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牌匾是殿宇、厅堂、轩斋以及亭榭必不可少的点缀之物,其上题字横立,高悬正中。横着的叫匾额或牌匾,竖着的叫对联,或抱柱“瓦联”。若说起古代最为著名的牌匾,自然要论乾清宫内那块“正大光明”牌匾了。

清朝皇帝非要把规矩给破了(大清朝发明一制度)(1)

人们关注此块牌匾的原因不仅仅是其自身价值,更多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众所周知,清朝时期,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通常会将立储皇子的名字写在传位诏书上,其后,将诏书藏于牌匾之后。无论是古时文献还是近代影视,都对牌匾背后“秘密立储”进行过叙述。

由此,使得“正大光明”牌匾多了一层神秘色彩,人们不禁好奇,为何清朝皇帝总爱把立储遗命放在宫匾后面呢?莫非这牌匾有什么玄机?“正大光明”又是何人所立呢?清朝统治时期,共有几位皇帝在牌匾后藏过传位诏书呢?今天,且听笔者逐步详解。

清朝皇帝非要把规矩给破了(大清朝发明一制度)(2)

首先就是:“正大光明”语出何处?

先说乾清宫历史,乾清宫最早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宫名沿用至今。建成第二年,正式投入使用,期间明代皇帝的一直在乾清宫理政。到了清朝时期,皇室依旧仿照明代制度,将乾清宫作为皇帝主要理政之地。

康熙六十年,康熙帝殡天,自此乾清宫遭到弃用,后来继位的雍正选择养心殿作为理政、居住之地。尽管如此,乾清宫依旧具有重要意义,明末清初,前后共有十六位皇帝在乾清宫处理政事,包括明代十四帝、清代顺治、康熙二帝。

自从雍正、乾隆选择养心殿之后,清朝后世帝王均选择此地,一直到溥仪即位时期,期间养心殿成为八位帝王理政之地。平日皇帝不去妃子那里的时候,便会安心待在殿中处理朝政。还有就是,许多前往故宫旅游的游客,必然不会错过乾清宫。

清朝皇帝非要把规矩给破了(大清朝发明一制度)(3)

宫内的牌匾乃是由清朝顺治帝所立,其上,“正大光明”四字也是顺治帝所作。在大殿宝座两侧的宫柱上,则是康熙帝亲自拟写的书联: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这句话的意思为:作为一国君主,唯有仁厚方能守的江山永存;目标专一且尽心,敬诚为要。

既然,牌匾为顺治帝所立,那么,就说明在明代乾清宫建成之时,并未存在“正大光明”牌匾。或许,顺治帝也不会想到,他立下的“正大光明”牌匾会在后世引起这么大的关注。那么,这关注从何而来呢?

这里便与雍正有所联系,是他开创了秘密立储的先例,即:将记载有继任皇子之名的诏书放在牌匾之后。

清朝皇帝非要把规矩给破了(大清朝发明一制度)(4)

从周朝开始,中国的皇位(王位)继承,乃至民间的代际继承,都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春秋公羊传》的表述,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所谓“嫡子”,就是正妻(皇后、王后)所生之子,而庶子就是正妻之外的妾(妃嫔、侍婢)所生之子。

继承的顺序是:先看嫡庶,再看长幼,嫡子中年龄最长者为第一继承人;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才轮到庶子们,庶子的继承顺序根据其生母的地位高低排列。

其实,秘密立储制的建立,实属无奈而为之。历朝皇室皆为嫡子制或太子制,虽然看似公平,但缺点甚多。轻则造成内部动乱、皇子争权,重则危及统治。康熙时期就曾发生过皇子争权之事,这点雍正深有体会。

清朝皇帝非要把规矩给破了(大清朝发明一制度)(5)

康熙帝如此英明的君王,依旧被皇子争权折磨的筋疲力尽,更何况其他帝王?由此,雍正一直在寻求新的继承制度。为了解决以往嫡子制所带来的弊端,他经过深思熟虑,推出了秘密立储制。那么,明清两个时期的继承模式区别在哪里呢?

雍正之所以采用私密立储,这与清朝继承模式有着一部分联系。与之相比,前朝皇室的继承制度则简单许多,即:嫡子继位模式。此种继承模式也是古代历朝广为采用的方式,因此,根本用不到秘密立储。

清朝时期,因满人对汉人文化怀有抵制,使得满清皇室放弃使用明朝嫡子继承制度。但是,他们却又没有更好的继承制度,无奈之下,清朝皇室只能自己摸索。

清朝皇帝非要把规矩给破了(大清朝发明一制度)(6)

纵观清朝历史,他们的继承制度的演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其一、是贵族公推制,即:通过满清贵族进行会议推举,早期的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选出的统治者。推举制度于清朝(从入关算起)仅实行了两代,即顺治、康熙。

其二、是皇帝遗命制。在顺治帝时期,将原本的贵族推举制改为遗命制。何为遗命制?顾名思义,即在皇帝即将临终前,通过遗命方式传承皇位,其中,康熙帝便是由此上位。这种继承制度如推举制一般,亦只实行两代,即顺治、康熙便就此终结。

其三、是秘密立储制。在康熙帝时期,曾出现两废太子之事,由此暴露出遗命制的缺点。雍正帝继位后,吸取康熙时期教训,将遗命制改为秘密立储制,这样可以防止太子党势力做大做强,进而为祸宫廷。同时,此制度还能避免皇子争权。

其四、是懿旨定储制。通过“懿旨”二字或许您就能猜到发生于哪个时期,这正是出现在慈禧听政时期。当时清朝皇权落入在慈禧手中,光绪、溥仪虽为皇帝,皆无实权,且都是通过慈禧“个人决断”选出皇帝人选。

清朝皇帝非要把规矩给破了(大清朝发明一制度)(7)

到了这个时期,皇帝之位是谁已经显得不是特别重要,影响不了整体形势。此种制度算是清朝灭亡的催化剂,已经失去皇权继承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秘密立储呢?

