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前十七年和文革时期,马季和唐杰忠等人合作,创作和表演了很多段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如《友谊颂》《找舅舅》《海燕》《高原彩虹》《三比零》等。
那个时候的相声特点是以歌颂为主,也包括一些讽刺在里面,这其实对相声创作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捧哏和逗哏,带入故事的具体环境里。
如果是以讽刺为主,那还相对容易。逗哏的表演,可以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比如侯宝林同志的《夜行记》,就是以第一人称来表演骑破自行车的人。而马三立同志的《买猴》,是以自己作为采购员,来讲另一个人马大哈的故事。
但歌颂式相声里,逗哏的就不能成为故事里的第一人称了。他不能自己歌颂自己,只能去歌颂别人,而且这个人还不能是捧哏的。捧哏的要成为观众和点评者,逗哏的则成为福尔摩斯身边的华生医生。也就是说马季只有用第三者的视角讲相声里的故事,才能表演好歌颂式相声。比如《高原彩虹》《海燕》《女队长》等。
如果你熟悉侦探题材小说,你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了华生医生对福尔摩斯的吹捧,失去了华生医生的证明,就是没有了这个视角,就很难证明福尔摩斯的破案水平高。
同样,在歌颂式相声里,如果逗哏的马季,没有参与到《高原彩虹》《海燕》《友谊颂》里扮演活宝似的搞笑角色,那这个喜剧包袱就很难抖起来。其实再多想一想就能明白,为什么《西游记》里,孙悟空旁边有一个猪八戒。这个猪八戒就是起喜剧作用的。
其实,在我国的传统戏曲或者影视剧中,往往需要这种衬托型的冒失鬼、愣头青、自以为是的“丑角男”。连样板戏里,比如《沙家浜》,都要在阿庆嫂身边,安排三个男人:好男人指导员、坏男人刁德一和蠢男人胡传魁。
马季同志在文革前后,创作十分困难受到很多限制的情况下,充分挖掘传统文艺的表现形式,设计出一丑一美、一庄一谐的相声故事,把歌颂式相声发挥到了极致,不但做到了歌颂好人好事,歌颂毛泽东思想培育的社会主义新人,还给文革特殊时期增加了喜剧相声,给观众带来欢笑。
当然,进入到改革开放后,我们用相声的手段就不局限在歌颂这一方面了。马季先生运用起了讽刺的手法,为亿万观众奉献了《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等新作品。这个时候,马季完全可以用第一人称融入到作品之中,这是相声表演最擅长的。
如果我们现在的相声演员,能充分借鉴前辈们的经验,创作思路再广一些,不要总是停留在取笑捧哏和他的亲属,不要总是用犯错和纠错的狭窄模式,那新时代的相声创作将会绽放更多的花朵。
这就是为什么马季能成为侯宝林、马三立、刘宝瑞之后的又一位相声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