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杰讲石泉完整版(朱文杰五味什字)(1)

五、五味什字的祠堂寺院

  五味什字西段路北有多忠勇公祠,也称即忠义祠,清同治十三年(1874)为西安将军多隆阿所建。

  《明清西安词典》载:“多忠勇公祠,奉祀清西安将军多隆阿之祠,多隆阿,字礼堂,同治初,为钦差大臣西安将军。同治三年(1864)四月十三日被蓝朝柱部(太平军的一小支农民军)击毙于盩厔(今周至),年四十七岁,清政府谥曰忠勇。”《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祠祀考》载:“光绪二十七年两宫西狩,赐祭一坛,派大学士那桐致祭,又派贝子溥良致祭。”

  这个清政府的忠臣孝子多隆阿,镇压反清起义军十分卖命,经历数十年,身经数百战,克复省城、州、县所向披靡,民军望风而遁,不敢交锋。所以清廷认为他忠诚仁烈,有勇有谋,为咸丰、同治间第一名将。因多隆阿死在周至,周至为西安府领,所以给多隆阿在西安修建的多忠勇公祠堂也就特别之宏伟。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多忠勇公祠被闲置而荒凉。到了1918年陈树藩驱逐陆建章后主持陕政,才把多忠勇公祠改为“安福俱乐部”,作为接待官宦贵宾的娱乐场所;不惜巨资从日本购进高档生活用具、娱乐器械。在俱乐部后院建成“地滚球”活动室。“地滚球”实际又叫“保龄球”,最初叫“九柱戏”,起源于德国。是一种在木板球道上用球滚击木瓶的室内体育运动。流行于欧、美、大洋洲和亚洲一些国家。

  这太让人惊诧莫名啦!真正想不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风靡中国,当时被人们视为时尚的保龄球,竟在70多年前就已引入五味什字曾经的多忠勇公祠。而我最早是1992年在深圳给香港黄河文化出版社打工当副总编时,才接触到此球,也仅上场打了最多半小时就退场了。在西安还是2000年打过几场,全是因为我原铜川歌舞团团友王渝鲁在南二环永安大厦承包了一个保龄球馆,被邀去不花钱玩了几次,还带朋友傅晓鸣等去开了几回洋荤。

朱文杰讲石泉完整版(朱文杰五味什字)(2)

旧时大院 绘图/@陶浒

笔者是在肖君写的《“地滚球”落户西安及衰微》一文中知道的。当年这个“地滚球”活动室,场地为长方形,门开在南端,场内是红松木地板,北端修有方形木槽。在其左侧,靠墙有狭长的斜坡木槽直通门里。在方形槽内,放着不少类似棒槌样的木棒在斜坡槽内,摆了一溜串“地滚球”。球是木制的,据说活动时,先把木棒子在方槽南沿上栽成几排。然后,一人用力从门首抛掷木球,沿着地板猛滚过去,看谁撞落几多木棒以分胜负。这种活动,既要用力,还要技巧,活动起来饶有兴致。有人说,内地这种设施少见,在沿海地区,有些海员俱乐部偶尔有此设备。

  1921年皖系倒台,陈树藩失败,临走时,一些撤退人员把轻便和价值昂贵的娱乐器械及家具等劫掠一空,只留下地滚球活动室未动。

  1923年刘镇华为省长兼督军。为装潢门面,在闲置的馆堂设立储材馆,以民政厅厅长郭芳伍兼馆长,这是个冷机关,“地滚球”活动室依旧关闭。1925年2月17日,刘镇华离陕赴豫,吴新田进城后“储材馆”被撤销。该馆驻进军队,吴的军队纪律涣散,兼有一些双枪兵(除步枪外还有烟枪),原来馆堂的设施,悉遭破坏。“地滚球”活动室自属在劫难逃,它只能在西安成为昙花一现的运动器械,载入史册罢了。

  到了第一次国内大革命时,民国十六年(1927)初,中共陕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支部住此祠办公,支部书记亢心栽。共青团陕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支部也在此建立,支部书记任致中。

  当时,平民教育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平民教育委员会”也设在这里,在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全市还开设了一些平民学校,陈浩生、党修甫等同志编写了《平民课本》。

