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例题讲解(七年级数学上册)(1)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综合

方程的有关概念

1.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1300 50x=1800, 3(x 1.5x)=15 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注:⑴ 一元一次方程变形后总可以化为ax b=0(a≠0)的形式,它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⑵ 判断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应看是否满足:

①只含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为1;

②未知数所在的式子是整式,即分母中不含未知数。

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 a/c=b/c.

运算的相关法则

1. 合并法则:

合并时,把系数相加(减)作为结果的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保持不变。

2. 移项法则: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3. 去括号法则:

1.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 去括号:依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3.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 合并:逆用乘法分配律,分别合并含有未知数的项及常数项,把方程化为ax=b(b≠0)的形式。

5. 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a≠0).

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一元一次方程基本应用题型

题型一、数字问题

(1)多位数字的表示方法:

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个位数字分别为a、b,(其中a、b均为整数, 1≤a≤9,0≤b≤9)则这个两位数可以表示为10a b.

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个位数字为c,(其中均为整数,且1≤a≤9,0≤b≤9,0≤c≤9)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100a 10b c.

(2)奇数与偶数的表示方法:

偶数可表示为2k,奇数可表示为2k 1(其中k表示整数).

(3)三个相邻的整数的表示方法:

可设中间一个整数为a,则这三个相邻的整数可表示为a-1,a,a 1.

题型二、日历问题

(1) 在日历问题中,横行相邻两数相差1,竖列相邻两数相差7。

(2) 日历中一个竖列上相邻3个数的和的最小值时24,最大值时72,且这个和一定是3的倍数。

(3) 一年中,每月的天数是有规律的,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七个月每月都是31天,四、六、九、十一这四个月每月都是30天,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所以,日历表中日期的取值是有范围的。

题型三、和差倍分问题

和、差、倍问题关键要分清是几倍多几和几倍少几。

(1)当较大量是较小量的几倍多几时;

(2)当较大量是较小量的几倍少几时。

题型四、行程问题

1.行程问题

路程=速度×时间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2.流水行船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 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

3.火车过桥问题

火车过桥问题是一种特殊的行程问题,需要注意从车头至桥起,到车尾离桥止,火车所行距离等于桥长加上车长,列车过桥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为:

车速×过桥时间=车长 桥长.

题型五、工程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各部分工作量之和=1

题型六、商品销售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时,经常会遇到进价、标价、售价、打折等概念,在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以下几个等量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

利润=进价×利润率

实际售价=标价×打折率

题型七、方案决策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做一件事情往往会有多种选择,这就需要从几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如网络的使用,到不同旅行社购票等,一般都要运用方程解答,把每一种方案的结果先算出来,进行比较后得出最佳方案。

题型八、积分问题:

比赛场数=胜的场数 平的场数 负的场数,比赛分数=胜场得分 平场得分负场扣分。

题型九、配套问题:

“配套”型应用题中有三组数据:

(1)车间工人的人数;

(2)每人每天平均能生产的不同的零件数;

(3)不同零件的配套比。

一般地说,(2)、(3)两个数据可以预先给定.例如,在给出(2)、(3)两组数据的基础上,如何确定车间工人人数,使问题有整数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