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己朋友,就是那些在你彷徨失措时为你指明方向;在你心灰失意时为你带去光明;在你走投无路时陪你柳暗花明;在你遇事患难时陪你同甘共苦的人。而这些朋友中,如果,有谁能做到真正了解、赏识、理解对方的话,那么,此人便可以升级为“知音”了。
毕竟,这样的朋友一生难求。一千多年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知音》中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在茫茫人海中,又有多少人能找到一个知你、懂你的人呢!
都知道,作为《共产党宣言》的起草人,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朋友”关系。他们在共产主义的这条道路上,彼此扶持、相互勉励,最终,恩格斯帮助马克思完成了他们的巨著,可以说,他们是这世间最懂得彼此的人。
这期间,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知音,不仅清楚马克思的远大抱负,而且,还愿意尽自己所能去助他一臂之力,这样的友谊十分令人羡慕。这里,若是提到“知音”一词的话,我想你的脑海中,第一时间出现的一定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一定是他们那首《高山》与《流水》了!
在读到《礼记·乐记》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印象深刻:“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初看到这句话时,不免有些大惊失色,谓其论“太狠”。但是,放在先秦及汉以礼乐治国安邦的语境下,这种通过识礼乐而区别人与禽兽的方法,已然成为一种严肃的制度。
初中时,一篇《伯牙绝弦》,不仅让我们意识到“知音”的含义,还让我们对友谊的了解有了质的飞跃。那么,你知道《伯牙绝弦》的故事吗?你知道“知音”一词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吗?
据《列子·汤问》记载,曾经有一个名叫俞伯牙的人,十分擅长“鼓琴”,可是,遗憾的是,从来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中之意。一次,俞伯牙奉命出使楚国,那天,恰逢八月十五,汉阳江口风浪较大,因此,他不得不在小山下停泊一晚。
待晚上风浪平息后,他便将琴拿出,专心致志地弹奏起来。俞伯牙弹奏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时,一位名叫钟子期的柴夫打破了这份宁静。他的到来,使俞伯牙大吃一惊,不小心拨断了琴弦。
而正当俞伯牙猜测此人身份时,便听到钟子期说:“自己只是一个柴夫,只因被俞伯牙的琴音吸引,才来到了这里。”钟子期的话,使俞伯牙十分疑惑,一个柴夫怎么会听得懂自己的琴音呢?于是,他便向钟子期发问说:“既然你能听懂我的琴音,那么,便请先生说说我刚弹奏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原以为钟子期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他竟回答出了俞伯牙的问题。只听他说:“先生刚才所弹之曲,乃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不过,因我的突然出现,导致先生拨断琴弦,中止了琴音,十分可惜。”听了钟子期的话,俞伯牙十分惊喜,连忙将他请上船。
而钟子期上船后,看见俞伯牙的琴又说:“这把琴乃是伏羲氏所造的瑶琴,没想到,我今天竟能在先生此处‘一睹芳容’,这实在是我的福分。”俞伯牙听到钟子期的话后,更是对其刮目相看,于是,又弹奏了几曲,想要请他识别曲中之意。
当俞伯牙的琴音雄壮高亢时,钟子期便回答说:“这琴音表达了高山的雄伟之势。”而当俞伯牙的琴音清新流畅时,钟子期便回答说:“这琴音表达了流水的绵延不尽。”无论俞伯牙的琴音如何,钟子期总能准确读出琴中之意,这使俞伯牙惊喜万分。
没想到,在这样一处野岭之中,竟能遇见自己一生难求的知音。正所谓,相见恨晚,于是,两人便结拜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早早的在汉阳江口等候,可是,钟子期却迟迟未到,这使得俞伯牙十分焦灼难耐。于是,他便弹奏起来,想要以此将钟子期召唤出来。俞伯牙弹奏了一天一夜,钟子期也始终没有露面,这让俞伯牙十分困惑。
于是,在第二天他便询问了当地的柴夫。
但是,只听那人说:“钟子期早已染病去世了,临死前,他曾留下遗言,要将自己的坟墓修在江边,以便能在八月十五这天,听到俞伯牙的琴音,不做失约之人。”听了柴夫的话,俞伯牙十分伤心,于是,来到钟子期坟前,为他弹起了《高山》、《流水》二曲。
弹罢,只见俞伯牙挑断琴弦,摔坏瑶琴,对着钟子期的坟墓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己已不再人世,我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从此,他再不弹奏了。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他们两人的友谊彻彻底底的感动了后人,于是,人们便在此处筑起了“古琴台”,专门用来纪念两人。后人有诗赞美曰:
“月临十五醉谁家,文朋诗友共天涯。倘若当年子期在,不使瑶琴碎成花。”
这便是《伯牙绝弦》的故事,为了纪念二人,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那份纯真的友谊。“倘若当年子期在,不使瑶琴碎成花”,假如钟子期没有染病去世,我想,他们两人必定会在汉阳江口喝着小酒,弹着《高山》、《流水》,享受着这人间的美好。
参考资料:
【《文心雕龙·知音》、《吕氏春秋》、《列子·汤问》】
,