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1)

罗伯特·德尼罗在电影《出租车司机》(1976)中的影像

美国的越战片无论是耗用的人力物力,还是占据美国影坛的时间,都是好莱坞以往拍摄的许多战争巨片所无法相比的。

战争虽已过去十几年了,但越战片中出现的亚洲丛林、汽油弹、穿长裙的越南女人和着迷彩服的美国兵,还有伴随着机枪声的布鲁斯乐曲以及那些令人诅咒的地名:顺化、岘港、河内……深深地冲击着当今美国社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2)

电影《天生失败者》(1967)宣传照,Elizabeth James

【耻辱与创痛】

在越战中美国军费耗资2000亿美元,投弹数百万吨,丧生者56000人;越南则付出40倍于美军的生命代价,加上柬埔寨的死亡人数还要翻一番。

这场历史性的灾难没有给美国人带来一丝一毫的荣耀和尊严,相反给整个民族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耻辱和创痛。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3)

电影《草莓声明》(1970)剧照

由于这场战争充满非理性的暴力与屠杀,致使无辜的美国士兵葬身在异域,这段可怕而又凿凿的历史史实,曾经让无数电影制作者感到惊心动魄却又心碎胆裂。

战争刚宣布结束,美国人拚命逃避痛苦的反思和忏悔,气氛消沉的越战片因不合好莱坞传统的商业娱乐片模式而鲜有市场,加之美国政府的种种限制,因此在战争过程中及战后几年里并没有出现出色的越战片。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4)

电影《出租车司机》(1976)剧照,罗伯特·德尼罗

在早期1967年之后的十年间陆续上映了首轮越战片,它们不像普通战争片那样谱写壮丽的英雄史诗,而将镜头对准越战老兵退役归家之后恶梦般的境遇和精神错乱。

老兵被描述成战争的替罪羊、暴力的赎罪者,例如《天生失败者The Born Losers》(1967)、《草莓声明The Strawberry Statement》(1970)等片都处于这样的阶段。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5)

简·方达和强·沃特在电影《荣归》(1978)中的影像

当时大部分关于越战背景的影片,如《欢迎归来Welcome Back》(1972)、《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76)和《远处的雷声A Distant Thunder》(1978)都将越战老兵描绘为疯狂而又错乱的暴力狂。

他们在越战中饱受磨难与创伤,归国以后以疯狂的报复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6)

罗伯特·德尼罗和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电影《猎鹿人》(1978)中的影像

直到1975年西贡陷落,整个美国都抱怨旷日持久的印度支那战争是对生命财产的极度挥霍,正是失败的结局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并激发了电影制作者的创作欲望。

于是经过二、三年的准备,从1978年起美国出现一批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较高水平的越战片,奠定了越来越引人注目并发展为固定类型的越战片模式。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7)

电影《第三兵团》(1978)剧照,李·厄米R. Lee Ermey

其中有哈尔·阿什贝Hal Ashby(1929-1988)描绘越南老兵悲惨命运史的《荣归Coming Home》(1978);

开创步兵片先河的西德尼·J·弗里尔Sidney J. Furie导演的《第三兵团The Boys in Company C》(1978);

迈克尔·西米诺Michael Cimino(1939-2016)拍的充满阳刚之气的《猎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以及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以魔幻般的超现实主义手法拍的《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8)

马丁·辛在电影《现代启示录》(1979)中的影像

《现代启示录》以大量眼花缭乱的特技镜头真实地反映了美军在战场上的感受。然而当时影片中表现为越战仅仅是疯狂和错乱的暴力,犹如孩童目击的暴力场面。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华盛顿越战老兵纪念碑献辞发表之时,出现了二部取得惊人成功的影视剧: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马格南,菲律宾Magnum,Philippines》(1981)和特德·科特切夫Ted Kotcheff导演的影片《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82),使越战片的题材和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9)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在电影《第一滴血》(1982)中的影像

兰博在归国后不能适应环境而精神失衡。他在极度愤怒中将战争中的疯狂行为带到了国内,以此报复抑制人性的罪恶社会。

《马格南,菲律宾》的主人公也是个兰博式的人物,但他不像兰博那样在战后退居在西部荒野过原始英雄的生活,却在菲律宾群岛守卫着美国的西端边陲。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10)

电影《长驱直入》(1983)剧照,吉恩·哈克曼

这部电视剧也以频繁地闪回镜头再现他在越战中的经历,将现实与回忆交织融合为一体,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主题。

