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1)

文I 唐哲

编辑I 唐哲

纷争开始

三国初期,统一思想犹强劲地流于一般舆论之中。及至分立形势确立此种议论实际上内容已发生变化。但蜀国诸葛亮仍以之呼号天下,甚至导,后世部分史家将正统所在与蜀相系。

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2)

诸葛亮死后,天下不再主张汉家正练三国各自安于偏安状态,王室威权随之失坠,大有强臣夺权、朋党渐繁势。在此时局之中,巧妙扶植自身势力的是魏臣司马氏一家。

三国后期历史以司马氏为中心展开记述,有助于对事情的理解。

司马氏一家兴于司马懿,后司马氏统一天下,成立晋室时,他被追谥为宣帝,其名列于《晋书》帝纪之中。

根据记述,司马氏出自传说中的帝王高阳,秦灭而楚汉相争之时,司马印与诸侯伐秦,封殷王,建都河内郡,子孙定居此地。

司马氏自此成为河内温县豪族。

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3)

曹操对司马懿始终保持警戒,司马懿遂专心事务,装恭谨之礼曹操方才渐为安心。唐太宗在《晋书·宣帝纪》的论中、评价司马懿“情深阻而莫测”,就是指司马懿这一面。

在曹提时代,司马懿隐晦其才器,但与曹不甚为亲近,甚至名列曹不四友之一。曹不继承大统之后,逐渐崭露头角,文帝驾崩之时更面听遗命,被委以铺佐明帝曹氧之重任如前所述,明帝曹叙对内万事独裁,对吴蜀则任同族曹真、曹休及司马献处之。

两曹在将才方面皆不及司马懿,且离世较早,之后军事实权逐渐落入司马懿之手。此时,蜀国诸葛亮正举全力经营中原,攻击力其为强悍。

司马懿以防御为重,虽无赫赫功名,但得以阻止了蜀军侵入魏国境土。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相当活跃,首先是经营辽东地区。

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4)

景初二年(238年),为防备蜀军居于长安的司马懿为明帝曹数所召,受命讨平辽东。因辽东公孙渊自称燕王,大有独立的气势。原来两汉之时,自今辽河以东、铁岭以南至朝鲜半岛北部,汉设置三郡进行统治,即辽东(郡治在辽阳西北)、玄苑(铁岭西北)、乐浪(平壤附近)。

三郡之中,辽东处在最中心之位置,其属县辽队(辽阳附近)设盐铁官,而且沓氏(一说查浦,在金州附近)位于山东及江浙两省的海路交通要地。

在后汉末年动乱之时,公孙度在辽东崛起,平三郡之地,越海而将山东东北部之东莱收入囊中,曹操统一北中国时,成为魏的属国。魏许诺:“海北地土,割以付君世世子孙,实得有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渊继承其迹。

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5)

明帝病重

魏国势力刚进入东北地区之时,不幸魏明帝曹教病逝。司马懿从辽东凯旋,屯军幽州治所蓟城(北京),天子下语,召其再赴长安。然行至吸(南卫辉府)时,又传语命,催其火速入京(据《通鉴》)。

明帝对司马懿委以重任,请其与魏之路曹真之子曹爽共同辅佐嗣子齐王曹芳。当时的情况大抵如下明帝原本无子,遂养同族曹芳及另一人。曹芳究竟为何人之子,《三志·魏书》记载:“官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曹芳后封齐王,定为子。

但关于其身世,未见有关联的大臣发出一言。司马懿在辽东之时,明病重,太子曹芳孤立无援,急需有力辅佐。起初,明帝考虑让同族之中最”亲近的燕王曹宇及同族之人辅佐,并发出命令。

于是,二人引用决不可令同族担负政治重责之文帝方针,以此为由,排斥燕王势力,在明帝病床之前,逼其免去燕王等人官职,并令曹爽、司马懿取而代之。

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6)

燕王等人泣而出官。因此,明帝将太子嘱托于司马懿其实并非本意。对于明帝独裁君主式的统治,史家孙盛等人极为赞赏,但其多有任性妄为、大兴土木、耽于游猎等缺点,曾遭当时大臣严厉批评。

著名一例见于《魏略》:太子舍人张茂以吴、蜀数动,诸将出征,而帝盛兴宫室,留意于玩饰,赐与无度,藏空竭;又录夺士女前已嫁为吏民妻者,还以配士,既听以生口自赎,又简选其有姿色者内之掖庭,乃上书谏曰:“臣伏见诏书,诸士女嫁非士者,一切录夺,以配战士,斯诚权时之宜,然非大化之善者也。

又诏书听得以生口年纪、颜色与妻相当者自代,故富者则倾家尽产,贫者举假贷费,贵买生口以驶其妻:县官以配土为名而实内之掖庭,其丑恶者乃出与士。得妇者未必有欢心,而失妻者必有忧色,或穷或愁,皆不得志。

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7)

夫君有天下而不得万姓之欢心者,解不危验明帝失行多遭名流所指摘,加之齐王曹芳非正统出身,以孤朝之交囊承大统,魏室的命运已然处于非常危险之境地。

与司马懿共同辅佐幼帝的曹爽作为魏室疏族,世代与夏侯民充当军入派的栋梁。明帝后半期,司马懿主要活跃于军事上,但如今曹爽再得重权于是二者自然开始对立。

刘孝标根据《魏略》怀疑《世说新语》的记载,但二者之中究竟哪方可信?《世说新语》记载明帝之言岂非直接,《魏略》作为后世记事岂非间接?无论如何,何、邓等人被形容为“神识明彻”的思想家式人物,声名远驰。

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8)