  1927年初,国民联军苏联军事顾问团的赛夫林、鸟曼诺夫等在这个祠内住过。不久,中共领导的省、市总工会设在这里。从同年的6月以后,政局恶化,西安白色恐怖严重,工会遂停止了工作。当时,党内的交通处也设在这里。

  田克恭在《五味什字》文中说:杨虎城主政陕西后,以马青苑为司令的西安警备司令部驻扎在多公祠内。1931年,还在祠内成立了政治部宣传队,招收的宣传员均穿军装,有一位女宣传员是省立女子师范学生名胡颖(原名胡孝英),剪短发穿军装,常经过南院门,当时南院门是城内较繁华的地方,人很多,所以颇引逗群众的注意,于是一大伙流氓齐鼓掌大笑故意臊皮,酿成了所谓“拍手事件”。

  抗日战争开始后,民国二十六年秋驻陕军需局在西安五味什字多忠勇公祠(今市六中西邻的干休所处)成立,主要为抗日前线组织生产和收购棉布、棉纱等。第一任局长是十战区少将汪奇伯。军需局驻在多公祠内直到抗战胜利。

朱文杰讲石泉完整版(朱文杰五味什字)(3)

旧时街景 绘图/@陶浒

另外,1940年陕西省国防工事关中区野战工事处在五味什字成立。动员西安民众和机关团体在古城墙挖防空洞数十处。

  清光绪《清西安府图》所绘,多忠勇公祠西边还有一座长安县节孝祠。

  田克恭《五味什字》文中有:五味什字曾经有个印花税局,建于民国初年。至今,原来青砖箍的上部为半圆形矮小的税局门尚完整,内部的旧平房已全拆。在抗日战争期间,印花税局结束后,这里成了“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监理处的地方。解放初,在原税局地方设了军区医院。后来医院扩大,将它东邻的多忠勇公祠全部占用,并向北扩充用了在盐店街南侧“五省会馆”部分地方,改建为军区第三医院。以后医院迁走,地方成了军区的家属区。近年来,军区在这里修建了几幢六层高的楼,为军区招待所。

  万清寺。这是清代修建的寺院。民国初年,将这里改建成一所官办的女子初级小学。大约在1925年以前将这所女校改名为“正本小学”,直到抗日战争前期,西安常受敌机轰炸的威胁,小学遂停办。在抗战期间,成柏仁先生创办的《秦风日报》和刘文伯先生创办的《工商日报》联合发行,曾在这里设过营业部,因联合版发表“反内战、反独裁”的进步言论,遭到特务迫害,逮捕了主编张性初,捣毁了营业部,强迫两报停刊。现在院内残存着原来东西走向的几间旧式平房,墙上用青砖箍成带半圆形顶的几个窗子仍完整,当年联合版的营业部就设在这座房内。

  解放初,自来水公司安装队设在这里。以后公司迁往西关新址,该公司在这里办了一所园林学校(当时水司和园林学校是一个系统)。以后该校停办,这里成了自来水公司的家属院。

朱文杰讲石泉完整版(朱文杰五味什字)(4)

六、五味什字的灯节与美食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叫“灯节”,是我国民间一个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相传,汉代的长安城已有元宵张灯风俗。每当元宵佳节来临,大街小巷花灯盏盏,家家室内外、宅院、大门,五颜六色的彩灯高悬。大街小巷孩子们手挑着花灯窜来跑去,嘴里唱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咧回家睡”,玩赛灯,看谁的灯笼好,对(撞)灯,看谁手中灯笼结实。五味什字的灯会在当年一直是闻名西安古城的,每逢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晚上,各药店尤其是藻露堂和它对面的敬元堂、敬信堂,从门口到后院最深处密密麻麻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相互媲美,争奇斗艳,交相辉映。还有工笔彩绘《红楼梦》《西游记》等戏文和神话故事为内容的四面、六面各式玻璃宫灯,能转的彩灯,富丽堂皇,以及用彩色纸精心扎制的各种鸟、兽、虫、鱼、花形的灯,最常见的有莲花灯、金鱼灯、羊灯,栩栩如生,五彩缤纷,透着吉祥如意,让人眼花缭乱。每年灯节时,各大商店、药店,及大户人家,都事前做好充分准备,争着出奇制胜,展出最有特色、最能赢人的灯,以广招徕,并借此兆示自己一年来生意的红火旺盛。正因五味什字的灯种类繁多,精致奇特,所以逗引得城里城外的人都蜂拥而至,一饱眼福,五味什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上年纪的人和孩子们是无法挤进人群观灯的。有钱人家的妇女坐着漂亮的轿车去看灯,往往遭到一群流氓起哄,调戏车辕上坐的太太小姐,有时竟连轿车都抬起来了,至于将人挤倒踩伤更是寻常之事。