一年后,特德·科特切夫又拍摄了一部反映越南战争的电影《长驱直入Uncommon Valor》(1983),影片描述一个退役军官(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 饰) 为营救关押在老挝秘密战俘营中的儿子和失踪人员,训练一支突击队进行劫狱的经过。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11)

电影《越战先锋》(1984)剧照,查克·诺瑞斯Chuck Norris

《长驱直入》在当时成为好莱坞拍摄二次大战片《纳瓦隆大炮The Guns of Navarone》(1961)以来,最受欢迎的战争片,并掀起一股“重返战场片”热。

接着《越战先锋Missing in Action》(1984)、《杀戮战场The Killing Fields》 (1984)等关于越战题材的影片也相继推出,在市场上也受到认可。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12)

电影《杀戮战场》 (1984)剧照,吴汉润Haing S. Ngor

然而尽管这批影片突破了越战片的郁闷与消沉感,取得了票房的成功,它们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即将战争视作人类出于天然的攻击性而导致的暴力形式,但是人性善恶间的抗争,而不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各种矛盾发展并激化的外在形式。

【恐惧与迷茫】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野战排Platoon》(1986)获得1987年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之后,越战片得到蓬勃发展,进入了全盛期。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13)

威廉·达福Willem Dafoe在电影《野战排》(1986)中的影像

1987年拍的《石头公园Stone Park》(1987)、《河内希尔顿The Hanoi Hilton》(1987)、《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汉堡高地Hamburger Hill》(1987)、和1988年拍的《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Vietnam》(1988)、《西贡Off Limits》(1988)的出现,使越战片的主题上升到新的高度,即越战不仅是国家民族的灾难,也是个人的悲剧。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14)

查理·辛Charlie Sheen在电影《野战排》(1986)中的影像

诸多影片将焦点对准普通士兵在越战中的真实经历,揭示在失去理智的环境中,美军与越南军民之间残酷甚至荒谬的冲突,美国官兵之间的矛盾和普遍存在于下级士兵中的被遗弃感。

这批影片表现的对象大都是年轻的步兵,因而后来被统称为步兵片。

在《汉堡高地》中描绘一群年轻气盛的少年士兵,为争夺山丘制高点的控制权与越军拼死相争,他们的殊死搏斗表现了一种盲目的英雄主义。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15)

斯蒂文·韦伯Steven Weber在电影《汉堡高地》(1987)中的影像

正像历史学家洛伦·巴里特兹所说:“那些19岁的美国兵都是在二次大战影片和西部片的熏陶下长大的,当他们全副武装在丛林中搜索越军时,一定将自己与电影中的英雄形象联系起来,把越战本身看成是一部电影了。”

但即使是在大无畏的英雄行为后面,仍不时流露出一种恐惧和迷茫的心理状态。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16)

纪录片《越南家书》(1987)中的影像

纪录片《越南家书Dear America: Letters Home from Vietnam》(1987)更是以强烈鲜明的纪实性引起震动,影片有许多感人的生动场面。

例如一群年轻士兵在海滩边尽情嬉闹,接着就在狂烈的乐曲《幸福的儿子》的节奏中开赴越南前线。

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以及朗读真实的在越南作战的美国兵给父母的家信,使这部纪录片充满感伤情调。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17)

纪录片《越南家书》(1987)中的影像

初听起来,这些家信显示了一种无畏的勇气,但渐渐便使人品味到其中不同焦虑与惘然之感。

这些影片渐渐使人意识到美国不再是个天真无邪、刀枪不入的超人。

当时的越战片大都以约翰逊执政期的越战为背景,那时正是美国入侵越南的高潮期,影片局限于表现战场情况,而国内的局势只得到零星局部的反映。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18)

左起:Kevyn Major Howard、马修·莫迪恩Matthew Modine在电影《全金属外壳》(1987)中的影像

步兵片的缺点是明显的,尤其是对美国军队中的种族歧视和贫富阶层间的矛盾作了不太客观的描写。

据加布里埃尔·科尔克的《战争分析》一书统计,1968年至1970年间美军在越人数达高峰时,有一半步兵连由黑人和西班牙后裔的征兵组成,而在全部伤亡人员中征兵又占60%以上。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19)

威廉·达福在电影《西贡》(1988)中的影像

另外死难者中从年收入低于7000美元以下家庭来的人数比年收入高17000美元的中产阶级子女高出两倍。

而《野战排》和《全金属外壳》等片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是中产阶级的白人。事实上黑人对反战持更激进的态度。

