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刘豫

长虹、玉带、新月这几个唯美的词汇,在古代经常被用来指代或命名同一样东西——桥梁。自古以来,桥梁都是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充分体现了古人在建筑工艺方面的智慧和艺术造诣。广西也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桥建筑,它们的美,不仅在于“不用一钉一铆榫卯连接”的技艺,更在于高山沟壑间长虹卧波的佳景、寄托当地群众向往美好的愿望。

广西古桥承载的文化记忆

《广西古建筑志》中记载了广西的不少古桥,以南宁周边为例,横跨广西横县香稻溪上的海棠桥就有着一段人文轶事。海棠桥始建于南宋时期,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海棠桥桥长30米,土石结构,看起来很不起眼,但背后的历史故事却很有意思。据说古时候,香稻溪的两岸栽种了一片海棠花,每到傍晚,桥畔轻雾笼罩,景象美妙,被当地人称为“海棠暮雨”。北宋词人秦观遭贬谪至横州,一次醉卧海棠桥畔的朋友家,醒来也被这一番景象所感染,大笔一挥写下一阕《醉乡春》。其中一句“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寄景、寄情,海棠桥因而得名。

宾阳旧城南面有一条古老的街道,宾阳人称其为“南街”,街的北面有条河叫“宝水河”,宝水河上的一条古石桥,因其位于州城南门就叫南桥,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南桥桥上有28块青石栏板,刻有42幅浮雕,飞禽走兽,梅兰竹菊,幅幅刀法精湛,惟妙惟肖。最具特色的是那两个桥墩,嵌有一对石刻雌雄螭兽,雄螭顺水居左,可见“男左女右”的说法自古以来已经形成,桥墩上嵌有雌雄螭兽的古桥,在国内唯独宾阳南桥一处。

历经千百岁的古桥,不仅承载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交流,同时也烙刻着岁月的沧桑,文化的记忆。

程阳永济桥声名远扬

广西木质古桥源远流长,其中最出名的要数位于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的程阳永济桥。这座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建于1912年,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世界最长的古代风雨桥。1965年,郭沫若还为其题写诗词:“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程阳永济桥及周边的美景。

古驿古桥(历经岁月风雨守护壮乡古桥)(1)

程阳永济桥。 南国早报记者 刘豫 摄

说到程阳永济桥,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一件有关维修的趣事。1983年的一场大雨,把当时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程阳风雨桥冲毁了大半。为了尽快修复,一支由桥梁专家组成的工程队赶到了三江,要将冲毁的廊桥重建。当时,为了重建而拆下来的木头,大大小小就有上万块,专家没有图纸,对着这如山的木块也想不出重建的办法。后来,工程队找到了当地的工匠师傅杨似玉和他的父亲。父子二人不用图纸,木块尺寸、位置,全凭心算,指挥着工人们将木块依次安放。很快,程阳永济桥重现了昔日的风貌。从此后,杨似玉也声名远播,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将传统的民族技艺发扬光大。

文物保护工作受到重视

当下,如何保护好古桥,尤其是木质结构的古桥乃至古建筑,成为文化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广西的古建筑中,木制构造所占比例不小,其保护问题更被日益重视。

中国营建大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程茂澄先生告诉记者,对大部分的古桥而言,面对的灾害,离不开“水”和“火”。如果说暴雨、洪水、泥石流等基本上都是天灾,属于不可抗力因素,那么火灾则具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对古桥造成危害的火灾,主要来源于雷电、明火使用不当、照明用电线路老化等几个因素。这几年被焚毁的木质构造古建筑,已经有不少案例了。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体的特性,保护工作重点在于提高火情的监测,以及民众消防安全的教育宣传。只要大家都提高了消防意识,这些灾害情况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当然在事实上来说,这几年国家对于文物的保护已经非常重视了,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程茂澄看来,哪怕木质廊桥损毁了,只要桥墩还在,按照目前的技术,专家们都可以完全将其修复,只是古桥身上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沉淀已无法复原。“古建筑的生命只有一次,它们不仅是匠人们心血的凝结,也是历史文脉的延续,我们应当好好珍惜。”

在生活中去保护古桥

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代表传承人周涛,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古建筑微缩模型的制作,希望以此作为普及中国古建筑文化,传承古建筑的营造技艺。

