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两天,五一劳动节,袁隆平先生担任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袁老先生,他为我们带来了杂交水稻,将每亩水稻的产量提高了很多,也正是因为有他在水稻方面的科研成就,养活了世界上众多的人口;也正是因为他的卓越贡献,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受崇拜。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虽然水稻在我们国家种植历史悠久,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靠它充饥。

为什么说不靠稻子去充饥呢?这里面大有来头,我先给你卖个关子,我们先看看给古代人充饥食物——

说到粟,它和稻谷的历史同样悠久,他们二者都是同一时期开始种植的产物,但是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普遍是小麦和水稻,粟的种植少了很多,关于粟的前世今生,这里面大有来头哦。

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发生的变化(我国古代先民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1)

粮食的起源

根据考古学家在河北、山东、陕西的调查,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当中就出现了粟的身影,要知道这些时代距我们有着六七千年的历史了。

这些事实充分的证明了六七千年前,我们国家在黄河流域就已经有粟的种植了,而它的种植面积广,要求也比水稻要少,所以它是我们的祖先的重要食物之一。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在中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甲骨文当中也对粟有了明确的记载,粟在甲骨文当中的记载是“禾”,意思是生长成熟的谷子,出现一次可能是偶然,但是如果多次提及就能体现出粟的重要性,历史学家也多次在甲骨文中找寻到了“禾”,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粟在古代发展的重要性。

而作为我国原始农业的重要作物之一,粟还带极大的神话色彩。粟通"稷”。西周用"稷”象征着谷神,以“社”象征土神,天子的“社稷”是上天的神仙所授予的。

《诗经》有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这句话的意思是,虔诚地向上天祈祷,祈祷来年能有一个好收成,国家百姓都能够填饱肚子。这些都体现了粟在古代的不平凡的地位。

在1995年,考古学家在中国湖南的一处岩壁当中发现了4粒稻谷,通过碳素的测定,发现这些稻谷的历史已有1万年之久,这也是目前国际考古学上,有明确证据证明的历史最早的稻谷。

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当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稻谷的身影,这和湖南出土的稻谷不一样,这批稻谷接近400平方米,这也是史料发现的最早的规模性种植的稻谷。

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主要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这在谷物的种植上也能一探其究,我们都知道,黄河流域水系不是很发达,而水稻的种植则需要大量引水灌溉。

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发生的变化(我国古代先民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2)

《诗经》中写道:“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这表明古代种植水稻是依靠水引流,提供充足的水源供水稻的生长。

在《鲁颂》也有提及:"有稷有黍,有稻有柜”。

鲁是代表的山东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大地上,已经有水稻的种植了,但是因为种植条件的限制,没有广泛的种植面积,所以我们的祖先对水稻的种植还在探索当中。

粮食的发展

从春秋到明代,粟作为主食,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经历了很大的起伏,单看发展的过程。

《吕氏春秋》中有文:“今兹美禾,耒兹美麦”。

在提及的古代粮食作物当中,粟排在首位。

西汉《氾胜之书》当中也详细的记载了粟的种植,发展的最兴盛应该要看北魏的《齐民要术》了,从种植方法上提出要轮作不能连作,从种植环境上提出可以耐旱耐贫瘠,从种植细节上提出要埋土的距离都描述的清清楚楚,作为一种充饥的食物,粟在中国的种植历史种植地位都可见一斑。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当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注重粮食的种植,游牧民族对粮食是十分珍惜的,他们经常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行军打仗需要粮食,劳作生产需要粮食,古代的粮食没有现在这么充裕,孝文帝在黄河边大量开发土地,进行粟的种植。大量种植,一直到明朝,才由盛转衰。

明朝之后:我们都知道郑和下西洋不仅是带有宣扬国威的强权目的,还是为了去探寻西洋的各个国家的珍宝。

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发生的变化(我国古代先民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3)

