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申国、缯国和西戎强强联合灭亡西周

周幽王在位时,西周国势已颓,戎狄恃强,屡侵王畿,军事斗争形势严峻;三川皆震,河水竭,岐山崩,自然灾害严重;幽王无道,远君子、进小人,任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之徒,如以虢石父为卿士治国理政,国人皆怨;幽王又宠爱褒姒,“坐则叠骨,立则并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成天饮酒作乐,滥施淫威。周王室危机四伏。

春秋战国申国怎么灭的 缯国和西戎联合灭亡西周(1)

幽王宠爱褒姒,想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伯般或伯盘)为太子。但幽王的王后本为申后,申后的儿子宜臼早已立为太子。幽王便想废掉申后和宜臼,改由褒姒和伯服代替,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然而,幽王一意孤行,于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褒姒则为王后。褒姒得势后,更与一群奸邪小人勾结,惑乱朝政,迫害忠良。

申后的父亲是申国国君,申国是周朝分封的汉水流域上游的重要封国,国力强盛。申后在宫中受到迫害,太子宜臼则逃往申国避祸。幽王听说宜臼逃到申国,便兴兵讨伐申国。申侯忍无可忍,于幽王十一年联合缯国和犬戎,发兵进攻镐京。犬戎军队和申缯军队分别从西、东两个方向杀向镐京,幽王急令点燃骊山烽火,但由于他曾烽火戏诸侯,诸侯没有派兵勤王。犬戎和申、缯军队攻入镐京,幽王和褒姒带着珍宝逃至骊山山脚下,犬戎军队追击幽王,幽王和伯服被犬戎所杀,褒姒被俘。

幽王既死,“先是,申侯、鲁侯及徐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以奉周祀。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称为携王。“以本非適,故称携王”。周二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即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结束了长达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

春秋战国申国怎么灭的 缯国和西戎联合灭亡西周(2)

2、申国是“南扞荊蛮而北为中原之蔽”的重要诸侯国

历史西周时期,周王先后分封众多小诸侯国于今河南、湖北两省交界一带,汉、淮二水之间,以“南扞荊蛮而北为中原之蔽”。这是中原与楚双方势力交锋的前沿,又是古代各民族错居杂厕的地区。这些小国最多时达五十余个,申国是其一。

根据《国语》所载,齐、许、申、吕四个姜姓国同为伯夷之后。周太王娶有邰氏之女,为太姜,四国之封是由于太姜为太王之妃的姻亲关系,所以西周初年已有申国。

根据《史记》记载:秦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藩息。孝王欲以非子为大骆的继承人。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適。申侯不同意,对孝王说了一番话:“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为骆適,以和西戎。

这段话未必皆为事实,因为根据历史文献,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伐纣,并杀恶来。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若说秦嬴部族为周朝保西垂,应从非子曾孙秦仲起。周宣王即位,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始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国人美之,秦之变风始作。从中潏至周武王克商,嬴姓部族实为殷商保西垂。

申侯之言,意在强调申嬴联姻对周王室的安全屏障作用,不妨有虚夸成分,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早期申国应在骊山一带,离周王都城不远,而且申嬴联姻有历史传统。

春秋战国申国怎么灭的 缯国和西戎联合灭亡西周(3)

西周晚年宣王时,申伯为卿士,系宣王元舅。宣王命召穆公经营南土的谢邑,把申伯改封于此。申伯就国的时候,宣王给予隆重的赏赐,亲自饯行。当时大臣尹吉甫曾作《崧高》一诗歌咏其事,见于《诗经》。清人李黼平《毛诗纳义》曰:“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有追荆至洛之役。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申的南迁,是为了团结周朝分封的诸侯国控制南方,巩固周朝的统治,为宣王中兴的大事之一。

申伯改封之地,《汉书•地理志》载在南阳郡宛县,即今河南省南阳境内,《括地志》云在南阳北三十里。

申在两周之际历史上起过特殊作用。西周未代王幽王娶申侯之女,此一申侯从辈分上推算,应为封于南土的申伯之子。这时申国与姒姓的缯国及西戎交好,都较强盛。幽王宠爱美人褒姒,废了申后及所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生的伯服为太子。宜臼投奔申国,幽王伐申,申侯乃与缯、西戎联合伐周,导致西周的覆亡。申侯、鲁侯与许文公共立宜臼于申,是为周平王。但申国在东周初很快便衰落下来,被楚所灭。其灭亡约在公元前687年至前677年的十年间,此后申成为楚国北边重镇。楚封在申地的大臣,称为申公。

春秋战国申国怎么灭的 缯国和西戎联合灭亡西周(4)

3、缯国横跨鄂豫乃汉东之大国

缯国,姬姓,周王的宗支,是周王分封的诸侯国。缯国都随县,故亦称随国。随国春秋时期比较强盛,《左传》说“汉东之国随为大”。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侵随,随侯准备充分,未能得逞。公元前704年,楚再伐随,虽然取胜,但未能占领随国,只结盟而还。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第三次伐随,死于军中,由大臣与随侯结盟。不久,随又率汉东诸侯反叛楚国。汉东地区经春秋之世不亡者,惟有随国,其他都被楚国吞灭了。随着楚国日益强大,随国开始亲楚附楚,战国初期为楚国所灭。

春秋前期,缯国、黄国抵制楚国比较坚决,两国公室互通婚姻。公元前704年,楚召集诸侯会于沈鹿,只有黄国和缯国不肯参加。由于黄国距离楚国较远,楚国当时未能讨伐。公元前676年,楚势渐强,出兵伐黄取胜。公元前649年,黄国又拒绝向楚国进贡,次年被楚攻灭。

刘节《寿县所出楚铜器考释》指出《左传》中郑国有个“鄫”地,据杜预注在今天河南睢县东南,故考古发现的姬姓曾国应该是从郑国鄫地南迁到楚国一带的。清人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中指出,《左传》中的“缯关”即灭周之缯的遗址,因为“缯关”在今天河南方城(属南阳),而与缯国合谋的申国正是在今天河南南阳市区。

姬姓缯国与姒姓缯国不是一个诸侯国家。姒姓缯国,古书又称缯衍,在今山东旧峄县(今枣庄市)东,据传为夏代封国,春秋晚期为莒国所灭,后地入于鲁。李学勤说,莒、缯两国在泗水以东,那一带是保留远古习俗较多的地区,如《左传》所述,宋、邾、鲁等国对待莒、缯的俘虏都曾依夷俗以人为牺牲,这种习的俗遗迹甚至传留到三国时期。

春秋战国申国怎么灭的 缯国和西戎联合灭亡西周(5)

申国、缯国和西戎联手进攻西周公室,虽有诸侯国勤王但无济于事,这除了众多诸侯国犹豫观望、不肯卖力或救援不及外,联军比较强大是一个重要原因。文献记载,周王改封申国于南阳,为汉东之大,是抵御楚国进犯中原的重要力量;考古表明,至少在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曾国”是横跨鄂豫两省的一个强国;而西戎强悍,为周之外患。三者强强联合灭江河日下的西周,并不出人意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