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声在线】
通道:侗乡迈向新征程
(7月24日,游客在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参观。李尚引 摄)
【红色印记】
1934年12月12日傍晚,北风凛冽,寒气逼人。一场改变中央红军命运的会议在湖南西南边陲的侗乡小城——通道召开。
取道湘西,还是西进贵州?会议讨论十分激烈。毛泽东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敌我形势,建议立即放弃原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李德则不顾实际情况,坚持按原定战略方针,继续从通道北上湘西。
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得到了现场多数同志的赞同和支持。当晚7时许,中革军委发出了西入贵州的“万万火急”进军电报。次日,军委又再次发出电报。中央红军分两路转兵西向,进军贵州。
通道转兵,奏响了红军长征伟大战略转折的先声。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贺威 杨佳俊通讯员 吴祥淼 戴昀乔
通道侗族自治县,被称为“南楚极地、北越襟喉”。88年前,通道转兵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岁月变迁,通道转兵的故事一代代传递,这一抉择所蕴藏的红色基因,穿越时空,照耀现实。
侗乡人民传承“实事求是、敢于斗争、独立自主、勇于担当”的转兵精神,披荆斩棘,奋力前行,让革命老区焕发新颜。
步入 乡村振兴新赛道
7月的通道万佛山镇木脚村,清风拂柳,流水潺潺。村里横跨玉带河的风雨桥修葺一新,彩色游步道熠熠生辉,机耕道一直延伸到怀青农场内。
农场内,村民杨庆辉正在百香果园除草。“一天工资有80元,一年仅务工收入就有两三万元。”杨庆辉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笑呵呵地说。
他身后不远处,是利用旧房改造的乡村振兴车间。怀青农场是村里的产业基地,前几年依靠发展果蔬种植、农业旅游产业,帮助村里脱贫摘帽,一年可贡献村集体收入80万元。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来农场的游客明显少了。农场还搞不搞?该怎么搞?村民们一筹莫展。
“农场要搞,还要越搞越好!”省人防办驻木脚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何绍芳斩钉截铁,带着记者往农场的另一端走去。
去年5月刚一驻村,何绍芳就碰到了摆在眼前的这道发展难题。从部队转业的他,把学思践悟“通道转兵”这段历史,当成在寂寥乡村夜晚最富有的精神生活。
“‘通道转兵’精神,首要的就是实事求是。”何绍芳想,要充分考虑村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谋发展。
“以前村里搞旅游,以观光、采摘为主,现在要开拓乡村旅游新路子,把研学、旅游、采摘等结合起来。”何绍芳指着一栋新改造的楼房说。这里是农场新建的研学营地。
走入营地宿舍,床的设计颇为巧妙。合起来是单人床,展开成了双人床,还可拼成大通铺。“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我和几个乡亲一起琢磨出了这个抽屉床。”何绍芳边说边展示。
站在窗边,向外远望,度假、消暑、研学的游客三五成群,欢笑晏晏,充实了这个阳光与热闹交织的夏日。
走出农场,何绍芳打算去村里一户脱贫户家看看。驻村不久,何绍芳就走访慰问了村里所有脱贫户,把他们的基础信息录入防返贫监测系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还得想法让乡亲们持续增收啊。”
如今,木脚村依托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省森林康养基地等资源,正在打造通道近郊森林康养基地。今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万元。
大高坪乡大高坪村组建“跨省茶市”,全村371户平均增收近万元;溪口镇新增“两茶一药”基地4043亩,5000亩茶叶基地基本成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道大力推行县领导联乡联村机制,实现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全覆盖,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核动力”,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通道侗族自治县万佛山镇木脚村,儿童在开心地奔跑。刘强 摄)
迈进 绿色产业快车道
行走在通道,钩藤这个陌生而神秘的名字,不止一次听到和看到。
“以前,小孩子入夜哭闹,只要喝下煮过钩藤的水,很快会安静下来。”听当地人讲,神奇的植物有安神功效。
“钩藤属于多年生藤本植物,不仅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而且收益周期长。”通道侗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吴志能,领着记者往县里的钩藤种植基地走,边走边说,“一茬钩藤种下去,往后一二十年都能靠着它挣钱。”
说话间,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藤木映入眼帘。这种孕育在青山绿水间的神奇钩藤,长相酷似鹰爪。
“以前选了几种中药材,由于土壤、气候等原因,老百姓种下去收效甚微,影响了搞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吴志能说。
2012年,还在乡镇党委书记任上的吴志能,号召村民种植钩藤。然而,响应者寥寥。过去失败的经历,让大家对钩藤产业能否发展起来心存疑虑。
“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自己怎么不种?”村民一句话,呛得吴志能哑口无言。
“以前是没找准路子。”谙熟“通道转兵”故事的吴志能,对“实事求是”四个字感触颇深。在他看来,钩藤和其他中药材不一样,它是土生土长的,只要培育出良种把产量搞上去,创收不成问题。
2013年,吴志能流转承包了万佛山镇下乡村400亩山地,一锹一锄开始种钩藤。
人手不够,怎么办?吴志能把在县城开酒店的妻子明春香请“下乡”。没有技术,怎么办?夫妻俩到处拜师学艺,向中国林学会、中国林科院、湖南省林科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求教。
经过吴志能夫妻俩的精心培育,人工种植的钩藤比野生钩藤的产量提高了近10倍。他们还延长钩藤产业链,开发出“钩藤虫茶”等产品,提高钩藤附加值。
