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大爆发(全面解读布鲁氏菌病)(1)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因病致贫;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布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3,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7和9,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5及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共6个种19个生物型。此外,也有海洋种、田鼠种等新报道的种类。

  二、临床表现

  布病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潜伏期长短与机体的免疫状态、侵入人体细菌的菌种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径等各种因素有关。如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强,感染后临床症状较重,潜伏期短。牛种布鲁氏菌相对毒力较弱,潜伏期较长,发病也较缓和。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剧烈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大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俗称“懒汉病”。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三、诊断原则

  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布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诊断》(WS269-2019)。

  四、治疗原则

  布病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具体参照原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一)急性期患者治疗

  1.急性期无合并症患者治疗

  1.1.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1.4疗程6周,可根据治疗情况适当延长治疗时间。

  2.急性期有合并症患者治疗

  2.1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疗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2.2合并脑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代头孢类药物,并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

  2.3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他器官或组织脓肿病例,在上述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加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必要时给予外科治疗。

  (二)慢性期患者治疗

  1.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的治疗。

  2.中医药治疗:慢性期稳定型病例治疗多采用中医药治疗。

  五、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1)人感染布病主要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2)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治愈的,增强信心。(3)宣传对象包括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以及疫苗生产人员、实验室科研人员等。

  2.暴露后预防:随着活疫苗免疫牛、羊的增加,兽医免疫感染的问题更为普遍。疫苗针头扎伤和飞溅入眼睛(结膜接种)是暴露的危险因素,因此建议药物治疗21天。此外,事故后应尽快检测血清布鲁氏菌抗体,为发病后随访提供基线。

  3.检疫及淘汰疫畜、培养健康畜,畜群免疫接种等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