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一轮复习(1)

1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下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侧重写景,以“登临送目”起笔,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以“画图难足”作结,道出金陵美景是难以用画笔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这是全景式的扫描,目极千里,澄澈的江水好像一匹绵延的白绢,青翠的山峰犹如林立的箭头,景象开阔高远。

C.词的下片借古抒怀,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繁华而相继灭亡,并陈说空叹兴亡荣辱其实没有意义,只有奋起变革,有所作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D.全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词人在对金陵美景的赞美中、在陶醉于商女所唱后庭遗曲的旋律中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误,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而不是“直抒胸臆”。

故选D。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是赞美历史上的孙权,表达对英雄的敬仰,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以当年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当权者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廉颇的典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用廉颇遭谗但尚有人来问,与自己二十多年被人遗忘相比,含蓄地抒发自己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故选D。

18.对下面一首诗词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A.首句的“芙蓉”即荷花,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入诗,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诗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来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的艺术手法,抒写了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工整的五言格律诗”错,这是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中间两联不对仗,属于古体诗。

故选C。

19.对下面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A.这首词是“记梦”,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

B.“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

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反衬相聚的欢欣。

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反衬相聚的欢欣”理解有误,词的下片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自肺腑出,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并非“相聚的欢欣”。

故选C。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描写词人亲眼目睹扬州城如今凋残和败坏的景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移情手法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和胡人的罪恶。

B.上阕今昔对比,用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上片用今日的“空城”来反衬昔日的“名都”;昔日“春风十里扬州路”和今日的荒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C.下阕运用杜牧的典故,杜牧虽是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的景象,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D.本词造境清雅空灵,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C. “上片用今日的‘空城’来反衬昔日的‘名都’”错,应该是用昔日的“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衬托出今日扬州城的荒凉。

故选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五)①

杜甫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注①:何将军,郑广文好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与郑广文满怀兴致而来,初见“剩水”“残山”,心中难免有凄凉之感。

B.颔联将“绿”“红”前置,句法灵动,突出了“折笋”“肥梅”给人的视觉冲击。

C.第六句中的“金鱼”是何将军的配饰,“金鱼换酒”写出何将军好客及嗜酒豪兴。

D.本诗中诗人山林做客显得放松随意,与《客至》中诗人因菜少酒陈略显歉意不同。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心中难免有凄凉之感”错误。“剩水”指园中水塘之水,“残山”指园中假山,这些是园中的景致,并非表现了山水残破之景。这两句展现了雄阔的气势,而非体现凄凉之感。

故选A。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泊①

陆游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相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②空。

【注】①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黜,闲居四年后被任命为夔州通判,此诗即作于赴任西行途中。②堞:城上的短墙。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入蜀的原因,引出了后文写自己的心情。

B.本诗构思巧妙,颈联才通过泊船时的一件小事及眼前的景色正式人题写“晚泊”。

C.颔联实写了蜀地“万死一生”“千峰百嶂”的恶劣环境,侧面烘托诗人的心情。

D.尾联夜泊淮南,写出落日啼鸦,渲染出凄凉的气氛,烘托诗人悲伤的心情。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颔联实写了……”错误,首联说“今年作梦到巴东”,可知下面不是实写,而是作者的想象之景。

故选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

刘希夷②

清洛浮桥南渡头,天晶万里散华洲。

晴看石濑③光无数,晓入寒潭浸不流。

微云一点曙烟起,南陌憧憧④遍行子。

欲将此意与君论,复道秦关尚千里。

【注释】①殷四:诗人的同乡晚辈。②刘希夷,初唐诗人。③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④憧憧:往来不定的样子。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呼应题目,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天气情况,为下文送别做了铺垫。

B.“晓入寒潭”“曙烟起”描写了冷寂、朦胧的景象,烘托了离别时的伤感。

C.第五句“微云一点”描绘了天边淡淡的、细微的云色,突出了天“晴”。

D.本诗中诗人对友人充满不舍之情,可又想到路途遥远而不能再挽留他。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B.“描写了冷寂、朦胧的景象,烘托了离别时的伤感”错,本诗描写的离别时的天气情况以“晴”为主,所以用“冷寂”来形容“晓入寒潭”的景象不妥,同时此处的景画也没有烘托离别时的伤感之情,这首送别诗只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因路途遥远,宜早上路的谆谆劝导之意,没有伤感之意。