古驿古桥(历经岁月风雨守护壮乡古桥)(2)

周涛在制作风雨桥模型。受访者供图

在周涛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不少古桥的微缩建筑模型。无论是广西的程阳永济桥、还是贵州的地坪风雨桥,都被周涛用精湛的技艺复刻出来。每一座微缩建筑的工艺流程都是按照实际建造一座真实建筑的流程来制作,该有的榫卯结构、纵横交错的钻斗式结构等都不打折扣,微而不简,栩栩如生。

这些年,周涛走遍广西各地,记录那些承载着古人智慧的古桥,这其中,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蒙洞村的接龙风雨桥让她印象深刻。这一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风雨桥,经过多次重修,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特色。“最让我惊叹的就是古桥的桥墩,是由两排高达近5米的石条组成的,呈八字形支撑木结构桥身,颇具特色。它承受了上百年的风雨冲刷依然屹立不倒,真的很了不起。”

更让周涛感慨的是,广西的这些古桥,至今仍然是当地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古桥不是一个‘死’的文物,而是完全‘活’在生活中可传承的一个文物。”周涛认为,对于古桥这类文物,怎么让它既能够发挥社区功能,又能够保有历史古迹风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相关链接

程阳永济桥

程阳永济桥又叫程阳风雨桥、程阳回龙桥,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该桥建于1912年,1924年建成。程阳永济桥横跨林溪河,是典型的侗族建筑,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主要由木料和石料建成,有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亭廊相连。桥中亭子飞檐高翘;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程阳永济桥是建筑的集大成者,集廊、亭、塔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独具风韵。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1982年,程阳永济桥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岜团桥

岜团桥,又称岜团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洞乡岜团寨旁的孟江河上。该桥始建于清光绪22年(1896年),建成于清朝宣统2年(1910年),费时13年。桥长50米,桥台间距为30.14米,二台一墩,两孔三亭,结构形式与程阳桥相似,不同之处是在人走的长廊边另设畜行道小桥,成为双层木桥,两层高差为1.5米。人畜分道,既保持人行道上清洁安全,也利于延长桥梁的使用时间。它在木桥立体功能分工方面属国内外首创,与现代的双层立交桥有异曲同工之妙,被誉为“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民间桥梁建筑的典范,有“侗族立交桥”的美誉。岜团桥独特的建桥结构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2001年,岜团桥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据不完全统计,富川境内共有各种类型的风雨桥75座。其中建得最早的是位于朝东镇的登瀛桥,它始建于明万历21年(1593年),横跨秀水河上,为石礅木板结构。旧《富川县志》说它“壮丽为县首称”,它是富川古代的第一座风雨桥。传说为秀水村进士倡议筹资而建,可惜它已于1983年春节毁于一场大火。风雨桥最多的是油沐乡,仅黄沙河上就有8座风雨桥。其中最具特色、名扬遐迩的要数回澜、青龙两座风雨桥。

回澜风雨桥其桥名取自韩愈的《学解》:“会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之即倒。”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楼亭结合的三拱风雨桥。青龙风雨桥距回澜风雨桥一公里,并称姐妹桥。据《整理青龙亭碑》载,青龙风雨桥始建于明代,桥由石拱、桥亭、阁楼3部分组成。《古建园林技术》称回澜、青龙两座廊桥,乃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本地的廊桥四者造型特点于一物的组合体,这就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独特的。

2013年,富川瑶族风雨桥群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爱桥

惠爱桥原名金肃门桥,俗称旧桥,位于广西合浦县廉州镇惠爱路的西门江上。该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为三铰拱人字架结构,拱脚支撑在两岸石砌的榄核形桥墩幄上,桥墩旁还设有砖砌弧拱式泄水孔,桥全部为木质结构。惠爱桥在建造之初,只有跨中的上下节点及拱脚节点设角钢夹板,其余部分均无任何铁器,民国年间才在其他受力点加角钢夹板。惠爱桥外观浑厚古朴,设计巧妙科学,是清末合浦工匠创造发明的我国本土桁架桥,在广西属于首创,在全国亦属罕见,在当时属先进木结构桥梁建设之一,对桥梁建筑科学现仍有重要研究价值。

2013年,惠爱桥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