在接下来推出的越战电影中,步兵片的主题有了更深的开掘,揭示这场失败的战争给人类灵魂带来的不安与震动,否定了盲目的英雄主义。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20)

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在电影《早安越南》(1988)中的影像

同时指出这是一次丝毫不能使人欣慰的失败,在军事上哪怕最大的胜利也只是暂时的幻影,只有拯救自我才能超越荒深的战争,得到心灵的解脱。这个新阶段的代表作是《早安越南》和《西贡》。

1988年五部最高票房之一的《早安越南》描绘一位玩世不恭的西贡美军电台唱片播音员,他除了向越南听众介绍美国的摇滚乐之外,还不断表明他对战争的态度。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21)

电影《早安越南》(1988)中的影像

在电台宣读不准发布的秘密新闻,拿美国总统约翰逊的家庭开玩笑,攻击保守的政府官员,教越南学生学美国的街头爵士乐。

这部影片和以往影片不同,它以同情的笔触描绘了越共少年游击队员,将那些可怜的越南妇女表现为受美国凌辱的牺牲品。但这部影片事实上肯定了美国以文化帝国主义的种种政策向越南人民展开了强大的心理攻势。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22)

电影《早安越南》(1988)中的影像

同样《西贡》也将战争中混乱不堪的越南和不设防的西贡当成道德的竞技场,在这里,小贩们用洋泾浜的英语满街吆喝着贩卖毒品,夜总会里半裸的舞女在摇滚乐件奏下狂舞,而残酷杀害越南妓女的美国军官却消遥法外。

影片大胆披露了南越的实际景象,赤裸裸地表现美国人普遍对越南人的歧视与敌意。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23)

电影《西贡》(1988)剧照,格里高利·海因斯Gregory Hines(左)和威廉·达福

影片的两位主人公不顾来自上级的压力,努力侦查杀死妓女的罪犯,事实上只是在顽强地寻找一种拯救自我的方式。

在上述多部步兵片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旁白,表现出参战士兵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他们面临自相残杀的危境,在惨无人道的杀戮面前,人性濒于灭绝。

这种心灵经受的痛苦犹如地狱之火荼毒而又炽烈,年轻纯真的美国士兵在狂暴的杀机背后,隐埋着一颗惊恐而又脆弱的心灵。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24)

左起:威廉·达福、格里高利·海因斯在电影《西贡》(1988)中的影像

影片对于这种灵魂深层的揭示是逐步深入的,艺术手法也是渐次丰富的。

然而步兵片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反映了美国政府对越战的基本态度,即越战是一场没有大过的冲突,它的牺牲者是整个美国。

对于战争责任的推卸仍是越战片所持的基本态度。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25)

电影《早安越南》(1988)中的影像

影片虽如实反映美军在越南的真实境况,地面部队经常换防,军心涣散,缺乏内聚力,普通士兵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在12个月的服役期内生存下来,逃出人间地狱,但仍然不能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去深究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场战争的,对于许多实质性的问题都避而不答。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26)

电影《天与地Heaven & Earth 》1993)宣传照,汤米·李·琼斯Tommy Lee Jones

影片将那些在美国强盛时期成长的一代描绘为可悲的一代,他们吞食战争的苦果,只是为了在失败的命运中挽回一种道德上的胜利感作各种挣扎。

这些步兵片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卓著的,大部分都具有一种悲壮而又绚丽的色调。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27)

汤姆·克鲁斯在电影《生于七月四日》(1989)中的影像

【赦免与忘却】

1989年越战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年出现的《越战创伤Casualties of War》(1989)和《生于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标志着一种更深刻的艺术探索。

《越战创伤》的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是一位多产而又多才的导演,他曾拍摄过以越战为背景的影片《帅气逃兵Greetings》(1968),当年引起过不小的震动。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28)

电影《帅气逃兵》(1968)剧照,罗伯特·德尼罗

现在他又将大卫·拉贝David Rabe根据1969年《纽约人》杂志披露的发生在越南中央高地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本搬上银幕。

当年在越南曾发生过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美菜村事件,震惊了全世界。

影片展示的背景和当年的美莱村相仿,布莱恩·德·帕尔玛和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迈克尔·西米诺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不同。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29)

