物,主要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引起植株颜色或形状的改变,即变色和畸形。
一、真菌病害:
真菌性病害一般在高湿季节容易发病,病菌多在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过冬。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在适合的温湿度条件下,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侵入植物组织内危害,可造成植物倒伏、死苗、黑果、萎蔫等病状,在病部带有明显霉层、黑点、粉末等病征。
四大类真菌:
a.鞭毛菌—腐霉(猝倒病)、疫霉(疫病、晚疫病)、霜霉(霜霉病)
b.子囊菌—白粉菌(白粉病)、核盘菌(菌核病)
c. 担子菌—锈菌(叶锈病、条锈病)、黑粉病
d. 半知菌
--从梗孢菌(黄萎病、枯萎病、番茄和芹菜早疫病、叶霉病、灰霉病、黑斑病、黑星病)
--黑盘孢菌(炭疽病)
--球壳孢菌(斑枯病、褐纹病)
--无孢菌(立枯病)
二、细菌
侵染植物的细菌都是杆状菌,大多具有一至树根鞭毛,可通过自然孔口(气孔、皮孔、水孔等)和伤口侵入,借流水、雨水、昆虫等传播,在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越冬,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细菌性病害症状多表现为萎蔫、腐烂、穿孔等,发病后期遇潮湿天气,在病部溢出细菌粘液,是细菌病害的典型特征。软腐病、黑腐病、环腐病、角斑病、疮痂病、溃疡病、菜豆疫病等.
从侵染后具体症状来看,区分真细菌病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病部位有无霉状物或粉状物,真菌长菌毛而细菌则不长
2.发病部位腐烂后有无恶臭,细菌病害往往伴随恶臭味而真菌性病害则无。
3.发病部位是否有溃疡、疮痂、变色等形变,真菌性病害一般没有。
如判断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只需观察叶背有没有白色霉层,有霉层即是霜霉病。
三、病毒病
病毒主要借助带毒昆虫传染,有些病毒病可以通过线虫传染。病毒在杂草、块茎、种子和昆虫等,病毒可以活体组织内越冬。病毒病的发病症状则相对比较明显,叶片斑驳、花叶、皱缩、卷曲、畸形、簇生、矮化、坏死、斑点,斑驳处颜色对比十分鲜明。为害果实时的主要表现是,成熟期果实上有条斑,从果实的尖端向上变色,在变色的部位上,有短的褐色条纹,及向内凹陷。如烟草花叶病毒病、黄瓜花叶病毒病、小麦丛矮病毒病等。
四、线虫
植物病原线虫,体积微小、多数肉眼不能看见。由线虫寄生引起植物营养不良生,长衰弱、矮缩、甚至死亡。常引起植物根部须根丛生或肿胀,地下部不能正常生长,地上部生长停滞黄化。线虫以胞囊、卵或幼虫等在土壤或种苗中越冬,主要靠种苗、土壤、肥料等传播。如根结线虫(番茄、瓜菜类、芹菜、胡萝卜等)、胞囊线虫(禾谷类、大豆等)等。
因此在防治上本着“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原则,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选择对症药剂,一是杀菌治菌保健、二 是修复伤口、三是切断害虫等传播途径,统筹做好病害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