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各位英雄好汉的形象,不知道你会首先想起谁?可能是打虎的武松,也可能是唯唯诺诺的武大郎。
在众多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的中,都将武大郎描述成一个胆小怯弱、唯唯诺诺、身材矮小、长相丑陋的人,与貌美如花的娇妻潘金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能是为了突出潘金莲和武大郎相貌上的差距,用以反衬潘金莲对武大郎的不忠,这也是文学作品描述的惯用手法之一。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武大郎真的如此矮小丑陋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真相,看看武大郎的“真实面目”。
一、潘金莲与武大郎想必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们都对武大郎有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小说版的武大郎还是剧版的武大郎,我们看到的都是身材矮小,长相丑陋,皮肤黝黑的形象。
书中给武大郎的外号是“三寸丁谷树皮”,由此可见,武大郎身形确实矮小,长相也很是一般。
武大郎不仅身材没有优势,家庭情况也很是一般,但就是这样一个身无长物的人,却娶到了有名的美女潘金莲。
说起潘金莲,想必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忘恩负义”这个词,小说和很多影视剧对潘金莲的描述确实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形象。
她不仅瞒着丈夫与西门庆幽会,甚至还与西门庆联手害死了武大郎。
如今,“大郎吃药”这句台词更是成为了网络热词,但事实真相真的是这样吗?潘金莲真的有如此不堪吗?
其实历史本身并非这样,潘金莲不仅不是一个不守妇道的人,还是一个勤劳贤惠、饱受街坊邻居夸奖的贤人。
那为何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习惯将潘金莲描绘成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呢?
当时潘金莲与武大郎成婚之后,夫妻恩爱,生活过得很是甜蜜顺遂。
嫁给武大郎之后,潘金莲与他共同养育了四个孩子,可谓家庭美满。潘金莲饱受诟病的形象是被别人谣传的。
相传潘金莲生于一个世家大族,从小出生便是千金大小姐,她饱读诗书,知书达礼,温文尔雅。
后来,她遇到了在自己家做小工的武大郎,当时的武大郎虽然贫穷,但他品行端正,做事利索。
潘金莲的父亲看武大郎是一个可塑之才,便出资资助他上学读书,并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与潘金莲结婚后,在“贤内助”的帮助下,武大郎很快考中了进士,后来在山东阳谷县担任县令。
也就是在武大郎担任县令的这段时间,他和潘金莲被人造谣,谣言愈传愈烈,直接毁了两人的形象。
相传当时曾经一个帮助过武大郎的朋友家道中落,他不远万里奔赴武大郎所在的区县,想要得到武大郎的帮助。
他对武大郎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请武大郎帮他修房子,二是想求武大郎帮他谋个一官半职。
武大郎热情的招待了他,但是对于他的两个愿望,武大郎并没有过多言语,这个朋友以为武大郎不帮助自己了,于是非常生气,便伙同当时的纨绔子弟西门庆造谣武大郎。
他们认为,造谣武大郎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抹黑潘金莲,于是,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就由此诞生了。
武大郎本身是一个清官,但由于谣言满天飞,愈演愈烈,最终他被描述成了一个贪官。
但其实武大郎并不是不想帮助自己的朋友,他早已为朋友买好了田地,也谋好了官职。只是想办成之后再对朋友说,但没想到朋友竟这样传播他的谣言。
最终朋友知道了武大郎的真实用意之后,羞愧难当便自杀了。
但是武大郎的清廉形象以及潘金莲的贤惠形象,却被这位朋友彻底毁了。
二、武大郎真实身材其实,武大郎根本就不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矮挫穷”的形象,他不仅能文能武,而且身量高挑。
上世纪60年代,河北发现了武大郎陵墓,随着武大郎陵墓的出土,关于武大郎身材矮小这个骗局也被揭开。
武大郎陵墓发现于河北邢台清河县武家那村,这里是武大郎的故乡,村里还有他的祠堂。
当时挖掘陵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上世纪60年代,各种挖掘技术不健全,也没有相应的工具,导致挖掘工作一再停滞。
但当时村民团结一致,想要对武大郎陵墓进行修缮,于是便开始了陵墓的挖掘工作。
经过多日的挖掘,最终挖出了一块石碑和一具大约一点八米长的尸骨。
石碑上还刻着武大郎的墓志铭,从石碑中我们可以看到,武大郎的本名叫武植,由于他在家排行老大,便被称为大郎。
与历史文学作品中描述不相符的是,武大郎并非身量矮小,而是仪表堂堂,他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七以上。绝不是文学作品中的“小矮人”。
武大郎墓出土之后,相应的专家进行了开棺和鉴定,最终确定了这是武大郎的墓碑。
经专家鉴定,确定这则墓碑和尸骨实属武大郎。在武大郎墓碑旁边,还有一个墓碑,里面挖掘出一具女骸,经专家鉴定,这则女骸应该是潘金莲。
武大郎的棺材十分华丽,全部由楠木打造而成,楠木的价格昂贵,想必武大郎并不缺钱,因此武大郎并非文学影视作品描述的那般穷困潦倒。