简单来说,秘密立储即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当朝皇帝将选定的继任皇子名字写在传位诏书中,而后装匣放入“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待皇帝不幸驾崩,朝中大臣可以依照立储制度,进入乾清宫取下传位诏书,并当众开启,公之于众。

在传位诏书内,被皇帝选定名字的皇子,将成为皇权继任者。

清朝皇帝非要把规矩给破了(大清朝发明一制度)(8)

最后,我再说一下清代有哪几朝是秘密立储的?

网上流传最多的说法为四朝,即: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但是,真实历史中,秘密立储的朝代仅有雍正、道光两朝。乾隆时期,并未效仿雍正帝作法,而是在晚年时期,将皇位禅让给了嘉庆。即他接任皇位的时候,是通过面授的方式传位的,与秘密立储无关。

嘉庆时期,传位方式同样另辟蹊径,在其郁郁而终时,并未留下遗命或口谕,众臣认为嘉庆选择了秘密立储制,然而,在乾清宫牌匾之后,并未发现装有遗命诏书的匣子。最后,经过多次折腾,才在嘉庆帝随身小太监携带的盒子中发现了传位遗命,至此,道光帝才正式继位。

道光帝在即位之初,并未着手秘密立储之事。在他看来,年岁且长,还有更多可挑选的机会。由此可见,道光对于立储之事,是非常谨慎的态度。他一生皇子众多,早年便有六位皇子,而后晚年时期,又生出三位皇子,共九位皇子,其中,最令道光宠爱的则是六皇子奕訢。

清朝皇帝非要把规矩给破了(大清朝发明一制度)(9)

晚年时期,道光本想立大皇子奕纬为皇位继任者,然后没多久奕纬过世,而二、三皇子早年已夭折,五皇子过继他人,七、八、九皇子年纪尚小,如此算来,能够继承大统的也就是四皇子奕詝(咸丰)与六皇子奕訢。

论能力,六皇子是要强于四皇子的,然而道光却糊涂的在秘密立储诏书内,写下了四皇子奕詝的名字。由此可见,他内心还是难以摆脱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在前三位皇子过世的情况下,道光只能将皇位给第四子,尽管他最喜爱的是第六子奕訢。

前文已讲,清朝并没有嫡长子继承制,道光帝可供选择的皇子很多,然而,他却挑中了奕詝。奕詝其人缺乏魄力,生性懦弱,且贪于享乐,并不适合治理国家。道光对其他表现出众的皇子视而不见,却选择了奕詝作为继承人,无疑加速了清朝的衰败。

清朝皇帝非要把规矩给破了(大清朝发明一制度)(10)

这也不怪乎后世称道光为“愚君”,咸丰帝则被称为“懦君”。至此,秘密立储总共经历两代,即雍正、道光。

咸丰皇帝生平仅有一子,即:同治帝。既然是一子,那么,便没有秘密立储的必要;同治时期,同治帝一生无子,秘密立储成为摆设;光绪帝即位,他如同治帝一般,终生无子,将皇位传给自己侄子溥仪,即宣统皇帝。宣统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由此,秘密立储制迎来终结。

综上可知,发生在关于“正大光明”牌匾的皇位继承,清朝仅出现一次,即:雍正时期。可以说,并非现代影视中渲染的那般频繁。

清朝皇帝非要把规矩给破了(大清朝发明一制度)(11)

其实,这种继承相比较其他制度,还是存有缺点的,如: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容易出现一意孤行的情况。明代时期,明神宗为了博得郑妃的欢心,想立起子福王为太子,遭到朝内大臣的强烈反对,后来,明神宗再三考虑后,放弃了原有决定。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明神宗冷静之后,显然是认同群臣的反对意见,觉得福王并不适合担任太子。而清朝的秘密立储制,虽然,能解决皇子争权、太子势大等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它也屏蔽了群臣声音,使得无法给予皇帝立储意见。

比如:道光时期,道光帝选择了秘密立储制度,个人倾向中,他选择了咸丰为继任者,但在群臣眼中,咸丰并非明君首选,较之擅于治国的皇子大有人在。然而,由于秘密立储的特殊性,群臣直到道光死后才知道继承皇权者为咸丰,此刻再说已经晚矣。

这便是秘密立储的缺点体现。

清朝皇帝非要把规矩给破了(大清朝发明一制度)(12)

最后,无论是通过秘密立储还是通过其他方法继承皇位,都有一个“金凤颁诏”的仪式。即:先由礼部鸿胪寺官在紫禁城太和殿奉接皇帝诏书(圣旨),盖上御宝,把诏书敬放在云盘内,捧出太和门,出午门,置于黄舆内,然后鼓乐高奏,礼仪隆重,由礼部官员送上天安门。

天安门的城楼大殿前正中设立宣诏台,由宣诏官宣读诏书,文武百官按等级依次排列于金水桥南,面北而跪恭听。宣诏毕,遂将皇帝诏书放在一只木雕金凤的嘴里,再用黄绒绳从上徐徐降下,城楼下的礼部官员跪接诏书,再用黄纸誊写,分送各地,宣示天下... ...

参考资料:

『《中国的匾额文化》、《正大光明匾》、《大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春秋公羊传》、《“金凤颁诏”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