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年味儿#

火树银花月点燃,千年良夜是今年。繁星疑似自天降,撒满人间微信圈。

关于耍社火的文案(正月十五耍社火)(1)

步好友晓平,韵赏灯有感。岁暮余寒意,武威初好春。径斜风动影,云静月藏身。火树荧新梦,灯花照旧邻。诗怀堪抱趣,画境可通神。时序何其促,正催乘兴人。

关于耍社火的文案(正月十五耍社火)(2)

半城锣鼓一城人,社火满街争闹春。狮抖威风欲昂首,龙腾浩气正回身。高跷踩出曾经路,彩袖舞来今日新。乐得故园佳景象,秧歌犹带老精神。

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习俗——春节期间耍社火。

社火,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种健康、活泼、生动、有趣、集杂技、力学、美术、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风俗之一。

耍社火这一活动,源于古老的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为土地之神,“火”,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辟难,社火也有红火、热闹之意。每年春节,正值农闲,老百姓都要集结起来,走街串巷,进行社火表演,喜庆新春佳节,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病无灾、万事如意,久而久之,即成为人们庆贺一年成就的习俗。

耍社火,各地在形式和时间上都有差异,有些地县是在正月初二,初六,或二十这几天举办此活动,而大多数地域、包括我们乾县,则是在正月十五这天进行,这样既可让老百姓过一个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元宵节,又可增加春节的隆重气氛。

关于耍社火的文案(正月十五耍社火)(3)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正月十五县上耍社火,我早早地吃完早饭,和村里的几位伙伴在大人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步行前往十里之遥的县城去观看。一路上,人流如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步履匆匆。欢笑声、自行车的叮铃声,不绝于耳,似乎连空气中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与喜悦。我们到达县城时,街道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好不容易从拥挤的人群中挤进南十字社火表演主现场,只见东西南北街道两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人,有的踮着脚尖,有的站在高凳子上,有的坐在树杈上,还有站在房顶上的,大家左顾右盼、急切地翘首张望。就在人们的期待中,噼里啪啦、咚咚锵锵,鞭炮声夹杂着锣鼓声,震耳欲聋,充满喜庆的社火演出队伍由远而近,浩浩荡荡的闪亮登场。

在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喜庆的气氛中,锣鼓、彩旗、舞龙、舞狮、划旱船、跑竹马、高芯、高跷、秧歌等,这些独具特色的社火表演,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给观众带来心灵的愉悦和美好的享受。

彩旗、锣鼓,作为开场,气势恢宏,场面壮观。表演队员们身着艳丽的服饰,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矫健的步伐,个个神采奕奕、气宇轩昂,精神焕发。一面面彩旗、举得笔笔直直、迎风招展;一架架锣鼓、敲得铿锵有力、响彻云霄,充分展现了大西北人民热情豪迈的个性、和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关于耍社火的文案(正月十五耍社火)(4)

舞龙,又称舞龙灯。龙是古老的图腾,代表着吉祥、尊贵、勇猛,也是权力的象征。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人们通过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来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火所舞的“龙”是用竹篾扎骨,绸布做衣,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一般由十一节、十三节、或十五节组成。需由多名青壮年群众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穿、腾、跃、翻、滚、缠等动作姿势变化,边跑边舞。只见巨龙昂首摆尾,时而飞腾跳跃似腾云驾雾,时而俯冲似入海破浪,千变万化,振奋和鼓舞着人心,象征我国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

舞狮,相比舞龙更加灵动,是由两个人组合,前者持狮头后者披狮尾,扮成威风凛凛的狮子,随锣鼓和音乐的旋律,在手持绣球的斗狮者引领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狮子威猛俊武的阳刚之气,同时让人感叹演员之间的配合默契。

高芯,也叫“高台”,最早时是一种民间祭神的习俗,是把人扮演成神的模样,固定在木板上抬起,寓意“年年有高台,岁岁翻花样”,用来祈福百姓生活日新月异,似芝麻开花节节高升。后随时代变迁,高芯在形式上有了变化,演出增加了难度,是先用铁棍作成骨架,再在骨架上设置若干牢固的支架,支架用花鸟、器物伪装,再根据中国戏曲人物造型,将孩童打扮成历史、神话剧里的英雄人物,然后再把他们捆绑在铁架子上(俗称芯子)。支架可装成三层,甚至更多层。表演人数为多人,或并立,或横卧,或倒立,在空中展现着玄妙的艺术造型。有的双臂摆动,像在行走,有的似荡秋千,给人以高、惊、险、奇、巧、凌空高悬的视觉震撼。