  五味什字的美食小吃在西安城、南院门一带也是热闹非常。例如,名叫“五味居”的山西刀削面馆,这名字与街名相同,加之山西刀削面的味道比较正宗,在这一片街区很是有名,后迁走。

  在这里开业后迁走的还有著名的清真牛羊肉泡馍馆“一间楼”。“一间楼”原称“德润福”,系回民刘德福,民国十六年(1927)在五味什字开设。后因经营不善,民国十八年(1929)转给回民刘文玉、刘子俊兄弟经营,二十四年(1935)迁到钟楼西北角。因仅一间门面和一间楼房,故名“一间楼”。“一间楼”在五味什字经营了8年,但却鲜为人知。

朱文杰讲石泉完整版(朱文杰五味什字)(5)

“一间楼”旧址 绘图/@陶浒

再有五味什字王根儿腊汁肉,即《碑林区志》所载:王庚的腊汁肉。我们却叫“王嗝”的腊汁肉,当年以为是吃得把人噎住了打嗝的“嗝”,不念成儿化音。也卖能夹肉的“白吉”馍。据传是用他家祖传的腊汁肉汤煮的,远近闻名。王根儿卖的腊汁肉是选最好的硬肋肉,用最好的八角、花椒、草果、丁香、良姜、蔻仁等20多种作料烹制。火候也掌握得很到位,肉烂而不散,味浓而不腻。他卖腊汁肉并不是开的铺子,是王根儿本人挑一副担子摆在一处固定的地点,从每天上午10时卖到中午12时,在这两小时内,附近的商店以及老雇主们按时去买,一般都是记账,到月底清算。卖主和买主相互信任。这种古老的个体小本经营方式延续了许多年,生意不错,到20世纪50年代初停业。

  另外,在离五味什字不远的卢进士巷(今名芦荡巷),也有一家卖腊汁肉的“樊凤祥腊汁肉铺”,1956年公私合营,“樊凤祥腊汁肉铺”改名“樊记腊汁肉铺”,樊凤祥任经理,店址迁到五味什字西南角。我们叫“老樊家”腊汁肉,当年也是很出名的,据传腊汁汤是从清朝一个腊汁肉小贩的作坊买的。小贩的腊汁汤为祖父所传百年老汤,其祖父的陈腊汁汤当然更早。

  这种陈年腊汁肉汤,笔者也知道,因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就有一罐子用厚厚一层油封住的腊汁汤,用时腊汁汤不加生凉水和酱油,也不朝外撇油,保持一定多的油汁,用后待凉后一层油自动封往老汤,再加盖密封,待下次再用。我父亲说这汤都用了30多年了,不会变质。

朱文杰讲石泉完整版(朱文杰五味什字)(6)

  “老樊家”腊汁汤大致和我家的差不多,但人家天天炖肉,周转快,更不会变质。传说“老樊家”的绝招是以陈腊汁为汤,以糖色美化肉色,因而肥肉不腻,瘦肉无渣,食后味香而醇厚。后“老樊家”又迁到马坊门东北角。1961年“樊记腊汁肉铺”迁至竹笆市北段东侧营业,1978年,改“樊记腊汁肉铺”为“樊记腊汁肉店”,在竹笆市营业至今。

  五味什字与南广济街、南院门十字路口东北角,有一家三间门面宽的“老韩家挂粉汤圆”,也是西安独一无二的老吃货,传承百余年的名贵小吃。据传,清光绪年间,南方人林某在南广济街摆摊制卖汤圆,后传给南方人沈某继续设店经营。清光绪二十六年陕西年馑,沈回原籍时将店传给他信任的学徒韩某,韩家从此时起经营汤圆。清末韩某去世,其子玉堂继续营业。辛亥前革命党人张凤翙、张云山等常在汤圆铺隔壁的“林盛楼”(辛亥后改名“义聚楼”)聚会,于是也常顺便在韩家吃汤圆,因之民国初年韩家汤圆名噪一时。文友王永生写文章形容韩家汤圆:“圆溜溜、胖乎乎、白嫩嫩,小调羹(汤勺)送入嘴中,咬上一口,滑爽细腻,香甜可口。伴随着糖馅慢慢地溢出,五仁的浓香,玫瑰的馥郁,桂花的恬淡……阵阵香气萦绕面前,直扑口鼻而入。”到了60年代,韩家汤圆铺子可能换了主人,变成了卖豆浆油条的小店。