以曹爽为中心,名流何晏、邓飚等人为左右,下有谋士,结成的团体试图独占政权,对司马懿给予名义上之待遇,实则谋划令其远离实权。

司马懿发动政变

但其做法急于进取,频出举措排斥前代遗老,被视为自然秩序的破坏者而遭受人们指责。现列举《傅子》所记曹爽一派的李胜在担任河南尹时的做法如下:河南尹内掌帝都,外统京畿·其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貂,天下四会,利之所聚,而奸之所生。

司马懿一时演意营派排挤、因而美出远离实权的态度,及至魏嘉平元年(249 年),案商来幼济出洛阳时,突然发动政变,强迫大后发令解除曹爽一派的实权。

时,虽然先遭老蒋济等人同意司马的做法,但其本意仅是排挤曹爽划力,将政治导向正途。尔后,司马对曹爽一派之处置极为残酷,《晋书帝纪》中如此记载:诛曹爽之际,支党曾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

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9)

该事件之后,司马氏的势力更加牢固,司马懿受九锡之礼,违逆者渐次被诛灭。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景帝)继承父亲实权。

此人与何晏、夏侯玄一样,以思辨闻名,诛灭曹爽一派时,在父亲帷幄之中积极出谋划策其执掌事权之初,天下名流各司其任,或镇守边境,或主政州郡,或执掌选举,或参与谋划,或参加朝议,四海倾注,朝野肃然。

相较汉末以来的名分论,更想审时度势而善处之,这或许是司马氏家族代代相传的思想。

《魏书·司马朗传》有云:朗以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之制,而郡国无英狩习战之备故也。今虽五等未可复行,可令州郡并置兵,外备四夷,内威不轨,于策为长。

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10)

在统一倾向强烈的三国初期,司马朗提出分离主义的统治策略,开辟了西晋思想之先河。以下特举例叙述其梗概:

魏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掌握实权的第三年,诛杀彼时名望李丰夏侯玄等人。关于此事,陈寿的记载极为暖昧,《魏略》的条理倒是更加完整清晰:李丰此时任中书令,为齐王侧近之臣,常受帝召入官参与密议。

司出马师对此事起疑,问于李丰,但李丰称不知秘事,遂杀之。事实上也许李丰确不知情,密谋诛杀司马师、拥立夏侯玄等记述应为之后延尉公布罪状时所捏造。

当时,担任廷尉者为钟毓,收到李丰尸体时,其一度拒绝审理,但受教命强压,不得已作辞状称李丰与夏侯玄流涤一气,图谋不轨。

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11)

《资治通鉴》采信记事,但关于李丰之事却沿袭《魏书》。

若细加阅读,可发现前后明显存在矛盾。夏侯玄为当时推重的名流,与曹爽、何晏关系密切,是司马氏最为惧怕的对立者。

李丰事件结束后不久,齐王曹芳即遭司马师废黜。虽实际情况不明,但表面程序明了。司马氏奉太后之命,称齐王芳多有背德行为,难承天绪,召集群臣,痛哭流涕,告知百官废齐王乃是出于无奈。群臣无不赞同,彼时大官联名公布齐王背德之行。

其全文载于《魏书》,可归纳为:齐王耽于女色弃辱儒士,废捐讲学,延小优至殿中裸袒游戏,蔑视礼法等。

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12)

此形式对后世历史影响甚大,可谓开废立天子极其容易之先例。齐王遭废之后,高贵乡公曹墨被拥立。

正元二年(255年),在寿春城与吴对战的勇将册丘俭起兵反抗司马氏。

根据檄文,其造反之根本原因在于此时司马氏集兵权于中央,对边疆将士之补给极少。此外,册丘俭还公然揭露司马师恣意废君,反而归罪于君主的事实,并极力唤起舆论。对此,司马师亲自率兵讨灭册丘俭一众人等。

司马师在平定册丘俭叛乱之后不久即在许昌病逝,此时,其弟司马昭(文帝)统领六军,居于京师洛阳。

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13)

借司马师之死,天子亲自下令,使司马昭移军许昌,并令尚书傅报取而代之守备洛阳。但中书令钟会与傅龈互相串通,私改命令,使司马昭与傅搬共返洛阳。

如此一来,司马昭继承父兄实权,实际上已统揽天下政令。据此可以想象,魏禅于司马氏即所谓禅让运动便是自此开始在司马氏集团萌发。

彼时,诸葛诞原本被视为曹爽、何晏一派,但其始终与司马氏共同行动,征伐册丘俭,占寿春城,居住于此。因为此人态度甚是可疑,司马氏谋士钟会、贾充等人计划讨灭之。

诸葛亮死前魏国为什么不内乱(司马氏为何能统一天下)(14)

其是贾充278京都中国通史《魏末传》记载,贾充为了密查诸葛诞的行动,特意出寿春城,以禅让说行试探。对此,诸葛诞威仪严正,羞辱贾充,表明应报魏恩的心迹。

《书·贾充传》也载有此事。禅让应是洛阳名流的热议话题。如此一来,诸诞遭司马师一党所嫉恨,最终在淮南以市卖私恩、抱不臣之心等借口被设灭。

至此,天下已无人可反抗司马氏。

作者观点

其实司马懿一开四作为臣子,他并没有表现出多少野心,而是老老实实的做官,知道曹魏的三代君主都没有活过他,并且在之后司马懿还又等了十年,最后一举夺得大权,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等到了天时地利人和。

参考文献

[1]司马懿这位人生最大赢家究竟赢在何处[J]. 宁稼雨.文史知识,2020(08)

[2]论司马懿形象[J]. 叶胥;冒炘.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5)

[3]关于司马懿曹爽之争的评价问题[J]. 李志民 ,柳春藩.史学集刊,1982(04)

[4]论司马懿[J]. 郑欣 ,杨希珍.史学月刊,1981(06)

[5] 正说诸葛亮. 柳春藩,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