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词]品琴曲、学地理

——阳关三叠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伊熙老师。

今天我们来鉴赏一首古诗,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3.浥(yì):润湿。

4.客舍:旅馆。

5.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6.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儿童古诗三百首八阵图(跟着古诗词品琴曲)(1)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史上最著名的送别诗,可能没有之一。古人给这首诗谱上曲,传唱了上千年,这首诗也因此有别名《渭城曲》。唐人谱的曲子,大概在宋朝时失传了,明朝时人们重新谱曲。现在我们听到的《阳关三叠》就源自明朝的曲子。

这是琴舍的小盆友定级时录制的视频,虽然仍有瑕疵,但值得鼓励!

咱们边听边再来看看元二,也就是元常,在家族同辈中排行老二,所以一般称之为元二。如“白二十二舍人”就是白居易,也因白居易排行第二十二,又任职中书舍人,所以朋友会这样称呼白居易。这个元二只在两首诗中出演过一次主角,不详何人,杜甫有《送元二适江左》诗,自注云:“元曾庆孙、吴(即兵家孙武、吴起)举。”可能就是这位懂得兵法的人。“安西”,安西都护府,府治在龟兹,即今新疆库车县地,是唐朝守边重镇。天宝六年(747),唐玄宗命高仙芝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元二也可能曾奉使到高仙芝处。

地理卡片

渭城、阳关与安西,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

这些地方,正是中原到西域交通线路的起点、中点和终点。渭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地处关中平原、渭河以北,在唐朝都城长安附近,即古咸阳城。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地处河西走廊西部,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赴西北边疆的要道。安西即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麓一带。唐贞观时期设置,治所先后在西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统辖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安史之乱后,安西四镇相继陷落。

儿童古诗三百首八阵图(跟着古诗词品琴曲)(2)

图1

儿童古诗三百首八阵图(跟着古诗词品琴曲)(3)

图2

元二出了阳关,迎接他的将是辽阔的荒漠和零星的绿洲小国,从长安到那里行程几千里,条件艰苦。渭城一别,王维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老朋友都是未知的。当年的车马很慢,一别可能就是一辈子,多说无益,千言万语尽在酒中。

诗姐解读

早春,清晨。细雨打在官道的尘土上,出现一个个斑斑驳驳的小圆点,扬起了轻轻细细的烟尘。渭城在渭河北岸,与长安隔水相望。渭河水已经涨了起来,哗哗地流淌。渭城郊外的客栈,王维和一众好友,在这里送别元二。元二将要西行,目的地是万里之外的安西。

客栈的黑瓦,泛出青苔的颜色;用来系马的柳树,年轮增长了一圈,再次发出黄绿色的新芽。送君千里,美酒干杯,千言万语,终有一别。折下柳枝,赠给元二君,因为这“柳”,寄托着老朋友们的“留”别情。

盛唐时期,中原、河西与西域都在唐王朝的统辖之下。那个时候,人们在中原和西域之间来往是一种常态。像王维送别元二的场景,也许每天都会在长安、渭城的各大酒肆中上演。

不过,也许只有诗人王维,把元二将要前往西域的“路线图”,用一首诗凝练地概括了出来。

从地处关中平原的渭城启程,沿着渭河向河流的源头进发;翻越陇山、渡过黄河,行走千里河西走廊;走廊尽头是阳关,出了关城,你会看到漫天黄沙,听到驼铃声声,那就是安西都护府的地界。

这是一首“长诗”,不是诗歌的字句有多长,而是元二要走的路,很长很长。一千多年来,我们也一直读着这首诗,跟着元二在这条路上行走,只见朝雨淅淅沥沥,轻尘飞腾又落下。

从古至今,大家在离别时都会来一曲《阳关三叠》,来表达送别之情,今天的鉴赏内容暂时告一个小段落,下期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