来到万佛山镇下乡村通道湘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曾经不起眼的钩藤在这里成了能赚钱的“金钩钩”,还带动全县3万多农户一起种植。2021年,通道钩藤年产值达2个亿。
“以前哪里想得这东西能赚钱哟。”双江镇长安堡村村民杨昆山笑着告诉记者,自己种了1.5亩钩藤,每亩收入能有5000元左右。
2022年,“通道钩藤”入选湖南省道地中药材(第一批)。眼下,通道正大力实施钩藤产业整村推进项目,实现“漫山遍野种钩藤、村村组组种钩藤、家家户户种钩藤、房前屋后种钩藤”,争取全县钩藤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钩藤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0亿元以上,一个绿色产业已然崛起。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通道大力发展“两茶一药”产业(优质茶叶、油茶、道地中药材),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踏上 富民强县幸福道
新时代的新通道,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传统农业大县跟上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节拍,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此干事创业。
80后甘亮是从长沙转战通道的“新市民”。放弃在省会长沙的国企高薪工作,来到通道投身生物医药产业。
“通道生物医药资源丰富,有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浓厚氛围,给了我信心和力量。”甘亮说。
今天的通道,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文旅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入列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神奇通道·好运侗乡”旅游名片响亮三湘;新型工业加速发展,规上工业企业达49家,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建成和在建风电场装机容量达110万千瓦,2021年发电量达7.8亿度。
努力打通交通“最后一公里”,通道从曾经的“偏居一隅”逐渐走向世界。境内枝柳铁路、包茂高速公路、209国道、241省道贯穿全境,周边接广西桂林国际机场、贵州黎平机场、湖南芷江机场,贵州至广州高铁、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形成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交通格局。
行走在通道县城,鼓楼、风雨桥如点睛之笔。灵动的玉带河、干净整洁的街道、侗家风情的装饰,点缀着这座美丽的小城。
“一个和凤凰古城同样漂亮的小城。”这是网友对通道的评价。如今,通道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入围最美县城50强。
走进侗乡民俗风情浓郁的通道坪坦乡坪坦村,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映入眼帘,每年各路芦笙高手在此以声会友,吹芦笙、唱侗歌,吸引大批游客探秘通道民俗文化。
“家乡越来越有吸引力,我们在外面也能感受到。”坪坦村村民梁军丽看好家乡发展,从广东返乡,在村里搞起了电商,带动乡亲们致富增收。
“按照‘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的发展思路,未来5年,通道将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先导区、绿色发展示范区、民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通道的美好未来。”县委副书记、县长田刚如是说。
2021年6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直播系列节目《今日中国·湖南篇》在通道皇都侗寨开设直播点。侗寨老百姓以赛歌的形式,唱响幸福生活“行行籁”,让全国人民见证了新时代侗乡人民的幸福生活。
“行行籁”是一首侗语歌曲,意思是样样好。
新时代的通道,“行行籁”。
(2021年9月3日,游客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休闲游玩。 李尚引 摄)
【青年观察】
在农村广阔天地砥砺奋斗
夏威(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毕业生)
如果用一种气质来形容农大人,我相信一定是“地气”,因为我们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农大读书生活这4年,我去了湖南不少农村,对“三农”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此次作为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来到通道侗族自治县。到种植基地去、到村部屋场去、到农民朋友家中去,让我对毛主席所说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道可谓是“红色热土、古色风情、绿色山河”,三色交相辉映。作为农大学子,我最关心的是乡村振兴。无论是驻木脚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何绍芳,还是钩藤种植基地的吴大哥、明大姐,他们做的事情或许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当我真正走进乡村,看到村民脸上的笑容,触摸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机活力时,我知道了什么是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也更深刻地明白:他们的努力,正在改变着中国的农村。
红土地上的通道故事,由所有躬耕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奋斗者书写。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强农兴农的青春赛道上,我们不是孤勇者,有无数前辈在披荆斩棘,还有无数“新农人”与我们同向前行。我相信,我们这一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定能在农村广阔天地砥砺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