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润来自哪里?

“利润”,通俗地理解,就是装到老板口袋里净赚到的钱。

老百姓的“俗识”觉得“利润”来自经营者的头脑;马老的“高见”认为利润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那么,在下的看法呢?

在下就是“俗人”一个,只配得一个“俗识”。

“劳动创造价值”,而价值又是“抽象劳动”。第一,“抽象劳动”概念含糊,如同“暗物质”,秤不了斤两、量不了尺寸,从而无法比较。第二,“商品”的范围远远大于“抽象劳动”的范围,非劳动的商品充斥在市场之中。故“劳动创造价值”不成立。

在下的“俗识”与老百姓相同,“价值”就是有用。一切有使用效能的物质、精神资源,只要存在清晰的“权益”归属,就能拿来充当“商品”。当然,违禁品不算。

下面再来看一看“价值决定价格”。

这一观点至少有两处缺陷。

第一,不同行业、岗位无法对“抽象劳动”定量。

怎样评测“劳动量”?用时间测评,面对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怎么办?八级钳工工作八小时,总工程师同样工作八小时,他们的工资应当同等?用质量测评,全国最优秀的纺织女工,十万米无次布,精算师的十次报告出现两次误算。女工和精算师谁的劳动质量更高?我不知道谁的劳动质量更高,我只知道这个女工的工资加奖金是七千多元,那个精算师的月工资是七万多元。

这个秤不了斤两、量不了尺寸的“抽象劳动”,怎么就能清晰明了地决定出商品的价格?问一声月薪在五千左右的老少爷们,那个全国“劳模”女工月薪七千,那个出错的精算师月薪七万,你们觉得合理吗?是国企书记故意克扣了女工的抽象劳动,还是IT公司老板高估了精算师的抽象劳动?

原本一个简单的事情,把国企书记、IT老板、拿着五千工资的老少爷们搞得晕头晕脑。罪魁祸首就是那个“抽象劳动”。

第二,交换比较的不是同一质态。

“劳动创造价值”和“价值决定价格”被提出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维护“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问题在于:交换比较的是同一质态的东西吗?

卖方考虑的是不能低于成本,羽毛球的原料、劳动成本是4.5美元,低于4.5美元,市场上就不再有羽毛球供给。买方考虑的是能否满足效用,5美元是用来买羽毛球,还是买网球。一个网球可以使用一周,一只羽毛球只能玩一个小时,但自己酷爱打羽毛球。最后,酷爱者花5美元买了一只羽毛球。

在这场交易中,卖家赚到了钱,买家玩的欢实,“交换”实现了双赢。

倘若,“交换”是在同一质态下的“等价交换”,麻烦就出来了。

其一,买卖双方永远不能就“等价”达成一致。“打不了两拍就坏了,凭什么说你的羽毛球值5美元,你咋不说值10美元呢?”“我的厂房、设备、水电、采购、制作、运输,哪样不花钱,5美元给你已经够便宜了!”若不是爱好者对羽毛球的酷爱,这辈子他们能达成一致吗?

其二,同一质态交换只有一个制高点,“制高点”下面全是失败者。“交换”变成一场胜负比拼、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每一次“交换”活动,就意味着有一个交换者倒在了血泊之中。那个羽毛球爱好者在交换中吃了大亏,他还有心情去玩羽毛球吗?

故“价值决定价格”不成立。

别再迷信“等价交换”了,那只是经济学家为了自己理论体系的完整,为交换编出的一套说辞。就如同当人类无奈地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时,为自己编出“精液决定论”替代“骨血决定论”一样,都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文化支撑。

记住:卖方想的是成本,买房想的是效用。请用你自己进行交换的亲身体验,来验证这个结论的真伪。

下面,我们来看“利润”是怎么回事。

既然“劳动只创造使用价值”,并且“市场供需决定价格”,那么,“利润”是怎么来的?