在郑和的航线当中抵达了美洲的国家,带来了玉米等粮食,一款水稻的种植随着经济中心的难移逐渐增加,小麦也在北方逐渐流行起来,粟的地位一直受到挑战,而玉米的传入,则让粟面临着更加尴尬的地位。我们开始逐渐的忽略这种古老的作物,而去更多的采纳新进的品种。

原本和水稻瓜分中国南北方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明代以后粟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失匿迹。

  • 水稻

秦汉之际,水稻种植得到普及。和老大哥粟不一样,水稻则是在中国人的田地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战国时期,吴越之地属于长江流域,水系发达,水网密布,种植粟等作物容易烂根,被雨季的水淹死,于是水稻就成了农民的首选。而当时的农民,对水田的开荒认识不足,无法去进行大面积的开荒,种植的面积上不去,产量也就没法提高。

《吕氏春秋》提出了“勿夺农时”的说法,意思就是说,不能因为打仗或者是治水就把农作物的种植耽误,农作物种植的时间很有讲究,耽误了之后会有可能颗粒无收。甚至当时有的农业学家还进行“对照实验”,把水的流速与农田的水温进行对比,达到控制农田水温的目的,让水稻进行更好的成长,这一理论是出现在《氾胜之书》当中的。

现在的盐碱地,袁隆平院士研发出了海水稻,在两千年前西汉农业家贾让则是利用大水漫灌的方法,让盐碱地的有机物减少,从而让水稻种植。

而在这一时期,水稻的种植需要灌溉,一大批水利设施兴修,漕渠、白渠、龙首渠等水利设施为水稻的灌溉提供了便利。

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发生的变化(我国古代先民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4)

汉代之后,水稻面积逐渐增加。再往后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人口来到了一个爆发的时期,人多粮食少,很多人就挨饿。这时候农业学家们就在思考如何提高产量,于是大家把目光放在了长江中下游流域。因为战乱的迁徙,长江以南人口逐渐增加,并且这些人带有着北方的先进耕作技术。

在这一时期屯田制田庄经济盛行,大家在一起劳作大生产,把水稻的产量提高了。在公元二世纪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先培育秧苗后种植水稻的改良方法,这种方法也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为此还出现了水稻专用的肥料,培育人工肥,增加水稻的产量。

到了公元六世纪左右,还出现了晒土法,通过紫外线的暴晒,增加土地的含氧量,使水稻生长迅速,提高收成。五代十国的时候,北方五胡乱华,战火更迭,许多农业生产无法进行,而南方则免遭战火侵扰,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改良的耕耙耱技术翻车高转筒车等灌溉工具。

而到了北宋以后,水稻的产量已经坐上了全国的第一把交椅,“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正式到来。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提到:“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水稻的地位了,至此水稻始终占据全国的农业重要地位。

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发生的变化(我国古代先民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5)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给水稻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也使农民能够开垦足够的荒地,只要向国家缴纳足够的税负就行。而水稻是一种高产作物,缴纳税负之后完全够农民的日常开销。

据史料估计,宋朝的耕地面积达到了5.6亿亩,明朝增加到了8.5亿亩,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进程下,中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小结

现在,粟已经不在我们眼前活跃了,作为一种杂粮,它的地位也慢慢的下降,这种曾经给予中华大地生机与活力的食物,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的被取代。

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粟的营养价值被科学家慢慢的证实,大家可以用它来煲汤,熬粥,作为一种特色的扶贫攻坚农产品,它在新时期也展现着全新的魅力。

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发生的变化(我国古代先民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6)

而水稻它的重要性不用多说,随着中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杂交水稻到现在的海水稻,袁隆平院士用科学的方法不断的改进着水稻,让更多的大米饭出现在世界人的餐桌上,给那些还不能填饱自己肚子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生活的希望。最后小编也借本篇文章,向广大的劳动人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天工开物》

《吕氏春秋》

《氾胜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