关于耍社火的文案(正月十五耍社火)(5)

踩高跷,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特色艺术,是西北地区普遍流行的社火形式。高跷,又叫“木拐子”、“柳木腿”,是把舞者装扮成戏剧里的生、旦、净、末、丑,踩在木跷上表演。木跷高度最低一尺多,最高可达一丈多。高跷分文高跷和武高跷,文高跷是表演者两腿各踩一根三、四尺高的木跷,跟随着柔美的音乐伴奏,边走边舞,不拘一格,变换着各种队形。而武高跷,表演技巧高超,以表演特技为主。行进时,表演者随着强劲的打击乐,时不时的翻跟头、劈叉,跑跳自如,把惊险与优美造型艺术融合为一体,与文高跷的舒缓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赢得观者阵阵喝彩。

划旱船,也叫划“龙船”,历史悠久,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中写道:“旱船遥似泛,水儡近如生。”并注:“夹道陆行,为竞舟之乐,谓之旱船。”旱船是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演出是由活泼俊俏的女子驾船走碎步,步态轻盈娴熟,旁边紧跟一船夫,双手握桨,做摇船状,伴随着音乐旋律,船一会高一会低,船夫附和着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犹如船在水中行舟、乘风破浪。如此逼真生动的造型,惟妙惟肖的演绎,令人叹服、拍手叫绝。

跑竹马:竹马是用竹子做骨架,用竹篾扎成马形,糊纸数层,打成硬壳,以彩绸或彩纸装饰外表,再给马头装上玲铛缨络,马身下用白布作围裙,画马腿作奔驰状。表演时把演员打扮成各种英雄角色,如花木兰、穆桂英等,然后用绳子将马系挎于腰间,伴着音乐鼓点,穿梭、奔驰、跳跃,乐感强烈、节奏鲜明、气氛热烈,宛如英雄出征,骏马奔腾。

关于耍社火的文案(正月十五耍社火)(6)

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是一种用锣鼓作伴奏,将舞蹈、唱歌等融为一体的汉族民间娱乐艺术,也是女人们最喜欢参与的表演,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表演者身着色彩艳丽的戏剧人物服饰,扮成各种人物形象,手持道具,踩着音乐鼓点,边走边扭,舞姿轻盈、欢快活泼,时不时地变换队形。更有丑角扮演者插科打诨、滑稽逗乐,惹得观众哄堂大笑,啧啧称赞。

时隔多年,想起那年正月十五看社火的情景,心中依然感到开心愉悦。一次节庆社火表演,让老百姓在传统的民俗里,饱食了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同时也使人们把一年来的疲惫,在此刻统统得以释放,心中由衷感叹:黄土地上所孕育出的蓬勃力量和火一样的激情,才是对生活真正的礼赞。尽管那天天气有些寒冷,人们却热情洋溢、精神饱满、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喜庆、祥和、美好的节日气氛里意犹未尽。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就如近年来社火表演中的彩车亮相,让人耳目一新,它不仅秉承传统古老的文化氛围,又兼容民间现代化的新元素。人们独具匠心、别出新裁,用五颜六色的色彩,精湛的技巧,把象征祖国经济腾飞,科技发达,国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图案,装扮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上,造形别致、色彩斑斓,充分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关于耍社火的文案(正月十五耍社火)(7)

社火,因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化,气氛热闹,场面壮观,深受人们的喜爱,已成为春节期间汉族民俗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提笔写到这里,眼前似乎呈现:彩旗猎猎迎风飘扬,锣鼓咚咚响彻天际,一场盛大的社火表演、横贯十里长街、已拉开了阵容,场面热闹,蔚为壮观,正所谓:

瑞虎携福迎春归,百姓喜悦万象新。正月十五耍社火。民俗传承放光辉。

玉镜银辉四海连,一轮明月拜团圆。重温宵夜人间暖,再贺春苏梦里缘。满目霓虹庆吉瑞,倾心籁曲唱婵娟。威风锣鼓敲和韵,齐奏高歌强国篇。

十五月圆夜,春添万树红。游龙逐彩绣,戏凤战雌雄。年味余无尽,鲜香逸有风。狂欢灯下聚,明日拜长亭。

春风穿巷万花红,楼宇银辉映碧空。倩女放喉街蹭破,靓男猜谜队长龙。言欢把酒天仙会,笛翠入霄月华迎。网络暖心聊旧友,上元圣境醉苍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