3个层面利润包括哪些(关于利润)(1)

成本底线B以下是由厂房、设备、水电、原料、工资、税务、运输、销售等堆积起来的生产成本。只有在成本底线B以上形成价格点,老板才能赚钱,这个钱,我们老百姓把它叫“利润”。

沿着卖方期望线S,卖的越多,利润越多;卖的越少,利润越少;一只羽毛球都没卖出,除了增值税、所得税免缴,其他一切费用,特别是劳动者工资,一份不能少全部给付,否则就会背上“拖欠农民工血汗钱”的罪名。

成本底线B以上的价格区间R就是利润区。能否进入利润区,是由工人劳动决定的,还是由老板的头脑决定的?是否只要让工人多付出劳动就一定能进入利润区?一天工作八个小时不行,就工作十二个小时,一百个工人不够,就招进一千名工人,总之通过占有更多的“劳动”,把产品垒到成本底线B以上去!

“疯了吧你——招进的工人越多,成本就越大,距离利润区就越远,亏损就更大啦!”十八岁的儿子在一旁怒吼道。

“嗯?”老板想:“新增价值不都是劳动创造的吗?我雇佣了这么多劳动,而且让他们干十二小时的活儿,难道还创造不出剩余价值?”

这是一个被“劳动创造价值”误导的老板,估计他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怎样才能进入“利润区”?

仅仅计算自己的成本底线B 是不够的,还要抬头看市场需求在哪里。

资本家只能存在于“资本经济”时期。资本经济的一个特征是:市场需求是100 ,资本创造的供给只有50 。只要拥有资本,只要开足马力生产,就能进入利润区间,就能赚到无数的金钱。

当资本创造供给的能力超过市场需求时,即资本创造的供给是100,而市场需求只有80,“资本”的嚣张跋扈、作威作福时代便走向终结。

拥有“资本”已经不重要,拥有“市场”才是最重要的。丑陋的“资本主义社会”寿终正寝,“市场经济”拉开了帷幕。(希望朋友们以后不要再说这个世界上还有资本主义国家)原先的“资本家”被而今的“企业家”取代了(更希望朋友们以后不要再说这个世界上还有资本家)。

“资本家”与“企业家”有什么不同?

资本家是依凭稀缺的资本赚钱,企业家是凭借聪明的大脑赚钱。这个“聪明大脑”只需具备两个条件:一,能看清市场需求;二,能有效管理企业。

容我吹一下牛逼。在下多次看清市场方向,像马云看清“电子商务”一样,但我连三五人的小饭馆都管理不好,所以注定成不了“企业家”。

仅具备这两条,手上没有钱能当企业家吗?

答案是肯定的!

用你清晰的市场分析,以及干练的管理能力,去打动风险投资人。只要你“聪明大脑”被认可,投资人愿意与你共担风险,助你创建伟业。“干练的管理能力”使你将成本控制在合理区间,“清晰的市场分析”让你知道市场需求在哪里,从而你就可以大踏步地进入“利润区”。所以说,企业家是“双头英雄”。

进入“利润区”不是靠多付出“劳动”,而是靠聪明的“大脑”。“劳动”多只能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多”不能成为市场接受的理由,“需要”才是市场接受的理由。满大街的人,明天究竟需要什么,这就要靠聪明的“大脑”了。

那帮“俗见”的老百姓没有错,羽毛球超越成本底线B的“0.5美元”,就是老板经营头脑带来的利润,根本不是马老说的“剩余价值”。

“利润”就是高于成本底线B的收益。

如果说这份“收益”与劳动有关,那么也可以说与厂房有关、与机器有关、与原料有关、与运输有关,少了哪一个都不会有“收益”……在诸多有关的条件里,最有关的就是经营者的大脑。

今天,否定“老板”就是否定企业家(说他是资本家们)、就是否定利润(说它是剩余价值)、就是否定就业(老板离不开工人)、就是否定全社会消费者利益满足(社会需求),总之,就是否定“社会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