  五味什字上还有一家高氏经营的饭馆,属于个大众化的饭馆,主营“红肉煮馍”,允许顾客自带自家烙的锅盔馍去,用红肉(已用酱油调料煮熟的小方块猪肉,其色酱红,故名)给煮,这样只掏肉钱,比较合算。而在高氏饭馆煮馍,肉给得多,汤浓而味香,如此“物美价廉”,自然顾客盈门。

朱文杰讲石泉完整版(朱文杰五味什字)(7)

  而到了“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的秋冬季节,临潼火晶柿子上市时高氏饭馆则添卖“柿子饼”,也叫“黄桂柿子饼”。临潼火晶柿子最为驰名,皮薄如蝉翼,肉甜似蜂蜜。它色泽鲜红,肉质致密,个儿虽小,含糖较多,营养价值很高,且无硬核,是制作黄桂柿子饼的最佳原料。而1975年秋,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带着媳妇来临潼,参观兵马俑。在街边,看到有农民在摆摊卖柿子,红艳艳的,晶莹剔透,很可爱。亲王生长于热带,没见过柿子,很好奇,回到宾馆后,美美地吃了一盘子火晶柿子。一下子让临潼火晶柿子传遍全国。

  而以临潼火晶柿子为主料制做的黄桂柿子饼,既可当作小吃食用,也可作为宴席上的点心佐餐,是西安特有的风味细点之一。关于黄桂柿子饼,民间流传着李闯王的一段轶闻。说明崇祯末年(1644),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称王西安后,继续进军北京。李自成进军途中路过临潼。当时正是荒年,粮食短缺,临潼的老百姓就用当地所产的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柿面饼,让战士们在路上食用。由于这种饼抗饥耐饿,义军官兵食后,个个精神抖擞,所向无敌,没有用多长时间就一举攻下了北京城。从此,临潼人民年年在金风送爽的季节,都要制作柿面饼吃,用来纪念李自成。以后此饼传入西安,经过多次改良,遂形成现在西安的一种名贵食品。柿子饼制作颇讲究,用临潼火晶柿子同白面掺和做皮,用白糖、黄桂、玫瑰、核桃仁,再加一小块猪板油(解放后制作时只放清油)等料做馅,在鏊锅中加清油烘烤而成,表面金黄,红润鲜亮,吃起来黏软芳香,后味无穷。每逢秋冬季节,西安街头卖柿子饼的小铺不少,老长安县门口(今社会路南口)的柿子饼较有名,而五味什字高家的柿子饼尤为佳品。

  今天的五味什字,依然是西安的美食小吃一条街,首先是风行一时的各种火锅,有大自在火锅店、海鲜假日餐厅、码头会老火锅、古城好一锅羊蝎子火锅、凹串串,等等。

朱文杰讲石泉完整版(朱文杰五味什字)(8)

  还有五味什字东南角的海荣锅贴馆五味什字总店,海荣锅贴的历史,还得从1947年腊月前后说起,那一年宣海荣卖掉蓝田县宣堡村的老宅,和夫人王桂兰来到西安,在西安的五味什字与南四府街东南角购置了三间土胚房,做起卖锅贴、醪糟的生意。来自厨师之乡蓝田的宣海荣和王桂兰夫妇,靠着能吃苦,靠着蓝田人独有的厨艺,靠着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老实厚道,从零起步,就在这里扎下了根。当然也仅是为了糊口度日的小本生意。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 “公私合营”运动,倾注着宣海荣心血的小锅贴店,与位于西大街上的鼓楼锅贴馆公私合营成了一个店。1962年宣海荣因病不幸去世,这就是宣海荣和王桂兰两位老人一手创业的这个老店的历史时期。

朱文杰讲石泉完整版(朱文杰五味什字)(9)