从遗骸鉴定中,专家们为武大郎正名,证实武大郎并非身材矮小,而是身量魁梧。
1996年,后人又修缮了祠堂,正式修好了“武植墓”。
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当时武大郎和潘金莲被好友造谣抹黑,他们两个求助无门。
可能也做了很多的解释,但世人更愿意相信桃色绯闻,于是武大郎身材矮小,懦弱不堪,潘金莲忘恩负义、不守妇道的形象便流传了下来。
甚至在《水浒传》中,依旧把他们两个人描述成了这种形象,直到今天,大众了解了武大郎和潘金莲的真实情况之后,才算还了他们清白。
但现在仍然有大部分人认为武大郎和潘金莲依旧是《水浒传》中所描述的形象。
其实,关于武潘形象被辱这件事,曾经还闹出过一则社会新闻。
当时武潘后人饱受大众对两人形象的讥讽与嘲笑,他们决心将这件事公之于众,于是把这件事儿闹上了电视媒体。
施耐庵的后人得知此事之后,还亲自奔赴武大郎所在的村子对他的后人表示道歉,还曾亲自写下一封道歉书。
如今,这封道歉书依旧在武氏祠堂内存放,如果有兴趣武氏祠堂游玩,可以一睹道歉书的笔墨。
三、小说不等于历史
其实历史与文学作品存在很大出入,这件事情大家都了然于心,不仅武大郎的形象风评被害,我们经常说的周扒皮,其实也并不是剥削人、睚眦必报、十分吝啬的形象。
周扒皮的家业也是通过勤劳节约和勤勤恳恳的奋斗所积累下来的,可见真正的历史与文学作品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的。
很多人都比较喜欢看明清剧,像大火的《甄嬛传》《步步惊心》《如懿传》等,很多人习惯将这些剧的历史情节进行串联。
但是在串联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前后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剧中表现出来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像在《甄嬛传》中皇上的形象,威严、庄重,对待妻子,他毫不留情;对待兄弟更是心狠手辣,确实也基本符合历史上对于雍正的描述。
但在《步步惊心》中吴奇隆饰演的雍正又是另一种形象,我们万不可把影视作品当做真正的历史,所有影视作品的角色都是为这部剧本身来服务的。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剧集的呈现,如果把这种影视剧当做正剧、历史剧来看,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歪曲了历史史实。
如果你想观看真正的史实,可以选择一些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一般都是通过平铺直叙,直接还原历史真相,很少添加个人色彩或受个人意志的影响,所以更加接近历史史实。
除了可以观看纪录片之外,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工具性的历史书籍,像《资治通鉴》等,他们都是真实还原当时历史史实的,读这种书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真相。
同时对于我们读者而言,这就要求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一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多想多查,通过真实的历史情景链来还原这个故事。
另一方面,也对文学创作者提出要求,在撰写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根据史实进行描写,不可随意歪曲历史。
其实,施耐庵的后人有勇气站出来承认施耐庵当时所犯下的错误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还有很多作者,他们即使违背了历史史实,也不曾勇敢站出承认自己的错误。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这种带有错误历史史实的资料一旦流入市场,很有可能就会对那些三观尚未形成的小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
这些小学生可能信以为真,甚至把它作为工具历史书时常翻阅查阅,那么这种书籍造成的恶劣影响就很难挽回了。
除了我们个人和作者要做好自身之外,相应的图书出版单位也应该做好自己的把控作用。
对于那些有违历史史实的书籍予以打回或者予以修正,避免这类书籍流入市场,进入千万小学生、中学生的书桌,成为他们的“枕边书”。
我们经常说多读书,读好书,博览全书应该是我们很多人儿时的梦想,但随着年纪渐长,事物繁多,我们可能把读书这件事儿给忘下了。
其实再晚读书都不算晚,即使现在我们已经不似从前年轻,但只要拿起书来,我们的精神就是充盈的。
总结:
像武大郎潘金莲被辱这件事,可能我们如果不去看书,不去了解资讯,始终还会被蒙在鼓里,始终觉得武大郎和潘金莲都是如此不堪的人。
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多看有益资讯和新闻,我们才能从中获得启发,了解真实的世界,了解真实的历史。
如今,随着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潘金莲和武大郎的形象终于真相大白。或许像他们这样被扭曲的历史人物形象还有很多,这些都等待我们去发掘。
屏幕前的各位读者,如果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形象被扭曲,可以打在评论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