故选B。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艺术地表现赤壁之战,曹军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

B.颔联“张”“照”二字,渲染了吴军的攻势,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景象的写照。

C.颈联中,“鲸鲵”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以此典故割裂了前文咏史的情感线索,回到送别中来。

D.后四句有感而发,诗人希望友人此去看到大战时留下的遗迹后,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诗人,以“壮心魄”。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以此典故割裂了前文咏史的情感线索”分析错误,诗人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他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

故选C。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B.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C.“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D.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错。作品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结尾两句写溪水西流的现象,即景生感,借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故选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③,三谢不能餐。

[注]①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李璘的起兵失败之后。②雕胡:菰米,秋季结实,色白而滑,古人当作美食。③漂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指馈赠食物。韩信贫贱时,有一位在江边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他富贵后,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即题而咏,交代夜宿荀媪家,“寂寥”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由点及面,写尽农家的酸辛悲苦。一“苦”一“寒”,语义双关,耐人寻味,折射出诗人的悲悯情怀。

C.颈联写荀媪对诗人的热情款待。白色盘子里的菰米饭在月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荀媪的善良、诚挚把诗人深深感动了。

D.全诗即事抒情,风格朴素自然,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以豪迈飘逸风格为主的李白诗歌中别具一格。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由点及面”错,由诗句“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中先“田家”后“邻女”可知,作者先写“田家”,是面,然后写“邻女”,是点,叙述顺序是从面到点的。

故选B。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②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②陈与义,宋朝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之际。当时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感到幸运的感情。

B.颔联使用了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为饰的旗,常用来指皇帝。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自己行万里路奔走于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诗人与尹潜都主张定都南京。

【答案】A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综合把握能力。

A.“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感到幸运的感情”分析错误,“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C.“与戴叔伦诗句……之意相同”错误,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

故选A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缺少”讲。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前者指‘生活贫穷’”错误,此处是指“不得志的困境”,“居穷道不穷”是说人处于困境仍注重修养。

故选A。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王安石

练巾藜杖白云间,有兴即跻攀。追思往昔如梦,华毂②也曾丹。尘自扰,性长闲,更无还。达如周、召③,穷似丘、轲④,只个山山。

【注】①此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王安石晚年从朝廷罢归金陵钟山。②华毂:华美的车子。③周、召: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姬旦、召公姬奭。④丘、轲:儒家圣贤孔子、孟子。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写词人头戴白巾,手持藜杖,登上钟山优游,乐而忘返,过着一种清高洒脱的生活。

B.上片后两句词人由现实追思往昔,以前身居高位的生活与当前徜祥山水的境况相比,恍如一梦。

C.词人爱好闲静,不愿受到尘俗纷扰,“更无还”一句表明终老于钟山,不再回到尘世的决绝。

D.尾句“只个山山”不仅呼应首句,并且词约旨远,反映了词人对被罢官的愤恨和对人世变幻的感伤。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反映了词人对被罢官的愤恨和对人世变幻的感伤”错。尾句“只个山山”,既反映了他对钟山风光的欣赏和倾慕,又表达了他以穷为乐的超俗和自慰,还隐隐透露出他对穷达悬殊的怅惘和对人世变幻的慨叹。

故选D。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舂陵迎阳亭

(南宋)赵师侠

西风又老潇湘树。翩翩黄叶辞枝去。斜日淡云笼。溪山烟霭中。危阑闲独倚。縠浪①连天际。残角起江城②。书空征雁横。

苏幕遮·怀旧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縠浪:波浪。②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兴师北伐。

10.下列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菩萨蛮》上阕写亭中所见之景。西风、黄叶、斜阳、溪山、烟霭,构成一幅凄凉、萧瑟、朦胧的秋日黄昏景象。

B.《苏幕遮》上阕写辽阔多彩的秋景。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淼淼秋水、翠色寒烟,壮丽阔远,顿生衰飒悲苦之感。

C.《菩萨蛮》下阕三、四两句,诗人身处舂陵,见征雁横空,隐约听残角之声,视听结合,更添中原难复的家国愁绪。

D.“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借芳草怀远,兴寄离愁,以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顿生衰飒之感”错误。上片描写的秋景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

故选B。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鉴赏错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