迈克尔·J·福克斯和西恩·潘在电影《越战创伤》(1989)中的影像

他的影片避开对美国政策的种种影射,并不直接抨击战争的罪恶,而只是叙述了一个在污秽下流和偏执疯狂的行为准则的环境中如何保持道德正义感的故事。

迈克尔·J·福克斯Michael J. Fox扮演的代表道德力量的艾瑞克森表明影片所肯定的思想:随时随地都存在死亡的威胁,人们会在瞬间失去理智作出疯狂的举动,为了防止悲剧产生,我们必须处处时时都谨慎小心,而不能为所欲为。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30)

迈克尔·J·福克斯(右)在电影《越战创伤》(1989)中的影像

这部影片真实细致地表现美军在越战中所犯的暴行,他们轮奸并杀害无辜的越南少女,这是一名平民而不是越共战士。

美军的暴行是以往所有越战片的禁区,只有极少几部影片中有一闪而过的暴力镜头。

这部影片却大胆地涉足于这个禁区,影片到了最后,以极长的镜头拍摄了越南少女逃出美国兵的追杀。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31)

迈克尔·J·福克斯和Thuy Thu Le在电影《越战创伤》(1989)中的影像

她逃上一座大桥,头上盘旋着直升飞机,身边是美越两军对垒,在枪林弹雨中她未能幸免一死。

尽管原来剧本安排的是她已逃出死神,而导演却将此改为以死亡来昭示人性的复归,只有死亡才能更彻底地唤醒人类的良知,去谴责暴行。

这部影片在揭示战争中人性的灭绝时已达到一种十分明朗并且深刻的程度,它和初期越战片那种晦涩模糊的手法相比,无疑是一次飞跃。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32)

Thuy Thu Le在电影《越战创伤》(1989)中的影像

影片以地狱般的战场来显示人性的邪恶,它努力启示人们,在荒谬和疯狂的战争中,唯有以道德完善的办法,即以善惩恶才能摆脱罪恶。

正象编剧大卫·拉贝说的,这是一部寻找某种道德感,以求得赦免,并对一切过错道歉并忘却痛苦的影片。

影片开始和结尾都采用一个镜头,大约是在1973年,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的一辆汽车里,一位越南姑娘对艾瑞克森说:“你做了个恶梦。我想,现在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33)

汤姆·克鲁斯在电影《生于七月四日》(1989)中的影像

这正是影片所隐埋的含义:越战不过是一场恶梦,美国已经得到宽恕,并且正在忘却过去。

1989年圣诞前后推出奥立弗·斯通耗费十年心血拍摄的《生于七月四日》,这在当时被认为是越战片的巨作。

该片描绘的是奥利佛·斯通的同代人,一个深受美国文化熏陶的青年,怀着“美国梦”和英雄主义的理想踏上印度支那燃烧的土地,但是战争彻底摧毁了他这一代人的梦想。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34)

汤姆·克鲁斯在电影《生于七月四日》(1989)中的影像

影片的时间跨度30年,有170个角色。奥利佛·斯通这部影片被当时的媒体称为“一部人类走向战争又逃开战争的历史”。

而这时反对主流文化的社会运动逐渐转入低潮,或被主流价值所同化。

美国的政治风向,也在逐渐右转,当越战成为类型片后不再成为票房的增长点后,自然会被所有投资者弃置一旁。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35)

电影《阿甘正传》(1994)剧照,汤姆·汉克斯和麦凯尔泰·威廉逊Mykelti Williamson

直到1994年上映的《阿甘正传Forrest Gump》(1994),我们看见了黑人和白人在越南战场亲如兄弟,反战的左翼青年和阿甘在集会上双向奔赴,而后半段,参与越战的人获得救赎,而反对越战的青年们则走向疯狂和艾滋。

在这个仍没有从过去三十多年来的政治暗杀、白宫腐败、没有打赢的战争、性虐待丑闻、驱车射击等混乱中醒过来的美国,在当时观看《阿甘正传》近乎是成为了一次宗教体验。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36)

电影《阿甘正传》(1994)剧照,左起:加里·西尼斯Gary Sinise、麦凯尔泰·威廉逊、汤姆·汉克斯

即使美国社会和越南战争漫长的纠缠已经逐渐结束。正如身为抗战老兵的学者迈克尔·克拉克指出的,“越战记忆一度是对帝国主义野心的抗拒,而今却成了让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的催化剂。......而且这种类型片已经和当初那些导演的初衷完全背离.......”

不过越战已成为美国历史上的永志难忘的历史,而越战片却已经沦为一种固有模式的商业片,但它将永远铭刻在电影史长卷之中。

美国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美国越战片中人性的灭绝与回归)(37)

汤姆·克鲁斯在电影《生于七月四日》(1989)中的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