王桂兰老人年轻时在上海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王桂兰老人一直不忘她当年进入西安,和丈夫宣海荣白手起家,历经千辛万苦创办的小吃铺子,那可是她生命中最重要阶段呀。于是,她支持孙子宣建军在当年小吃铺子的五味什字旧址,恢复开设专营锅贴的小吃店。并且自己也参与制作、经营。王桂兰老人鼓励宣建军说:“大胆干,没事,世上从来就是有多粗的蟒,就有多大的洞!”就这样,宣建军以爷爷的名字,把重生的锅贴馆命名为海荣锅贴馆,以寄托自已的不忘根本。他感慨地说:“每天来到店门口,抬眼望去,爷爷的名字便映入眼帘,我明白,自己是站在前人的肩上向着更美好的境界攀登,感恩之心便油然而生,奋进之志便更加坚定。”而承继宣家锅贴制作技艺这么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就落到了宣家第三代宣建军的肩上。

  如今的海荣锅贴馆,房子也焕然一新,装修得古色古香、窗明几净,顾客盈门。这家店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是一家传承有序7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

  他们还成为西安传统小吃制作技术规范中锅贴项目的技术标准制定单位,这充分证明,如今的海荣,在西安的餐饮市场上,对锅贴这么一种传统小吃,已经成为有着相当大、相当权威话语权的单位。

  还被西安教育电视台《食娱天下》授予“2008厨艺风采大赛优胜奖”。2008年、2015年海荣锅贴馆两度被西安市消费者协会命名为年度诚信单位,同时荣获陕西省3•15诚信维权组委会“陕西省3•15无投诉示范单位”,陕西省企业诚信协会“陕西省餐饮行业优秀企业”,还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华特色餐饮美食名店”。其主营产品海荣锅贴则喜获“第十一届陕西餐饮厨艺展示2016大众喜爱品牌”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可以说声誉鼎盛。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为之题写对联:“锅小乾坤大;贴心日月长。”宣建军把这付对联,挂在店门两旁。宣建军还说“海纳百川,荣源诚信”这8个字,是海荣锅贴馆必须严格遵守的经营原则。还有,如把这两句合在一起稍微调整一下还成了一首寓意颇深的藏头诗:

海纳百川强,

荣源诚信广。

锅小乾坤大,

贴心日月长。

  这首藏头诗让我明白海荣锅贴馆是一家文化积淀深厚的名店。文化学者商子雍兄评价海荣锅贴馆的“做生意绝对不能亏人”是属于一种的崇高理念。他还借顾客的口评价海荣锅贴馆 “大众餐馆,星级水平”。

  海荣制作的锅贴的外观特点为“金脊背,鱼肚皮”,内在品质则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绿色健康,很快就在西安餐饮市场上有口皆碑、口耳相传,成为名闻遐迩的名品、名店。

朱文杰讲石泉完整版(朱文杰五味什字)(10)

  老字号的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老一辈人对人、对事的认真态度,海荣锅贴自从90年代复馆至今,宣海荣的夫人王桂兰几十年如一日,不管严寒酷暑、还是烈日炎炎除了身体原因外,每天都来的最早、走的最晚,坚守着品质、坚守对顾客的责任,更坚守一份希望。直到今年已经100岁高龄的王桂兰老人依然每天要来到五味十字的祖宅,海荣锅贴老店,来尝尝第一锅锅贴的味道正不正,准备工作做的好不好。如今,海荣锅贴馆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但王桂兰老人对孙子宣建军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娃呀,嫑把运气当本事!”百岁老人王桂兰这句话,振聋发聩,可谓至理名言。

再就是一家山西杨记麻花也不错。

  而澄城会馆是我经常光顾的吃饭地点,这10年来,不下20次。商子雍和《西安晚报》的文友经常在这里宴请朋友,记得参加人有商家三兄弟中的子周、子秦,我的朋友薛东星、刘新中、东曼伟、刘平安,还有师大教授刘路、朱鸿等,还有这几年我受邀担任碑林区政协编写《名人眼中的碑林》《十说碑林》两本书的特约编审,开编辑会时,多次也到这里就餐。吸引我的美食是这里澄城小吃水盆羊肉、羊肉墩子、红苕丸子等。我一次和画家张杲、陈让去,点了几个招牌菜,我品尝后发现其中大虾球非常好吃,是一般星级大酒店做不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