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散文乡愁(有记忆的电视机)(1)

电视机

我对第一次看电视时的年龄有些模糊了,记不得是五岁还是六岁,那大概是一九八几年的事情,到现在毕竟将近四十年了。不过,那情景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那时,村里有电视的那户人家姓姚,叫姚学,两个儿子,小儿子后来还和我做了同学。他们家住在村子的最北端。记得是冬天,吃过晚饭,爸爸说要带我和姐姐看电视去,我们高兴得不得了,电视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姚家到底又是什么样?有多少钱呀,竟然买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这些我都十分好奇。

夜黑乎乎的,还很冷。我趴在爸爸的背上,大约过了十多分钟才到姚家。刚进大门就看见窗户上透着不太明亮的灯光。姚父听见有人来,便出来接迎。进了屋,天啊,满满一屋子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炕上、地上、窗台上都是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大家互相打招呼,姚母把我接到炕上,抱在了怀里,一下子来了我们三个人,屋子里就更挤了,门响了,又有人来了,姚父姚母仍热情地招呼着。

电视机放在北墙的柜子上,四四方方,黑白两色,说是十四英寸的,而那时看起来并不觉得它有多小。记得我们看的电视剧叫《射雕英雄传》,武打片,其中郭靖和黄蓉的武功最高,长得也漂亮……还有叫梅超风的、黄老邪的,武功都很高,看得我是心潮澎湃,跃跃欲试……

后来,爸爸带着我们又来了几次,每一次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回到家里躺在炕上睡不着,反复地想象着剧中的情节,真希望自己也有一身绝世武功,就连做梦都不例外……

电视散文乡愁(有记忆的电视机)(2)

后来,我家后院也有了电视,因为是邻居,孩子们又在一起玩,从此以后看电视就去他家了。后来又看了《上海滩》《霍元甲》,还有《渴望》等等。

好像是我在十三四岁左右吧,姐姐在村办的鞭炮厂上班,因为效益不好,发不出来工资,那个厂长不知在哪里弄来了几台无锡产的红梅牌十八寸黑白电视机,以每台四百元的价格顶了工资。就这样,我家也有了电视机,这回可以足不出户看电视了,我们可以躺着看、坐着看,想怎么看就怎么看!甚是开心!

只是电视只有到了晚上六点才演节目,而且只能看到辽宁电视台,这一点很遗憾。有时刮大风,窗外的鱼骨天线刮歪了,电视就看不清楚,父亲就出去转一转。

“好了吗?来人了吗?”

“不好!再转上一点儿,再转一点儿!”我们互相大声地喊着。夏天还好一点,若是冬天就得挨冻了,可是每次电视不清楚时,父亲总是笑呵呵地主动出去转天线,那个情节直到现在还清晰地留在脑海里。记不得春节联欢晚会是从哪一年开始的了,只知道从春晚上认识了倪萍、赵忠祥、赵本山、冯巩……美中不足的是,春晚总也看不完整,因为到过年那一天,家家都点灯,说是电压不稳,电视一会儿有人,一会儿没人,母亲说怕闪坏了电视,不准我们看。哎,对着电视机却看不到节目,那感觉真的很难受。

过了几年,我小学毕业了,村里的电视机渐渐多了,便电所的人也把变压器换了,看电视再也不用担心电压不稳了。

电视散文乡愁(有记忆的电视机)(3)

渐渐地,彩色电视机取代了黑白的,二十多寸的大电视取代了十几寸的小电视,现在又有什么超薄的、高清的、数码的……总之,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令我们啧啧称奇,无不感叹科学技术的伟大。

忽然觉得,人,有记忆真是件幸福的事。


审阅:吴周生

简评:黑白电视,鱼骨天线,魅力无穷,充满诱惑……文章再现黑白电视年代的美好时光,童年的味道和幸福的记忆跃然纸上。

终审:严景新


作者:梁秀娇,笔名放羊的夏天。1978年出生辽宁西部的小山村。热爱农村生活,喜欢文学创作,《老井》《石磨》《石碾子》等多篇散文在文学平台发表。 用心、用笔记录对生活热爱!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